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化、异化既是翻译操作中的常见策略,也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该文从归化、异化视角出发,对比杨宪益、蓝诗玲的译本,探讨“光的描写”的不同译法以及如何呈现“光”的深刻内涵以及原文的整体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其间大量使用的成语使其增色不少,但同时也增大了翻译的难度。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传达出成语的意义,满足理解文章的需求,又向译文读者展现成语背后的深层内涵,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论文从《红楼梦》中撷取7例汉语成语,并附以杨译本和霍译本的两种英文译文,通过点评的方式,探讨他们在世界性书写中是如何“求信”,又是如何“叛逆”的,以期为典籍的成语翻译研究及汉英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话:“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中的“客有吹洞箫者”该如何翻译呢?笔者发现不少译本的译法并不统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翻译方式:(1)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2)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相似文献   

4.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了国际贸易中。同时许多学者也认识到了翻译国际法律的重要性。就法律文本英译汉来说,Shal l一词的译法很多,如“必须”、“应当”、“可以”等。它既是法律语言的一大特点,也是法律翻译的一大难点。法律条文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条文和非规范性法律条文,而规范性法律条文又可分为授权性法律条文、命令性法律条文和禁止性法律条文,这一分类使得我们对于shal l的翻译研究有了脉络。这篇文章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两个中文译本为对比文本,具体分析了shal l在上述不同法律条文中的诸多译法,并结合法律文本的特点、中国法律用语的习惯,初步总结出关于shal l的几条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5.
基于思维或事物的相反相克又相合相谐的辩证互补性关系,反合论用于解决思维与事物一体两面相反相成的问题。以反合论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重新审视古汉诗翻译过程中译者、译法与译本三方面存在的反合现象,并解读古汉诗翻译中译者的忠实性与反叛性、译法的正译法与反译法以及译本的文本性与创造性之间的反合关系,尝试性提出翻译反合观,以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之间的问题。该论题不仅揭示诗歌译本的语言反合辩证发展规律,而且也有助于拓展汉诗英译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6.
翻译研究与语言学密不可分,如何利用平行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自建《红楼梦》(黄新渠译)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提取《红楼梦》汉英双语精简本中的“笑道”一词,归纳出其在不同语境中出现的四种不同的译法:第一种,只译出“笑”;第二种,只译出“道”;第三种,分别译出了“笑”和“道”;第四种,“笑”和“道”都没有译出。  相似文献   

7.
袁帅 《海外英语》2014,(6):157-158
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作尽可能忠实于原文,一旦违背了忠实原则,译文的价值将大大下降。然而,文学市场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存在:一些"不信"的译本成为畅销书。翻译中为何会出现"不信"的译法?"信"与"不信"究竟孰优孰劣?本文将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研究翻译的"信"与"不信",究其原由与发展过程,以促进翻译实践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小说《红楼梦》中单个引述动词"道"在俄语译本中的翻译事实,可以揭示该词在俄语译本中存在100多个译法,涉及俄语引入词的所有6个大类。这一研究表明,即便在词汇层面也存在系统性翻译改写。"道"字的系统性翻译改写是译者根据俄语文学规范做出的审美适应。审美适应对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批评、翻译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拥有多个英文译本,在不同英译本中对"否则"类连词的处理方法也不同。本文将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中的"否则"类连词翻译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几组统计数据中总结"否则"类连词的基本译法和表达含义,进而提出几点翻译策略,包括标志词译法、特殊句式译法、独立分句译法、虚拟语气词译法等。  相似文献   

