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教育国际化角度来审视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是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小学教师多元文化素养及含义为依据,从不同视角来论述了多元文化素养是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论点;进一步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述了多元文化素养是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最后提出了小学教师形成多元文化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具有启示意义,即重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对文化的选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对方法、途径的选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王毅 《职业圈》2007,(11):85-86
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具有启示意义,即重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对文化的选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对方法、途径的选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王毅 《职业圈》2007,(6S):85-86
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具有启示意义,即重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对文化的选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对方法、途径的选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解析民族团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德育的主旋律,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我国民族和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和集中展示。运用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A·班克斯的多元文化课程理论分析现今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模式,以中国教育人类学家滕星教授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探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试图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解读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6.
彭佐扬 《文化学刊》2016,(4):113-118
本文主要从四方面探讨乡愁文化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功能:首先,以乡愁概念的理论梳理为出发点,得出乡愁文化的理论概念界定;其次,分析乡愁文化的诱发因素,包括故乡的原风景感念、现代性多元理性反思、人性对质朴纯净情感的需求、时空的流逝与错位等;再次,探讨乡愁文化的载体构成与特征;最后论述乡愁文化的现代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下,面对社会发展与需求带来的挑战及新媒体、多元文化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冲击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挑战,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有着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红色文化的溯源,探讨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红色文化与马克思理论的关系,从信念价值、德育价值、智育价值、美育价值、劳动教育价值等方面探索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构建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的育人路径,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增进红色文化认同感;面对教育的主体改变,全方面拓宽育人路径;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提高创新能力;借助大数据思维,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出现了一股恶搞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大量的文化经典和历史文化人物遭到颠覆性解构,严重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遭受恶搞的主要原因有:我国过去相关的道德教育较为欠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一些人受到不良心理的支配和经济利益的诱惑;创新思想在我国实践过程中有所歪曲和异化。在客观分析恶搞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流行文化的受众极为广泛,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影响深远,以流行地缘政治学视角解析西方流行文化包含的地缘政治话语,从而架构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辩证思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视角。个体的文化认同建构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多元文化并存是一种常态,然而西方文化不但在智识上的优越感由来已久,更通过各种流行文化形式不断对外输出其价值观。该文旨从流行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角度剖析当前西方的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建构的影响,从而探索引导大学生文化认同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为高校的国家认同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审美水平的提升,现代室内设计逐渐由简单的造型向多元文化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设计的造型与多种文化的融合,笔者依据室内设计中多元文化融合性、时空性、科技性的特性,就现代艺术设计与艺术表现、文化外延、自然环境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现代室内设计注入更多新鲜的元素。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2,(3):72-72
王连照在《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教育改革重在发展,但极少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带进教室里的多元文化背景,许多改革决策最终不能把多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本,那些曾因文化不同被隔离在学校教育之外的少数民族学生就成了改革的最大牺牲者。事实上,所有学生的才智、技能、思考和经历都可用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教育改革需要严肃对待这些多元文化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语言文化并存的现象。语言接触是民族间交往、交融的体现。语际间的交流和接触能够不断融合多种文化,为语言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也为塑造中华文化认同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语言、文化的相关性,对语言接触及其相关的语言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从语言生态伦理建构、民族三语教育建设等途径能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观,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2,(4):4-7
最近30年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沧桑巨变,已经深刻地反映在中国当代文化的自我建构之中。一方面,在文化实践层面,文化形态发生了深刻转型,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共生性;另一方面,与文化实践的复杂性相一致.在理论建构层面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等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路径,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李迎霞 《职业圈》2014,(21):10-13
企业文化融合是关于跨文化企业中既有文化的命题,分属文化扩散范畴。企业的跨文化情景,各种既有文化即多元文化的表现、实质、作用机制,构成其中的基本问题。多元文化的实质是社会化的信念和欲望,具有塑造企业的力量,文化的扩散遵循社会模仿律,即发明、模仿、对立的社会模仿机制,传播是扩散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多元文化经由文化扩散机制,即模仿律作用产生新的企业文化的进程,即为企业文化融合,其中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对企业文化融合进行干预的理论依据,启发了介入重点、方式和策略。法国社会学者塔尔德关于文化、人格、传播、社会模仿律的洞见,传播学中的一些理论假说,企业文化融合相关案例等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既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也是国际文化形象建设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双一流”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海外社交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账号活跃度显著提升,更加注重具体化、形象化、可触及化的传播模式,从单一文化符号走向复合多元文化符号。同时,我国高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平台建设“冷热”不均、资源聚合机制不健全;多元符号创新使用不够、存在内容同质化倾向;互动方式较为单一,触达率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因此,我国“双一流”高校需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传播运营专业能力,打造立体全面传播矩阵,创新应用多元符号,注重内容建设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拓宽叙事思路,强化互动功能,构建国际传播立体化、多层次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在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受到限制时,翻译的文化便实现了转向,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也被放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以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保持文化多样性为目的。本文在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利用哲学中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对事物"度"的把握等哲学观点对翻译过程中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文化日益交融,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被多元文化撞击得支离破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影响。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分析这些新变化、新问题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构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瑞 《职业圈》2007,(5S):29-30
在社会转型时期,东西文化日益交融,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被多元文化撞击得支离破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影响。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分析这些新变化、新问题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构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博物馆发展在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提升城市内涵形象、承担社会教育功能、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具有重要多元价值和巨大潜在影响。基于公共文化特征、文化生态规划、文旅产业融合等理论,客观分析目前四川博物馆事业发展具有文物资源丰富、文化价值厚重、文明地位较高、行业发展先进等基础条件,探索研究解决其多维度功能价值明细、布局规划理论优化、线上博物馆价值发挥、综合效益测度模型构建等主要障碍,以传承中华文明新高度、嵌入文化生态新理念、释放民间场馆新活力等创新举措,科学推进四川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中华文明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