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梅山是今湘中山地的古称,包括今娄底地区的娄底市、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以及由邵阳市的新邵县等部分地区组成,还有怀化地区的淑浦县,益阳地区的安化县、桃江县和益阳市的一部分。《宋史·列传·梅山峒》说:“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今长沙市),南接邵(今邵阳市),其西则辰(今沅陵市),其北则鼎、澧(今常德市),而梅山居其中。”熙宁五年(公元1027年),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以新化属邵州,以安化属  相似文献   

2.
楚越文化的一个分支——梅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说的梅山文化,是指湖南省古代“梅山峒蛮”的文化。被史学家称之为“梅山峒蛮”的这一支古代民族,大致生活在洞庭湖南岸的湘中地区,地域大致包括了今日湖南的益阳、宁乡、湘乡、双峰、安化、新化、娄底、隆回、洞口等县。 “梅山峒蛮”的主体民族是古代的越族,据明人区大任《百越先贤志》载:“越王无疆为楚所败,其子孙遁江南、海上。周赧王时,有自立为王者”,文中所谓“江南”,在当时一般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梅山文化?道光《宝庆府志·大政纪》:“上下梅山溪峒,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治今长沙市),南接邵(邵州,治今邵阳市),其西则长(长州,治今沅陵),其北则鼎(鼎州,治今常德市)。马氏以来,蛮人据之,号曰莫徭。有厉禁禁其出入。”宋熙宁五年(1272)开梅山,以其地置新化、安化两县。按其地理范围来说,包括今新化、安化两县地及涟源、桃江、隆回、新  相似文献   

4.
揭开梅山文化的神秘面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山文化产生的地区是古梅山,包括今之安化、新化两县、冷水江市及涟源市、新邵县部分地区;梅山文化的时间概念约是公元500年至公元1072年;梅山文化产生的条件是古梅山史前期至北宋这一段历史的特殊性和古梅山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梅山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古梅山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政治经济形式以及古梅山人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5.
“梅山”这个词的概念,一是地名,二是对猎神或是半神半人式的人物的称呼,即巫师。《辞源》中有“梅山”条目云:“山名,在湖南新化、安化县间,在新化者称上梅山,在安化者称下梅山。宋神宗熙宁中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即此。”在中国,号称梅山的地名颇多,但作为具有某种历史神话的特殊意义的地点,则是新化与安化之间的梅山。又《宋史·梅山蛮传》说:  相似文献   

6.
梅山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绪言 宋代之前,湖南省湘中有一块广袤的山地,称为“梅山”。在梅山生活的人民,被统治者诬为“梅山峒蛮”。实际上是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反动统治者对瑶族的歧视、镇压、封锁,这些少数民族不屈不挠地进行了反抗斗争,形成了一个独立王国,产生了独特的梅山文化。 我在安化生活了数十年,从史二十年,对梅山文化有所接触,有所了解。现对梅山文化  相似文献   

7.
袁愈雄 《娄底师专学报》2006,(5):106-109,118
东吴孙皓宝鼎元年(216年)在梅山南部设立高平县,晋后为梅山瑶人所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宋王朝收复梅山,并设置新化、安化二县,对梅山地区进行了推行教化、发展生产等有效的开发。章惇对梅山地区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历史功绩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8.
梅山文化是历代湖湘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在“梅山”大地上共同创造的文化形态,其覆盖区域包括以今天的湖南新化、安化、隆回为中心的湘中地区,并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这一文化形态展现了人类文明从渔猎文化到农耕文化和原始手工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融信仰、技能、艺术、风俗、道德为一体,保存了梅山地区古代文明的丰富信息,是当代社会中难得一见的“文明活化石”,其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梅山的由来与梅山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山是湘中雪峰山地区以安化、新化等地为核心的一大片山体的区域名,形成这一区域概念的主要原因不是地理因素,而是文化因素.梅山文化是长江流域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蚩尤为始祖的中华民族的祖源文化,但长期掩藏在深山莽林中,不为世人所知.正确认识梅山文化,还原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抢救中华民族的祖源文化遗产,正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相似文献   

