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二十世纪以前,整个翻译研究是建立在心灵感悟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性。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带到了十分广阔的文化层面。本文综述了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两大“转向”和四个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和综合研究范式等)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赵祥云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7-119
在二十世纪以前,整个翻译研究是建立在心灵感悟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性。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带到了十分广阔的文化层面。本文综述了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两大“转向”和四个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和综合研究范式等)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呈现"文化外求"的横向开拓特征,从社会、历史、政治等多种角度对翻译全过程进行宏观的、外部的研究,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上抽离,转向探讨文化层面影响和制约翻译活动的各种因素。这种研究给翻译人才的培养开拓了新的视角,为外语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本文在梳理翻译学文化转向的缘起和发展的基础上,详细界定和分析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翻译能力,并挖掘了翻译学文化转向对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各个翻译子能力所能提供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呼唤高质量的翻译,也为21世纪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促成了译学研究范式转换,对文化语境的关注以及对译者主体的彰显给翻译人才培养诸多启示,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翻译研究在经历了以索绪尔等的结构主义为特征的"语言学转向"和以哈贝马斯等的交往理性为特征的"语用学转向"之后,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也发生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域,为翻译研究的本体带来了新的维度和视角。本文拟从"文化转向"的视角探求"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基本范式和范畴。  相似文献   

6.
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翻译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重大的“文化转向”.因此,从科学革命的视角探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介绍翻译研究如何从“语言学派”到“文化学派”完成了“文化转向”,从库恩“范式”、“危机”、“革命”的视角对“文化转向”进行分析,探究“文化转向”的原因,以期为相关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社会学理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框架三个方面给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可能。与此同时,社区口译研究随着社会分工更精细化的发展逐渐走向深入。本文试图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探讨和阐述译者的显身意识和口译研究的话语互动范式(DI范式)兴起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文化转向"作为现阶段翻译研究的新的范式,过于夸大了文化的制约作用.本文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了语用学对未来翻译学取向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翻译研究的范式和视角的嬗变总是随着社会文化语境中主体文化精神和主流哲学思潮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一始于西方且具有西方文化渊源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浪潮,在我国译学理论研究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毁誉参半。本文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在国内的现状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分析了"转向"的时代性特征和学科综合性需求,对"转向"后翻译研究具体的文化视域给予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晚清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实际上评价翻译作品时,仅仅是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静态和孤立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考虑到译文背后的制约因素,以及译文对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影响,才能从宏观的角度考虑译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原来以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为图景的研究思路已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范式: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翻译研究的中西互动性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主要现状,在研究翻译研究的现代视野构建的同时,本文将对翻译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肖才望 《教师》2008,(16):11-12
维也纳大学翻译教授玛丽.斯内尔·霍恩比于2006年出版了新著《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新范式还是新视角?》(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New paradigms or shifting viewpoints?)。霍恩比在该书中主要回顾了翻译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及未来的发展动向。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思想渊源,然后肯定了这种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同时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是新范式还是新视角?引起翻译研究者的深思:时至今日,全球一体化进程愈演愈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科技空前发达、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21世纪,翻译研究是否需要新的范式还是仅仅只要转换视角呢?本文试图顺延霍恩比的译学回顾路线.并且借鉴Thomas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来展望未来译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各种定义呈现出翻译本质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在语文学范式参照下,翻译的本质就是再现原作的艺术创造;在结构语言学范式参照下,翻译的本质体现为语言的转换;在翻译研究学派的范式参照下,翻译产品体现为译语文化中发挥社会功能的、现实存在的文本连续体。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凸显差异解构逻各斯的过程中,有将一个本质层面概括全部层面化的倾向。翻译研究综合法有助于动态、全面地考察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纯语言层面解放出来,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拓宽了视野,开拓了领域。然而文化转向后期所呈现出的无所不包的研究倾向使得其研究缺乏重点性、一致性和连贯性,学科边界和学科独立性日益模糊,翻译研究本体面临被替换的危机。本文通过对文化转向的哲学渊源、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影响进行分析,反思翻译的文化转向和文化学派研究,探讨当今翻译研究发展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并且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视角。文章分别对西方翻译研究和中国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进行了评介和分析,并对中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两个转向"主要指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目前是学术研究的主流方向和必然结果。本文从大局角度仔细分析"两个转向"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流变,以深入研究其本质与现状,针对"两个转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总结出其对于推进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的价值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红楼梦>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关于龙、凤俗语的不同译法为例,比较翻译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两大翻译研究范式,探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出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比较语境之下,实现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化、阐释和再现.  相似文献   

18.
自文化学派及其"文化转向"的翻译思想形成以来,学术界对其争论不休。文章从文化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苏珊·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入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文化学派和"文化转向"确实存在不足,但是瑕不掩瑜,它们创新了翻译理论,也为翻译研究展现出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红楼梦》中部分金陵判词霍氏和杨氏的英译本不同译法为例,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历史渊源进行了简单追溯并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不同观点;进一步说明了多维视角下"文化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指出:面对文化转向的现状,研究者要选择有效的翻译策略,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崛起。文化和"文化研究"开始受到众多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关注与重视。在比较教育领域,随之出现了一定的文化转向,比较教育的文化观和"文化研究"范式日益得到发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为关注文化的动态性和多元性。在"文化研究"范式中,比较教育的研究单元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文化转向给比较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