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及中国建筑文物的保护及相关制度,不能不提及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作为有着深厚的西方学术背景和实地考察经历的学者,梁思成先生不仅具有世界的眼光,更有不畏政治羁绊的宽广胸襟和深邃高远的专业睿智,半个世纪以前他留给我们的学术遗产不仅仅只是《营造法式注释》、《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众多的皇皇巨著,他那勇于投身社会、聚焦遗产现实关怀的  相似文献   

2.
朱启钤     
正朱启钤(1872-1962),字桂莘,号蠖园。贵州紫江(今开阳)人。清末举人。民国后,历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总长兼代国务总理、内务部总长、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等职。后从事著述,任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李仲明营造法式》等。  相似文献   

3.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教育家. 梁思成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首都北京的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创始人.1931年至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开始广泛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复校北平之际,在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兼系主任. 1948年末,解放军包围了国民党军队控制下的北平.梁思成因忧心古都北平的命运而夜不能寐.一天晚上,张奚若先生带着两名解放军来到清华园梁的住所,为攻占北平城做准备:万一与傅作义将军的和平谈判失败,不得不攻城时,要尽可能保护古建筑.他们摊开一张军用地图,请梁思成先生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并划出禁止炮击的地区.这使他惊诧万分.他在感情上一下子就和共产党接近了.他们为解放军绘制了保护北京城文物建筑的图录.从此他坚信无疑,"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值得依赖,值得拥护."新中国成立后,他以建筑师的眼界和知识分子的良知,提出保留北京城墙,改造为环城公园绿带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提出北京市城市规划与未来发展方案,为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前瞻性地提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祖先和子孙都负有保护文物建筑本身及其环境的责任,不容躲避." 新中国刚成立,梁思成以从未有过的热情和精神,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筑有数千年的辉煌历史,为世界文明做出过伟大贡献。可是古代流传下来有关建筑技术方面的书籍却只有两部:一宋代的《营造法式》,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由于建筑术语太专且偏,又年代久远,形同“天书”,很少有人读得懂。尽管如此,数百年来《营造法式》一书,收藏、传钞,代不乏人。特别到了现代,一批热爱中国传统建筑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5.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1946年开始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925年,王啸苏就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深得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赏识。1926年,他毕业后留院专事研究,写成《东原著述考证》一文寄给梁启超,并就一些学术问题请教王国维。本文介绍了梁启超、王国维对王啸苏复函的经过、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22):68-68
《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林洙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定价:42元 林洙曾经是梁思成的助手,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在本书中回忆了她所认识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及自己与梁思成从师生、同事到伴侣的转换。全书共有插图200余幅,其中许多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8.
星期六的下午,随手拈来一张《战友报》,竟发现有两篇文章,分别署名为崔振林、崔振海。出于好奇,我找到崔振海一则和,果真二人竟是亲哥俩!1989年8月考入石家庄陆军学院的崔振林,在学习写作课时,由于老师向学员推荐了《新闻与成才》,使他沾上了写新闻的“瘾”。谁知,穿了40余篇“佳作”均未被采用。看来“硬拼”不行。于是,他又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报社办的新]闻函授班。在学中写,在写中学,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5月的一天,《河北日报》刊登了他的“处女作”。他将“豆腐块”大的文章寄给了在张家口某弹药库当兵的弟荣崔振海。偏…  相似文献   

9.
引子 1942年,曾经在南京剖腹自杀后遇救的续范亭,在延安收到了妻子许玉依托人从西安带给他的一箱个人档案资料,其中有他用毛笔亲自题名的三大本《知罪集》册子。册子首页是他写的《绝命诗》手稿,其一云:“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其他则贴满了他在南京剖腹后社会各界致他的慰问函电。  相似文献   

10.
李秀云 《新闻知识》2005,1(8):67-68
从1915年直至1929年逝世,梁启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天津的饮冰室(当时意租界西马路25号,现今河北区民族路46号)度过的。天津成了梁启超的第二故乡。然而,在天津生活期间,梁启超主要从事学术研究与述活动,他的新闻活动十分有限。梁启超在天津只主持过一份杂志——《庸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历史断层的国度。170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最早时期的简单语言到结绳记事再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现在看似简单的方式,完成了智慧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