10.
兰星星 《考试周刊》2009,(38):145-145
新化梅山武术历史悠久,是中国乡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历史久远,并很好地保留了古传武术功法与技击精髓,更兼具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较强的历史文化功能。它以朴实、简捷、实用著称,是中华武术典藏中的奇瑰异宝。如今新化梅山武术传人多为国家一级拳师,新化县因此也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而梅山武术也成为新化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继1995年10月在邵阳新邵召开梅山文化研讨会后,中国梅山文化学术讨论会暨湖南省第二届梅山文化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5日在安化梅城举行。到会代表由原定80多人猛增至150多人。其中有不少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这反映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海内外学术界对蕴藏于沅湘流域、资水梅山之间的古老文化的极大兴趣和致力于探索其  相似文献   

12.
安化梅城为古梅山历代首领的大本营,也是梅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论证梅城古遗址,不少史书多有记载。因此,我作为一个梅城人,对梅山及梅山文化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特别感情与研究兴趣。 梅山文化因历史、地理、交通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长期被人忽视,默默流传数千年。直至1988年5月,在长江流域古代文化研讨会上才被确认为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请查阅1989年8月26日《新民晚报》上《梅山文化湮沉千载今被确认》一文。此后,又于1995年  相似文献   

13.
以官方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相互印证,追溯北宋熙宁间向朝廷"纳土献册"的"梅山峒酋苏氏"源流与导致其族属演变的历史诸因,确定"梅山文化"这一特定历史性地域文化的主要创造和传承主体,是至今仍有部分生息在古梅山峒区,并仍在"汉化"的、以"梅山苏氏"为首的23姓土著族群后裔,他们与当代西南苗瑶诸族有共同的祖源;"汉化"进程中的"梅山文化",是当代湖湘文化的祖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新发掘出来的史料论证,宋代新化奉家峒的奉姓"蛮猺",是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和隆回县虎形山奉姓花瑶的族源.现今新化县奉家山奉姓家族的本来族属应为瑶族.瑶族在梅山文化的多元构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新化档案: 位置:湘中偏西,雪峰山脉东部。北临 安化,西接溆浦、隆回,南临新 邵,东与冷水江、涟源相邻。 面积: 3462平方公里 人口: 128万 美誉:梅山武功、梅山文化源远长,且闻 名全国 仁人志士:陈天华、成仿吾、罗盛教等 教育名言: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 后天的经济。 调整中小学布局,对新化这样一个至今仍有 15.1万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级扶贫县来说,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因为建柘溪水电站,因为区域的重新划分,新化的粮袋子给淹没了,钱袋子也给划走了,加上近些年大大小小的洪涝灾害,新化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上,结合古史、民族志和道教、梅山教、师公经书等有关资料,谈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的调查取证:牛角与牛王崇拜;“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综上所述,得出两点原则性的结论:北宋开梅山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17.
梅城在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至公元1952年间是安化县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以前,是古益阳县西部山区的一片未开发的土地.大约公元前200年越人梅鋗率部来此地定居,用他的姓命名所居之地,叫梅山.到后来,越人的后代莫徭与土著民族共同开发了梅山,创造了梅山文化,在这里建立了梅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命名"梅城".所以说"梅城是梅山文化发祥地中心".  相似文献   

18.
本期发表一组有关梅山文化的文章。梅山为山名,在湖南新化县与安化县之间,有上梅山,下梅山之称。梅山神在古书中屡见。《西游记》中说其神是二郎神的兄弟,称为“梅山七圣”,曾协助二郎神捉拿孙悟空。有关梅山神的神话传说在邵阳地区流传颇广。实则为古代猎户的神化,值得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化山歌作为梅山文化中音乐中的一支,它的繁衍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历史情况、生存环境、民生状态,特色文化的积淀是它的灵魂和精华,就新化山歌论述这一区域的地域特色,历史渊源、品种、艺术特色及其在梅山文化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