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历来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丧葬仪礼集中体现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识。由于历史的演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民俗学角度对丧葬习俗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探究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壮族世代承传着人生礼仪习俗(婚姻习俗、生育习俗、祝寿习俗和丧葬习俗)与禁忌习俗等传统习俗,其间承载着内化性(祈求健康长寿、赞颂家乡丰收场景、尊崇祖先、尊老、"死者魂安"与"生者心安"的核心性价值观,祈求健康、延续香火的性别差异性心理祈求等)、标识性、规避性与警示性等传承特性。  相似文献   

3.
赵晓歌 《文化学刊》2009,(3):136-139
《金翼》是一部浩瀚于世的文化人类学巨著,它展示给世人的中国乡土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通过对《金翼》中丧葬礼俗所体现的人生情结和人类观念意识进行社会学考察,并透过文化人类学中的习俗关切,进一步揭示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和人类观念被习俗化的演革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化博览》2007,(12):65-67
岩葬在中国南方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因而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这些岩葬的安葬场所、它们的形制、它们的丧葬礼仪习俗、以及使用这些葬俗的民族集团本身的文  相似文献   

5.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也与人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深度交织。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面独特的镜子,映射出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丧葬习惯,但无疑也承载了其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哲学背景。在这方面,中国与波兰作为两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丧葬制度有异有同,两国都高度重视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通过比较和探究中国与波兰的丧葬制度,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人民对生死的思考,以及文化、宗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对比,不仅增进了对各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种全球视角。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表现在社会习俗之丧葬方面,即新式丧礼、葬俗出现,丧葬中的传统色彩逐渐淡化。然而,在河南地区,传统丧葬仍据主位,陋俗颇多,以崇尚厚葬、迷信风水、延佛道等为甚。这些陋俗不仅耗财伤民,还加剧了当时河南社会的迷信之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究其原因,与该地区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浓厚的封建文化氛围、深处腹地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寻梦环游记》是一部讲述北美洲国家墨西哥人生命哲学的电影,《焚巾曲》是一部描述中国苗族人生历程及人生价值的丧葬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虽来自不同时空,存在着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的差异,却在祭祀习俗的呈现、死后世界的想象、生命哲学的表达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性。它们共同探讨了关于生命、死亡、记忆与遗忘的主题,表达了人们对亲情的追求,抒发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传递了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激发了人们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热情。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既可加深中华民族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往,也可为中国与墨西哥的交流与对话奠定和谐、理解和尊重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主要流传于湖南岳阳湘阴地区,其法事活动用独特的丧葬仪式和音乐祭奠死者的亡魂,为死者举行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下受到了一定冲击,正逐渐衰退,我们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其实施保护。本文对逐渐衰退的丧葬仪式及其音乐进行考察研究,以期能有助于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保留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四大仪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本文以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重点分析大南湖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并探讨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仪式的影响,以推动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科学传承与发展丧葬礼仪。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训是大学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体现。好的校训能集中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出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我国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不仅呈现出了一定形态的总体特征,而且也折射出我国大学校训在校园精神文化形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时代以及高校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大学需要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对校训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完善,不失为一项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习俗和与此相联系的经营理念,这些价值观念使企业员工结成命运共同体。其重点及核心是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和员工的团队意识。国内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种社会活动、经营活动过程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涵盖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的作用,必须弄清楚什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何重要性。第一,企业文化是人们所创造的全部精神和物质文明成果。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种社会活动及经营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13.
二次葬作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生命力持久,至今在壮族地区仍然延续着。本文通过对广西中部壮族二次葬丧葬程序的研究,发现二次葬习俗至今仍在壮族地区留存,是受到儒家孝道、宗教信仰及近祖崇拜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天下为公""以民为本""讲求谋略""礼法并重"等优秀传统的体现;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和而不同""修齐治平"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的体现。以正确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能够使传统文化在发展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重,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犬牙交错,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潮流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迫在眉睫,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尊崇着列宁提出的"灌输"式模式,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很有限。在现当代市场竞争,特别重视技术操作能力的这个时代,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中国正快速向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在这个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伴随的一边是社会财富排山倒海似的积累,一边是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冲击,这种冲击甚至把今天的人们还觉得珍贵的乡村朴素情感也冲淡了.然而乡村朴素情感还是今天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和构建圆满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乡村朴素情感的内容,分析了乡村朴素情感有所淡化的原因以及探讨这种情感的再造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甘肃省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丧葬仪式中隐含的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狂欢意识四种意识的分析,以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惠娟 《文化学刊》2010,(5):131-135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丧葬仪式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本文以胶东S村的丧葬仪式为例,从仪式过程的细节着眼,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从丧葬仪式传统的延续和变体中,也可以看到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以及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吴龙川 《职业圈》2007,(7S):107-108
21世纪的中国正快速向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在这个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伴随的一边是社会财富排山倒海似的积累,一边是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冲击,这种冲击甚至把今天的人们还觉得珍贵的乡村朴素情感也冲淡了。然而乡村朴素情感还是今天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和构建圆满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文章阐述了乡村朴素情感的内容,分析了乡村朴素情感有所淡化的原因以及探讨这种情感的再造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年味浙江     
《文化交流》2021,(1):21-25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廿三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了人们对合家团圆、健康向上、富足美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了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 浙江既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省.体现在春节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