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晋文学对话在文人交游的氛围中展开。文人交游的产生是文人与权贵对话的产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对话的工具。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文学大都是为谋求政治利益而作的唱答诗,多以"轻绮"为艺术特征。"浅而绮"文学审美的形成,也与当时玄学的发展关系密切,"游仙"诗与"隐逸"诗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玄学的影响,玄理使文学在与玄学的对话中上升到审美之境。刘勰所谓的"轻绮"、"浅而绮"不仅批评了西晋文学华美雕琢的文风,也批评了西晋文学玄虚平淡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钱德拉·莫汉蒂的代表作《在西方的注视下: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从发表至今一直被奉为经典,广泛收录于各种西方文化批评论著。莫汉蒂在该文中批判的,是西方女性主义学术话语中建构的"第三世界差异";而本文则从电影媒介入手,考察莫汉蒂"第三世界差异"在电影媒介中的个案表现和普适性,以此审视西方白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女性在媒介话语生产层面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先霈先生提出的圆形批评立足传统的文化语境,以对文学的丰富阐释为旨归,其阐释的丰富性体现的正是"圆"之完备与周全之意,即一种圆观、圆览的批评形式。圆形批评非常注重对中西方阐释学传统的吸收和借鉴,并从文本的层面出发,积极挖掘文本各个层次的丰富意义,且倡导一种从"语义循环"到"解释循环"的圆形"阐释圈",力求达到阐释的"圆照之象"。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学术关于传统、现代以及后现代的反思,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尴尬。文本针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性别隐喻问题,从概述性别隐喻的含义和分析文本中的权利隐喻,分析研究二十世纪汉语言文学中性别隐喻的中西关系,并探析关于对话与寻求性别的自立关系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析出一条良好的中西文化交流路途。  相似文献   

5.
对"红色经典"图像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顺应了读图时代学术研究新趋势,给予了"红色经典"研究史料新补充,为解读"红色经典"文学提供图像学新视角。目前,学界对"红色经典"封面与插图图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视角和美术学视角,在图像版本的考证和图像艺术的特色分析上有长足的进展。但是,现有研究忽略了"红色经典"文本与插图是一个互文共义的整体,视角比较单一,深度解读不够。故此,可以从跨学科视角,结合文学、美术学、设计学等视野,采用图文互文的方法来分析"红色经典"图像,阐释"红色经典"作品的图文关系,并深度诠释该时期平面图像设计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新的文学秩序的确立以及经典形象塑造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学人类学是世界性的跨学科研究潮流在中国当代催生出的新兴学科。从神话原型批评起步,经过三十年的研究积累,文学人类学目前处在努力建构一套适合中国本土文学和文化实际的新理论体系。其中一个主要的学术突破是打破了文学本位的神话观,将神话研究引向文、史、哲与宗教学相互整合的大视野。自2009年首次提出从"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的命题,学术范式的变革获得理论上的自觉意识,本文再论神话研究学术范式的变革意义,并对"神话中国"研究的未来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部通史性著作,是作者个性化研究的成果,其中鲁迅形象建构鲜明地体现了顾彬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顾彬以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透视鲁迅作品中"呼喊者""呐喊""漫游者""影子"等意象的具体内涵,赋予鲁迅世界性要素,并挖掘出鲁迅精神世界的紧张与张力。顾彬以"思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研究视角构建鲁迅形象,一方面认为作为思想者的鲁迅超越了"对中国的执迷"而具有世界性,另一方面认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在白话小说中将自己打造为"不可靠的叙述者"体现了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复杂。  相似文献   

