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萨特存在主义之"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荒诞世界"等观点分析博尔赫斯经典著作《小径分叉的花园》,以存在主义荒诞性解读博尔赫斯的时空迷宫。  相似文献   

2.
萨特在其文学中对其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形象化解说,其中心即"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其戏剧作品中,"他人即地狱"首先表现为他人对个体认知的介入与对个体自欺的侵犯,与个体围绕注视展开超越与被超越的斗争。另一方面,个体依赖他人达成对自我的认知,通过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追求自我的绝对自由。"自我"与"他人"在人的存在层面达成同一。  相似文献   

3.
苏童在其新作《黄雀记》中以保润、柳生、仙女三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构建出复杂的三角关系,与萨特理论中有关自为与他人的存在主义理论相合。从存在主义理论中关于"注视"的初次注视与再次注视展开,揭示三人之间发生联系与产生冲突的最初征兆;进而将人物冲突深化到互为"羞耻"的层面,针对小说中多次提及的三个意象"跳小拉""镜子""绳子"分别阐释该意象对于主人公羞耻的意义所在;最后总结出苏童所构建的三角关系,实际上是对萨特"他人即地狱"理论的完美诠释,保润、柳生与仙女正是这种互为地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在他人那里得到的显现,他人的存在又限制了自身的自由,从而产生冲突并无法超越,成为地狱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强调文学与哲学的结合,突出文学的介入功能。夏洛蒂?勃朗特创作从不因循守旧,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和女性书写,《简·爱》是其本人梦想历程的写照。探索女性从“房中天使”到独立女性过程中的存在主义心路历程,包括分析自由选择、孤独与死亡和他人即地狱,从而使文本解读具有存在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萨特的思想主张,如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就是地狱等基本概念,都指向了"人"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与人生等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故事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小镇一户没落的贵族家庭小姐格里尔生·艾米丽的生活窘况:一方面她渴望通过人生的自由选择来追寻自己的幸福,另一方面却又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吞噬。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小说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还是"自由选择"思想,都向读者诠释了存在主义的内涵,也为现世的人提供了生存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进行了辩护,并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本文从萨特的自由观入手对其"存在先于本质"的论点进行论述,进而评述他关于自由选择和自我承担责任的理论,最后指出其绝对自由理论最终走向了唯意志论,他的自我承担责任理论也是空设的、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加以剖析,提出萨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心主义的,他所宣扬的抽象的个人、自我意识、自由选择、绝对自由是超时代和超社会生活条件的。萨特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同时,分析了萨特存在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9.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作家肯·凯西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麦克墨菲在自由意识和自由思想的支配下,经历了从自觉进入疯人院,到了解疯人院,到最后飞越疯人院的过程,并做出了一系列的自由选择。这一系列的自由选择正是对萨特存在主义中的自由选择思想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萨特研究了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古典哲学以及19世纪其他思想家们的哲学成果,之后以"取消上帝""反对决定论"和宣扬人的自由精神为目的开创了他的"自由"观。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发展经历了由绝对自由向相对自由以及社会历史中的自由的转变,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后期的萨特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弊端转而向马克思靠拢,他由起初绝对的、个体化、精神化的自由向与他人联系的自由转换时,使自己陷入了逻辑困顿之中。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以后,鲁迅要继续将文学革命推向深入,但却始终摆脱不掉独战的悲哀和孤独彷徨状态。因此,从存在主义角度看,我认为本文借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人的存在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之谜的困惑,也表现出一种孤独绝望的无奈,甚至一种宿命论的色彩。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选择”是毫无支撑点的,我存在,别人也存在;面对着我的自由选择,是他人的自由选择,而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又总是指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于是“他人即是地狱”,处处都有冲突和罪行,…  相似文献   

12.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其目的在于肯定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最后解放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萨特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学","人道主义",存在主义自由观是一种人道主义自由观。它在把人投向未来的同时,人也在不停的形成与创造中,人是人自己的未来。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观点认为,萨特的自由选择必然导致人的不自由;萨特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不自由观,这种观点是对萨特自由观的误解。萨特对于承担责任、烦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是注定自由的”等问题的看法都是对自由即选择这一基本思想的表述和进一步展开。上述观点的种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赵欣 《新疆教育》2012,(19):9-10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以人为中心,人的自由是萨特研究的核心问题。他主张人的存在即是自由,选择体现着自由,自由选择要承担责任。当今社会媒体在自由的氛围中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媒体的责任缺失问题日益突出。萨特的“自由选择要承担责任”给我们的媒体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禁闭》是萨特最具世界影响力一部剧作,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剧作。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这部剧作受到了我国学者的更多关注,评论文章近50篇。这些文章基本上是对剧中"他人就是地狱"的阐释而展开,主要分为三种情况:萨特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写照;源于我们运用他人的判断来评价自己;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许宁舒 《文教资料》2009,(24):28-29
"自由"是萨特关注的中心,他的哲学、文学活动始终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长篇小说<自由之路>描写了中学哲学教师玛第厄所经历的个人、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人们为追求自由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集中反映了萨特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自由的曲折过程、从绝对自由主义走向相对自由主义的进步,强调了用行动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17.
萨特的戏剧《苍蝇》沿袭古希腊悲剧中俄瑞斯忒斯杀死生身母亲为父报仇的故事传说,演绎了一场具有现代性内涵的悲剧。《苍蝇》从戏剧的情节设置到剧中人物的言行都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有关"绝对自由"的精心阐释。这出戏剧的情节结构安排以及戏剧人物行为的变化和选择来都可以用来解读萨特对于人在处境中所作出的"自由选择"行为以及这种"选择"所遵循的道德要求及其悲剧性张力。  相似文献   

18.
(1)“他人就是地狱”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1905—1980)关于人际关系的著名论断。国内外评析这一命题的文章虽多,但并不中肯,没有完全揭示萨特赋予它的意义,或者没有把它放到萨特存在主义的整个体系中去理解,因而甚至有所误会。本文是要指出,萨特乃是用这个命题对人际关系的三个方面进行哲学概括,就是说,“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那里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涵义,即人我之间的“主奴关系”、“超越关系”和“认同关系”。笔者认为,确认本文的理解将有助于对萨特作更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对他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叙事心理治疗通过对生命故事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完成了存在主义主张中对个体自我生存及价值探寻的关注.在治疗中,来访者受到治疗师的陪伴和接纳,并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情境中完成自己故事的叙说、意义赋予和检视,并且通过对自己现实生存意义探寻欲望的驱动,完成了回归"更好的自己"的故事重构.文章通过对来访者在叙事治疗中经历和体验"自觉""自省""自悟"历程的分析,探索了叙事治疗在存在主义取向影响下的实施以及来访者与治疗师在存在主义叙事观下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坡在其短篇小说《泄密的心》中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与存在主义思想产生了共鸣。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通过探索主人公对人生本质的追求过程,揭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