10.
《尤利西斯》刘象愚译本与萧乾、文洁若和金隄等译本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译本发行的同时还出版了一部翻译札记,这一现象正是现代翻译研究所谓的“深度翻译”。此外,译本的译者前言、注释、文内信息增补、附录等内容也都是“深度翻译”的具体表现。刘译深度翻译策略的运用不但对小说的普通读者具有帮助,更为文学和翻译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信息和借鉴。诸多副文本在《尤利西斯》翻译中发挥着协调多元主体及实现多元文本互现等积极作用。刘译《尤利西斯》深度翻译的内容大多是适用并可接受的,但少部分内容对翻译和文学本身而言则有多余之嫌。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采用异化译法(这是不同于其基本翻译策略的反向译法)的场合和条件,并对这些例句进行了分类和归纳。这一研究表明,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并非只运用归化手法,还在译本中灵活运用了异化手法。就单个译本而言,异化或归化都不可能是唯一的翻译策略,二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补充,各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对翻译工作者来说,译文的准确、简洁和文采是共同的追求,翻译文学作品是如此,翻译政治文献也应如此。然而,政治文献中高频率用词的翻译,如何做到既简洁达意、又不单调重复,给译者提出了挑战。十七大报告的译者在翻译“发展”、“建设”这两个高频率用词的时候,采用了同义替代法、省略法、合译法等手段,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回顾社会符号学理论及其翻译法,运用我国陈宏薇教授提出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标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详细分析研究了《红楼梦》杨译本中仿拟的翻译。最后得出结论,杨译本充分再现了原著的指称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娴 《文教资料》2010,(1):11-13
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文化“传真”就是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它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本文作者基于《红楼梦》霍译本中人名翻译的分析,归纳出了它对文化“传真”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老子哲学是自然哲学,发掘老子哲学的生态价值对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湛约翰、阿瑟·韦利和陈荣捷的译本,考察了他们对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道”“无为”“观复”“自然”的阐释与翻译。研究发现湛约翰的阐释融合了部分基督教思想,韦利的阐释具有人类学民族志的特色,而陈荣捷更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史和思想史角度阐释。通过分析译者阐释可见,他们大部分情况下能较好地把握和展现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的基本含义,但译者身份不同、所处社会背景不同也使得其译文侧重有所不同。通过对其译文分析发现,译者们综合运用了直译与意译法、语境化释译法、增补翻译法、加注翻译法、音译法等多种翻译方法,以不同方法呈现了老子生态哲学核心词的生态意蕴,不同译本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能更好地将老子生态思想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研究宇,词的译法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详法所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虽然曾一度有些争论,但勒梅林_先生指出:“我们的译法研究的包括了多方面的东西,既包括某词在同一意义上的不同译法,也包括某词在各种场合具有各种意义的译法,而且后者恐怕往往是大量的,更重要的”。①至于理解是否重要?毋庸置否,理解是关键,是您译的前提,即只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有正确的翻译,译者要称得上是有几分胆量、富有开拓精神、思想解放之人,能尽量避免某些人在译写过程中惯有的那种过于谨慎、不敢越雷池一步地追求“正统”、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步地爬行、…  相似文献   

17.
说“以为”     
在古汉语中,“以为”是一个常用词。这个词,有时可译为“把……当作”,有时可译为“认为……”。学生问:这里有什么规律呢?是否怎么翻译都可以呢?我们说:这个词的两种译法可谓大同小异,然而联系到上下文,它究竟该怎样翻译,也确实有其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林译小说”中“以中化西”的改写一直以来被后世诟病甚多,但其本质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坚守.在晚清特定社会需求以及译者本身文学素养的共同合力下,林纾在译介有关文学规范、宗教道德等文化文学核心内容时,选择了“以中化西”的翻译策略.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译本原有的文学艺术魅力,但却使得西方小说顺利地进入国人视野,达成了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中化西”的过程中,林纾有意无意地超越了僵守本国文化文学的立场,实现了文本形式及语言内容的“中西交融”,这不仅促成了中国传统小说内部的文学演变与革新,而且也为当今时下如何真正做到“文化坚守”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于永波  郭佩瑶 《现代英语》2023,(20):103-106
以百度在线机译、罗经国、谢百魁的《出师表》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从语言、文化两个维度,对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相比人工译本,百度翻译在两个维度均明显出现对原文的错译和漏译,尤其是具有文化内涵词语的翻译,翻译质量远不如人工译本。罗经国采用“原生化”译法,关注修辞手法的应用,对官职和谦辞的英译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但译文不够简洁;谢百魁采用“译生化”和“简生化”译法,选词精准简洁,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官职的翻译,谢百魁不如罗经国处理得好。  相似文献   

20.
王妍 《考试周刊》2012,(67):18-19
网络热词“给力”的翻译是当下人们关注的新热点,从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来看,“gelivable”这一译法能成为最受欢迎、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译法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