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何以超越其生命的有限性,中外古典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稍有不同。西方哲学家是通过否定人的有限存在来寻求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解决,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是从承认人的有限存在,并在人的有限性存在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儒家和道家而言,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走的是“有为”式的超越之路,而道家走的是“无为”式的超越之路。事实上,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最终是一种价值的超越。这种价值的超越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在今天仍有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哲学历史观变革的关键是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对以往哲学历史观超越的实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使历史第一次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往历史观的虚幻的主体性,使得历史观的时空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确立了历史的辩证决定论。马克思实践历史观在当代往往被误解为经济决定论,并受到了非决定论的强烈挑战。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主体—客体"二分基础上的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由于在思维方式上隐含着教育者以类似于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对象的倾向,所以易于造成人的本性失落和主体性丧失。当代西方"主体际"哲学由于单方面强调"主体—主体"思维模式,因此无法真正完成对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现代超越的任务和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既唯物又辩证的基础上整合了"主体—客体"思维模式和"主体—主体"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了"主体—中介客体—主体"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现对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现代超越开辟了光明之道。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陷入了危机。深入挖掘黑格尔辩证法“否定性”的实质,是杜绝辩证法庸俗化倾向和阐释辩证法当代价值的前提。“内在超越”原则作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是分析性与综合性内在统一的原则。“内在超越”原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它澄明了辩证法的真理本性,彰显了辩证法的生命原则,守护了辩证法的伦理总体性。  相似文献   

5.
生存是人类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的生存必然包含有现实性和超越性两种维度,即生存是不断对现实生存状态超越的过程.这种超越不仅是经验性超越,即实践活动对自然规律和现有的物质精神成果的超越,更主要的是超验性超越,即对人存在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和超验性意义的建构,也就是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6.
虚无主义是人类的一个时代困境。将虚无主义作为一个时代问题,诉托于马克思,使之成为"回到马克思"的又一种思路。一直把终结传统虚无主义,并创造新的人类价值体系作为最大核心价值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从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观念论唯心哲学传统出发,又超越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从而确立了人自身的超越性和人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7.
李军 《教育评论》2014,(3):87-89
意义蕴涵于人的本质规定和对有限性的超越诉求中。意义与道德相互规约和提升内在价值,意义追寻体现了本真德育的关怀与超越,以使人在对既有规定性的超越中实现自我和生活的建构,彰显生命价值,提升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与社会的现代性进程息息相关.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精神以及社会各领域的专门化、规范化不仅为现代社会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更导致了作为现代性问题与危机之症候的简单、刻板、碎片化的现代日常生活的形成.可以从“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个维度来梳理思想家们寻求超越日常生活的不同方法.“纵向超越”是以精英主义的立场试图在日常生活之上寻求一个想象的或审美的乌托邦,如艺术,并在其间确立一种高下、优劣的等级关系.“横向超越”则解构了以前文化的精英地位,更强调将日常生活本身看做是一个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领域,努力去发掘日常生活的积极面,力图在其内部寻找超越的可能性,其研究思路更趋于辩证性.  相似文献   

9.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和关学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和关学,这一论断已得到学术界公认,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超越”这一术语的提出、缘起及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方面所发生的语义嬗变,或者存而不论,或者论述不清。中国古代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超越”概念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与西方哲学中的“超越”有相同之处,即在指一种高明、旷达、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境界时,他们是有相通之处的,也有不同之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乃是人的自我超越,是人在道德实践方面一种精神性的努力与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科学在自然观、科学观、思维方式和终极意义上展示了对现代科学的超越,它开辟的新视野对当今人类处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科技与社会的困境和寻求科学新的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现代技术及其应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性的价值危机其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自然、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面统治。技术理性因其所具有的无可抗拒的生产效率和能顺应任何目的的纯中性的工具化意味而蕴含着强烈的统治逻辑。正是这种统治的逻辑使现时代的人丧失了其批判和超越的维度而沦为工具性的存在。因此,技术理性的全面统治必然导致人的自由的全面丧失。人性危机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危机。只有借助"审美思维"超越技术理性的对象化思维,人类才能彻底摆脱工具性的存在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本性。  相似文献   

12.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陋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区,超越不敢尝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13.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漏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识,超越不敢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14.
王忠慧 《文教资料》2007,(28):46-48
魏晋审美人生最基本的形态是超越。超越性是哲学的最高本性,是基于最基本的人性的。魏晋审美人生的超越性有多种形式,即超越苦难、超越形体、超越名教等等。魏晋的这种审美人生形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上的八大超越:超越“儿童怎会有创新”的陈腐陋见,超越统一性要求的思维枷锁,超越“听话”的传统误区,超越“单打一”的教育改革思路,超越“囚徒困境”的思想顾虑,超越“假、大、空”的思想怪胎,超越“一切在教”的误识,超越不敢尝试的保守心态。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在经历了世界观、历史观向伦理哲学和价值原则的创立与批判,走向了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崇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价值观。但仍然没有超越机械自然观和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哲学基础和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要解决和消除这一理论困境,就必须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汲取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精华,把自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结合起来,把人置于区域共同体内,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  相似文献   

17.
禅宗哲学预设“空”为绝对理念,以消解人的执着之心来超越所有的人生痛苦,这当中体现出了一种同于后现代哲学通过消解问题本身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但不同的是,后现代哲学在极端化的消解当中走向了虚无,而禅宗哲学则以“空”走向了超越和现实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8.
王素玲 《文教资料》2011,(20):73-76
理性的超越性在哲学脱胎于神话的过程中已经初露端倪,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和疑问,置换为对神的言说;把现存经验世界的起源,追溯到超验的创世神及其世界。理性的超越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超越,它以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划分为前提,具有二维的指向性,一是对现实生活否定与变革的"批判意识",二是对未来生活重建与构造的"自由意向"。马克思实现了从理性的精神超越到实践的历史超越,使理论批判真正成为了现实的批判;在构建未来生活的向度时,走出了抽象思维领域的困境,敞开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了对"实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教父",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化与补充;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真正消解与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更代表不了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在规范当代人类思想活动、实践活动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方面,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仍然有着不容置疑的奠基性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涵义、理论原则入手,深入分析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论困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本体论问题上,在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方面超越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