8.
卡尔·曼海姆在其学术生涯的海德堡阶段创立了知识社会学。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曼海姆学术研究轨迹、知识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语境、核心问题及主旨概念。曼海姆将"知识"与"社会情境","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联系起来,为现代人重新审视"知识""真理"提供了新视角,对现代性思想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的语言论在效果历史角度和语言本体论两方面作用于文学文本意义生成。从效果历史的概念出发,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性,语言具有思辨的存在方式,从而走向语言的本体论。语言本体论指向开放的领域,突显了世界的多样性,趋向于文本与读者的相互对话,在受到效果历史作用的交互的环节中,文本的意义在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0.
"窗"作为一个意象,在传统文学和近现代文学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对传统文学中的"窗"和现代戏剧《雷雨》中的"窗"进行研究,分别从叙事结构上的作用和主题意蕴上的丰富内涵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转型背景下,文学创作中对传统的延承与新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文坛大器晚成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书店》向读者展示了在英国当时的社会图景下,文学文本是如何诠释历史长河中的片段的。本文旨在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通过女主人公经营书店的经历,解读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对话关系。因为文学文本是一种话语,与政治、宗教、经济都有着对话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物的特殊经历和现实的碰撞,以及在碰撞之后人物对生活的顿悟都是本文考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古史辨派"疑古辨伪"思想的烛照之下,以韦利、孔理霭、茹特、闵福德等西方汉学家为代表的语境批评派基于现代科学精神和现代学术意识,打破传统易学的藩篱,把《易经》放入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在《易经》的诠释和翻译上作了去德教化和去经典化的处理,从社会经济、祭祀活动、部落战争、奴隶与俘虏以及肉刑等方面再现了卦爻辞所记录的原始社会的古朴风貌,在《易经》的译介上走出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现行我国高等院校中文学科的本科教学中,对于汉语是母语的意识薄弱,对于汉语言文学承载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也缺少相应的认识。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人文教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掌握与研究汉语言文学,必须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思想学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评判能力。本文建议,在大学中文学科中,应增加"国学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的课程设置及比重,并尝试在课程外,通过师生互动的"国学经典读书班"、"人文通识系列讲座"等形式,加强国学经典教学,以使大学生在亲近与认知母语文学的同时,更好地体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等。  相似文献   

14.
正电影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影像语言。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如何充分发挥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当前我国电影业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我国的一些导演比如张艺谋、贾樟柯、李安等都对中国电影"走出去"做了一定的尝试,他们的电影关注个体、关注底层,通过电影中的社会底层反映当前中国的社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一生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确立了对话理论,在他对其进行具体文本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复调小说和狂欢化思想.文章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入手,探讨了复调小说和狂欢化文本的表现及它们与对话理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96'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唐建清吴海曼名为“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大学举行。学术讨论会由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同欧洲跨文化研究院、法国——瑞士人类进步基金会联...  相似文献   

17.
范畴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意义和作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实现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自觉,并且带动了当时的研究,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学术深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整个学术和思想文化语境的变迁,范畴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质疑,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阐释向度的单一,尤其是一味地采取"以西解中"的诠释方法,从通行的文学概论教科书的概念和定义出发,寻找传统文论中的某一范畴进行一番内涵阐述,而最终的结果则难免将传统文论范畴作为西方文论的一个注脚,以印证西方文论之普适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社会历史的批评更多关注文本以外的东西,不免丧失些许纯粹乐趣。但若以细读法分析文本本身,不看社会历史条件如何,而仅去关注文本语言、结构和语境,以非功利的、单纯眼光去欣赏它,我们会打开跃动着原始生命活力的哲思世界。生命情感本身就是最本源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渐趋融合的媒介生态下,跨媒介叙事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文化属性的重要标志,具有亲媒介属性,与跨媒介叙事要求不谋而合。本文聚焦于神话传说中的传统英雄哪吒形象,通过分析各媒介生态中哪吒文本的故事世界,探究哪吒系列成为我国神话改编中极具影响力的IP的路径及原因,以期为神话类型的IP打造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嫌疑人X的献身》是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于2005年出版的作品,该作品夺得日本大众文学最高奖项——直木奖的荣誉。《嫌疑人X的献身》先后于2008年、2012年在日本、韩国进行过影视改编,而中国同名电影于2017年上映。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中日《嫌疑人X的献身》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改编、文本改编背后隐含着的中日民族心理的差异,以及《嫌疑人X的献身》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