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浙江省金华市郊“五里亭”一座阴暗潮湿的破庙里,住着一对以拾破烂为生的患难夫妻。20多年来他们先后收养了20多个弃儿,并用自己卖破烂得来的微薄收入养育着他们…… 1988年8月的一天,新华社摄影部记者李晓果在《每周文摘》上看到了这篇题为《黑户》的报告文学的摘要。第二天,他去阅览室查阅了全文。放下《报告文学》第8期,他很激动。《黑户》中的二老和那些弃儿的命运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出于一种职业的敏感,他立即产生了一种冲动。10天以后,他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闯到了浙江金华市。在那里,他  相似文献   

2.
我记录的,是三组很平凡的小故事.究竟什么才是好故事?我觉得,朴实真挚的,能给人力量的,就是好故事吧. 一、两个年轻人 2014年春天我采访了一位80后小伙子.我见到他时,他正在一间破烂的教室守着三十几个午睡的山里娃.小伙子是这间幼儿园唯一一名50岁以下的老师.2012年,他从市里的教师进修学校科班毕业,班里40名毕业生,只有他选择到农村幼儿园工作.他没有编制、没有医保,也没有五险一金,每个月工资1200元.  相似文献   

3.
一位部队通讯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驻地附近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卖了一头肥猪,她把卖猪钱全部带上去游览了泰山。这位通讯员说,他想写篇稿子,赞扬一下农民富裕的新景象。这件事挺有味道,我便和他细聊起来。谈话之间,我发现原来有个主要情节被他打了“埋伏”。事情是这样的:那位老太太有一个独生子,在不久前得了重病,老太太曾给“泰山奶奶”许过愿,如果保佑儿子的病好了,她保准卖一头肥猪还愿。后来,儿子经过医院治疗,病好了,老太太便以为是“泰山奶奶”的功德,便卖了猪去泰山还愿。  相似文献   

4.
初写报道,随写随寄,急盼着报刊电台刊用,却每每泥牛入海。当近百篇稿子不见采用时,经人介绍,我见到县委宣传部杨某。他听了我的苦衷后,很是支持,先给我讲了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在把握好新闻五要素的同时采用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分析问题(背景、状况等)、解决问题(结果)的方法,扎实认真写稿,力求精短新,还给我讲了个卖画人的事故:卖画人一天功夫作了一幅画,卖了一百天没卖过,有位画师见了摇头说  相似文献   

5.
生活点题内弟要结婚了,他买回席梦思、大沙发、彩电、冰箱、洗衣机,原本窄小的住房难以摆放,不得不来个吐“故”纳“新”。星期天,我去帮助整理。旧皮箱、木板床可让人伤透了脑筋,摆这儿不妥,放那儿占地。我对岳母说:“还不如送旧货店卖了算了。”岳母笑着“瞪”了我一眼:“送旧货店?你以为就那么容易,大老远的送去,仨钱不值两钱的。瞧瞧咱们这院里,哪家外边不放着一大堆破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作为以反映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为其特色的《市场》报记者的我,立刻意识到这是条可抓的“活鱼”。我骑上自行车,穿行在北京的街头巷尾,走访了10多家信托商店。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毫不夸张地说,北京的旧货市场,确实到了奄奄一息的  相似文献   

6.
情结报缘     
认识郑志广是在东方彩印包装公司.初始知道他是郑铁公安处东站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后来才知道他热衷于报纸天地中的墨香——他是个集报成癖的报痴!浮躁与收藏无缘,执著是一切收藏者最重要的品质.儿时的磨砺留给他一副倔脾气和一种韧性的追求.十年来,他把八小时以外的时间都注入了心爱的集报事业,不知多少次登临各个报社的门槛,多少次风雨无阻地购报.有时为了得到一张报纸要跑上百里路.无数次他从外地肩背手提带回来一包包的旧报纸,他不邮寄托运,不是怕花钱,而怕把这些别人认为一文不值、他却如获至宝的“破烂”弄得更为破烂.  相似文献   

7.
62岁的康特迪曾经是一个画廊的经营者,几年前,他因为股票投资失利而惨遭破产,成为一名社区清洁工。9月的一个傍晚,康特迪打扫完社区后准备回家,这时有位中年人从一座老公寓里走出来,他指着房子里一大堆破烂纸箱和生活用具说:我把这些全部  相似文献   

8.
人书俱老     
我一向称呼陈国凯先生为大师兄。一九八0年,我到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秦兆阳先生只带两个学员,就选中了陈国凯和我,他比我年长两岁,自然是师兄了。其时他已经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了,我仍在工厂里卖大力气。他进工厂的时间也比我早,  相似文献   

