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师范大学《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编写组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简称《词典》)在“其”字条的助词类第二义项“用在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可不译出”下,列有《左传·僖公十五年》“以德为怨,秦不其然”一例,译为“把恩德当做怨仇,秦国必不肯这样(做)的”。我以为不妥。“秦不其然”的“其”字,用在否定副词“不”后、动词谓语“然”前,并不是助词。它在句中的作用不是“使语句和谐匀称”,而是与用在否定副词“不”前的“其”字一样,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揣测、估计。它不是“可不译出”,而是可译为“大概”、  相似文献   

2.
在串讲文言文时,老师们通常把“其”解释为“他的”“他”或“那”.一些文言读本也大多是这样译注的.诚然,这样来疏通文字是比较简捷方便的,也还是说得通的.但是,从培养学生准确地掌握“其”在古汉语中称代作用的特点来看,就还有进一步研讨的必要.严格说来,现代汉语中没有哪一个代词和古汉语中的“其”完全相当.而“其”在古汉语中的称代作用又是比较复杂的.就此,本文试做一些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虚词是构成和丰富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之一。连词用于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某种关系。“从而”用于连接两个小句,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因而”用于连接具有因果关系的两部分,表示结果。在运用中,两者有同有异,相同时,可替换;不同时,“从而”倾向于表承接,“因而”倾向于袁因果。  相似文献   

4.
现今的文言文教学令人反思 :有人认为“文言已经严重脱离今日社会的口语 ,古汉语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文言是死的 ,白话是活的” ,其实 ,这种观点是割裂了文言和现代汉语的关系 ,因为文言是白话文之源 ,文言与白话之间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打下良好的文言基础 ,使他们终生受益 ,是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使动用法,是文言语法特点之一。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有时主语承前省略)。含有这种用法的句子,叫做使动句。 使动句中的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句法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其基本结构形式是:  相似文献   

6.
高考考纲强调现代文阅读中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应当包括对虚词所包含的重要信息的理解,鉴于此,本文仅举几例谈谈现代文阅读中虚词的作用。《现代汉语》给连词定义为“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的虚词”。由定义,我们便能了解连词的语法作用,而连词在句中的表意作用,阅读中只有悉心体察,才能明白其奥妙。比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三部分中“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  相似文献   

7.
代词、语气词的词义不象名词、动词、形容词那样具体、实在,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的办法直接造字去记录,除了少数的几个用形声的办法造字外,绝大多数是假借来的.在文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能做代词用的“字”,也往往能用作语气词,或者能用作副词、连词.是这些“字” 分别被假借为代词、语气同或副词、连词呢、还是这些既可用作代词的“字”与又可同时用作语气词、副词、连词的“字” 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呢,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教学是件苦事,也是件难事。怎样改革文言文教学,闯出一条文言文教学的路子呢?我觉得不应该把学生当成容器,不应该机械地教文言词法、句法,而应该用文盲文作启发,对现代文进行比较,学会一定规则,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下面谈谈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任存金 《阅读》2011,(9):40-41
同学们都学过好多疑问词了,今天我们重点来看看what是“什么”吧。what在英语中译为“什么”,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它单词组合连用,下面我们—起来看看具体用法:  相似文献   

10.
中考语文复习中,文言文部分是重点.。从考核内容导向,反思文言文教学,了解到一些启示。夯实基础是前提,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使学生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所”字的词性,历来学者认识不一,文章综合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认为用法高先生所提倡的“代词性助词”较为合理.通过对《说苑》中的“所”进行穷尽式的量化研究,认为其中“所”作为代词性助词使用频率最高,占97%,名词“所”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假设连词“所”基本消失,其中有3例可认为是假设连词,也可认为是代词性助词.根据这...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中,have的活动范围很广,出没的场所很多。它宛如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具有在不同场合下扮演不用角色的“才华”。在此,我们只探讨一下have在固定结构和词组中所表达的涵义和用法。 (一)在“have+宾语+过去分词”结构中,have表示的涵义和用法。 在上述结构中have表示主语的打算、意愿。宾语后面的过去分词表达主语所希望实  相似文献   

13.
小说因其本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深受学生的喜爱,而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枯燥.但是在教师教授文言小说时,学生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所以要精心设计教学和实践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文言小说的改写,既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与作文教学相联系,可谓一举两得.立足于文言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文言小说的改写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文学的审美和探究能力,同时也是开拓课堂教学多样化的一种途径.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l 0]”.  相似文献   

15.
<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同时也是初中教材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来源。但目前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模式化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弊病。教学中教师采用串讲式"字字落实"的模式化方法,课堂上学生大量地做笔记和机械记忆,因此,学生对文言文普遍产生了厌学心理,文言感悟和积累更是难以落实。《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文言文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关于文言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中,“是”字的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复杂。本文拟对《论语》一书中的“是”字作些分析归纳,以便进一步探求它的使用规律。《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其中4次重复,实际出现56次。 在56个例证中,作指示代词42例,作形容词2例,做助词5例,作为词素与“以”“故”结合而成复合连词(是故、以是)的5例,作判断词“是”的2例。下面把这些用法作具体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比及”从跨层结构发展出介词功能,这一功能一直沿用至清代。介词功能在元代演变出了表示假设、让步、选择以及因果关系的连词功能,不过连词功能多用于元代,明清少见,到现代汉语中完全绝迹。但“比及”到现代汉语中又衍生出了动词用法,表示“比拟,与……相比”之义,这一动词功能在网络新闻用语中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学活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的“压缩”格式。现在,我们一般把古文统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语文教学中对文言文这块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9.
介词“跟”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用法复杂,与不同语义特征的动词搭配时有不同的意义。俄罗斯学生受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未正确理解介词“跟”的不同意义等因素的影响,使用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偏误。教学中应讲清楚介词“跟”的不同用法,对比分析易混介词,进行反复操练,才能减少偏误,使学生最终掌握介词“跟”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20.
沈玉成先生《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版),对读者理解《左传》原文,确有裨益。只因全书卷帙浩繁,所以在有些地方就可能出现一些还值得考虑的问题。现在,就动词用法方面提出一些浅见。其余待续。一、使动与内动1、平字平字作媾和解,有内动、使动两种用法。(1)桓12:“公欲平宋、郑。”(2)宣4:“公及齐侯平莒及郯。……平国以礼,不以乱。”沈译(1)例为“桓公想和宋国人郑国媾和,(2)例上句为“宣公和齐侯让营国和郯国媾和,(2)便下句为“和别国媾和应该用礼,不应该用动乱。沈译把(2)例上句译为“让……媾和”,是把平字当作使动;把(2)例下句和(1)例都译为“和……媾和”,就是把平字当作内动。把平字当作使动,句子的主语就表示调停人,宾语是表示接受调停的人;把平字当作内动,句子的主语就表示当事人,句子就没有宾语,平字后面的名词,就成为表与补语,是表示与当事人共同活动的另一方。动词的用法不同,句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