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蒙太奇是电影材料的组织方法,纪录片中也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材料组织,从而使得所创作的纪录片能够在传达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对受众的吸引力。本文初步阐述了在纪录片创作中如何摆脱固有的创作模式,而运用蒙太奇手法,做到短镜头与长镜头、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结合,让片子更有吸引力、更深刻、显得更真实:在意蕴的把握上,能表现出来长镜头所表现不出来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多构图长镜头的构思设计李凤山多构图的长镜头义可称为镜头内部的蒙太奇,它是一种以表现、造型为目的的长镜头,这种镜头实际上是许多单独的镜头不断的、无形的切换,属于一种无极的变化。它运用推、拉、摇、移、跟等手法,多层次、多景别地拍摄一个场面,用一个镜头造成...  相似文献   

3.
电影诞生与创作初期的影片都是由单镜头摄制完成的,这样的镜头虽然不是长镜头理论范畴中的长镜头,但是在一个不间断的镜头里表现的以人物主体动作为主的涌动影像,已经显示了长镜头的放入始源与雏形。安德烈·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的概念,巴赞提出:“若一个事件中主要的内容要求两个或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应被禁用”。那么该使用的就是长镜头。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理论,叫做反映论.其观点有:“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反映.”“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能有客观事物的映象.”在这里,铿锵作响的字眼是:“客观事物”、“客观存在”、“客观物质世界”.这种哲学是对得起“客观”,却太轻看主观了,可是,此哲学之言者就是主观地说着.殊不知,过分地强调客观之时,就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主观,两者相伴而行,想把主观甩开都做不到;正如强烈的主观表现,也演绎了一种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从哲学的角度,充分论证了江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坚持“四个统一”的希望,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原理,号召青年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要求青年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完善自身中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6,(9):113-119
让·米特里的蒙太奇理论是以现象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以修辞学作为逻辑轴心,以表意结构作为核心观点,在批判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上建立起来的。米特里紧紧围绕真实性,形成了自己具有"蒙太奇效应"的蒙太奇理论,他认为电影影像具有双重本性,它既是再现,又是被再现的现实。他借鉴了爱森斯坦关于电影形式和节奏的思想,肯定了巴赞的现实影像是电影的必要基础,以此调和了蒙太奇和长镜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胡家曙 《新作文》2004,(10):8-10
主观地看,社会就是以自己为圆心的一个圆,认识世界首先要认识自己,而且理性地对待自己是提高人生质量的关键,湖北的“买镜”考查的就是相对于客观的主观意识,而湖南卷的“家庭教育”考查的又是相对于主观的客观情况。以“我”为视点。视野里又是以“我”为主体或重点,这是往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常见选材特点,从这个意义上看,湖北、湖南卷的作文命题以及辽宁的  相似文献   

8.
长镜头是一种相对于蒙太奇一样的拍摄手法,而长镜头的使用,指的并不是实体镜头的外观或焦距,也不是拍摄的远近,而是拍摄开关机之间的时间距离,准确的说也就是影片的长短。这种拍摄的方式相对于普通拍摄而言,对导演特定的构思和审美能够完全展示,所以长镜头可以说是对某一场景进行连续拍摄,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一整段影片。而《鸟人》对长镜头的运用就比较到位,因此文章从长镜头美学特征着手,针对《鸟人》作品的长镜头美学进行了研究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长镜头”,即“一镜到底”,本是电影拍摄的一种手法,被认为是“电影美学的革命”。它有别于蒙太奇,是一种只用一个镜头长时间对场景进行不间断拍摄的艺术形式[1]。近年来,笔者先后观看了两部长镜头电影《鸟人》和《1917》,其独特的拍摄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鸟人》由多个长镜头无缝对接构成,影片的镜头语言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内容的表述、主题思想的表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其“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带给我们教学上极大的启发。在新时代、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尝试运用“长镜头”营造情境,是构建高品质历史课堂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试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为例略做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资产阶级自由化在伦理思想方面的表现之一,便是否定大公无私,提倡“为己利他”。80年,潘晓否定“大公无私”而代之以“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大辩论。这表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不仅对于学术界,而且对于广大社会阶层均有巨大影响。它是一种伦理思潮——更确切说,是合理利己主义自由化思潮。因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若换成规范的伦理学术语,便是“为己利他”;而主张“为己利他”否  相似文献   

11.
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绘画题材、构图、透视、笔墨、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西方风景油画重“理”,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案为目的.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西方人通过对风景油画的描绘采实现对客观世界物理形式和谐的把握,在理想的视觉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五大美学史著作呈现出三种写作模式:完全客观型、完全主观型和主客观调和中以客观史实为主型。而中国的西方美学史写作却只承认一种模式,即所谓客观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两本“片面”的主观型西方美学史是当前中国的西方美学史写作的一个任务。  相似文献   

13.
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范畴,关键在于把握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上。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同样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是在对“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批判中建构起来的,其理论精髓是作家面对客观世界要表现出蓬勃高昂的人格力量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批判的战斗精神。它是在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产生出来的,它突出“实践”意识和行为,即作家只有在现实政治的第一线中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与语言立体感蔡耀坤文学是以形象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主观情态和感性地显示真、善、美。因此,从表现方式来说,形象性是文学特有的属性。而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言符号为媒介,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所表达的情感都是在词义、句法和语音中生成和一定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抒情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意境。何谓意境?“意”就是情思,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李清照的作品就在于她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相融合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一切有目的的行动都是以意念为前提所产生的。在一切表演活动中,意念是以意、意象、意境为前提的,是以演奏者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为前提的,音乐演奏需要演奏者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进行提炼和再创造,表演出新的带有演奏者自己的“烙印”的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18.
张卫峰 《天中学刊》2005,20(6):112-113
表现主义是在视觉艺术中以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的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派别。表现主义画家认为,主观是惟一真实的。他们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反对机械的模仿客观现实,而主张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他们常常在艺术作品中流露出悲观和伤感的情调。表现主义绘画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曾经广泛地影响了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绘画创作。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感觉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一位本体表现型作家,他说:文学,是主观的,一个作家应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有观点和宣泄自己的所有感受。他并不着意追求纯客观地再现生活,而更重视他所感觉到的。因此,莫言的艺术世界是一个着力表现人的直觉和主观感受的感觉世界,正如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太阳不是光,/仅在人间的脸上,/日光才开始生出微笑来。”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主体性理论还有一个鲜为人谈及的意义在于,它从命题的理论基点上清晰地划分了“体”与“观”的界限,亦即把观念与本体严格分开来了,这就为我们从本体上破译文学的斯芬克斯之谜提供了可能。主体性理论以人为“体”,而不是视人为“观”。它不把主体与主观混为一谈,也不把客体与客观视作同一。因为主观、客观都是观念,主体、客体同属本体,主观客观都应趋向本体。文学理论中的再观论、表现论的根本缺陷正在于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