9.
有些人在烂掉,我说的足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一个名叫“陈村”的上海男人。 他喜欢整天在网上和一帮网虫厮混,那是我管不着的事。只是有一天,他忽然在电视机里倚傻卖傻地攻击起了现代诗,让我直想冲过去揪住他的脖领子。 “小说家一说诗,诗人就发笑”。说此话的是诗人徐江,他真是一不留神说出了一句当代名言。女小说家赵凝在一篇主要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我到北京市海淀区采访,在一户菜农家里吃饭。餐桌上,摆着几样菜,都是当时市场上缺少的。我问:“你这鲜菜从哪儿来?”他说:“自种的——我是专种‘冷门’菜。”他进一步说:“别人都种大白菜时,我种的是细菜;当众人都种细菜时,我还适当种些粗菜。这样,拿到市场上就成了热菜,卖  相似文献   

11.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  相似文献   

12.
笔者年近八十,欲书以幼时记事起至今的北京关于住、行等事。所记之事,来源于生活,都是没掺假、没兑水的老北京人史话,其实就是一个字:真!一、说住先说住。北京解放前,最穷的穷人在哪儿居住?我亲眼考察,是在南城的"伙房子"里住。"伙房子"即小店,我爷爷、奶奶就是开小店的,我十一二岁时,给"伙房子"写过"旅客登记簿"。"伙房子"全都是进门就上炕,几十人挤在一个肮脏的大炕上,住"伙房子"的人,都是些拉排子车、人力车、轿夫、扛夫、卖豆纸的、换破烂的、讨饭的穷人,  相似文献   

13.
“城市诗丛”发行式定在蛇年岁末举行,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为此都作了报道。去年,导演谢晋先是站柜卖《谈艺录》,再有女作家程乃珊卖散文集《你好,帕克》,后又有记者裴高卖诗集《蓝色时期》,把个不景气的文化市场搅起一阵骚动。说起裴高,在一千多万上海市民中,他的知名度不低,凡每晚六时半的电视新闻中,荧屏上都会出现他采制的新闻节目:“本台记者裴高报道……。”我与裴高,是在采访活动中偶然相遇。上海的《现代家庭》编辑部约我采写一篇稿件,在那里无意中看了一篇报告文学的样稿,是从  相似文献   

14.
卖报纸能够成为一项终身事业吗?当然可以,如果能够卖上76年的话,还有机会名列吉尼斯纪录大全呢!出生1900年的美国报贩莱斯利·卢科威兹就是入行最老的报贩,他十二岁开始卖报纸,当时只不过是一名报童而已。虽然已经卖了76年报纸,菜斯利显然并没有对这行产生厌倦,现在他依然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仍旧是在街角一个报摊上卖其报纸。他在1911年入行,最初是打工,到1942年,他才能自己开档,拥有自己的报摊,从那时起,一直做到今天。  相似文献   

15.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那满床爬满的臭虫和我…  相似文献   

16.
奇思怪想     
和一个朋友策划了很久,想到地铁去卖一次唱。虽然他的吉他已经老旧的像个古董,我的声音保证不了不被路人扔臭鸡蛋。其实我的日子远没有无聊乏味到非得  相似文献   

17.
去年4月底,市委宣传部组织新闻媒体采写一组关于河北冀衡集团的系列报道,我写的一篇是关于艰苦奋斗的。我想艰苦奋斗不就是勤俭节约吗?第二天采访时,心里有些矛盾。因为河北冀衡集团有漂亮的办公大楼、现代化的办公设施,这与艰苦奋斗是否相悖呢?由于稿子要得紧,来不及细想。连夜赶写了  相似文献   

18.
正2月13日,万通控股董事长、中国医健联盟主席冯仑在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京论坛闭幕式演讲中表示,"创业离不开自由的空间和环境"。冯仑表示,从吃饭到情趣用品,有这样的自由才能创业,才能勤劳致富,"我想起来也是在亚布力,十多年前我碰到一个朋友,偷偷告诉我说,大哥我现在想买你一个房子,我说买房子是好事。我说你是干什么,他说你在万通我在白塔寺,我是卖成人用品的。他说我是北大毕业的,中国社会现在卖淫肯定是不行的,但卖淫具是合法的,我是卖淫具的。那时候大家感觉到自由的空气还不够,所以他还得悄悄说,虽然也来过亚布力,但他跟我说的时候还有几分羞涩。"  相似文献   

19.
余华蛰伏十年,从天而降,“一声好兄弟,上册落君前”。在书店里我转悠了半天才弄明白,并非只卖上册,而是只有上册。我觉得受了莫大的嘲讽,但我仍是怀着由衷的敬意一字不落地读完了这本《兄弟》 (上),这完全由于延续了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等杰出作品的阅读惯性 (至于那些所谓先锋派作品,只能当作他回归写实主义的垫脚石,虽不可缺少,但未成气候,估计也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唱响正气歌——访《根本利益》作者何建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人的标准不仅仅是我做好官、我不回去卖红薯就行了,在他的心灵深处、在他的血液中应该时时刻刻都涌动着“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这才是我们共产党人一生事业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