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汉语中“动宾补”结构即已有之,只是用得很少。唐宋以后的近代汉语中,随着语言更接近口语,这种口语色彩浓重的“动宾补”结构,使用频率大大增高,且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也已产生,形成了与古代汉语不同的“动宾补”结构特征。不仅如此,近代汉语中的“动宾补”结构,无论用“得”还是不用“得”,和现代汉语相比,都显示出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元曲选》中,方位短语前不加介词可直接充当句子的状识,补语,方位短语直接充当状识是近代汉语中较为 的语法现象,现代汉语当中虽不普遍,但仍有少量用例。充当补语时,方位短语多数表处所,且动词一般是非行走义类,方位短语直接作补语是《元曲选》中也是近代汉语中不常见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  相似文献   

3.
尽管单音节行为动词、状态动词带补语和同时带宾语、补语的能力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它们的这种能力都明显强于双音化后的与之对应的同素同义双音节动词。这一点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显著的表现。在汉语的历时发展中,动词后同时带宾语和补语的语序发生了变化,近代汉语中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与宾语组合的两种语序到了现代汉语中变为一种语序,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只能位于动词的后面、宾语的前面。  相似文献   

4.
试论近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着眼于近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由三者的比较中抽绎出某些结论。近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最大不同是:1.新的语法手段的出现、大量运用和定型化。2.句子形式的进一步完善。3.新的句子形式的出现和发展。4.旧有形式的改变、消失。近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区别是:1.某些句子形式远比现代汉语繁复芜杂2.许多方面远不如现代汉语完备。由此可见,近代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繁”,具体说来,则是精密与粗疏并存,丰富多彩与芜杂不精并存,完备与不完备并存。  相似文献   

5.
“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可能补语就是这种语义范畴的一种表现方式。可能补语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彼此之间的差别。文章尝试对现代汉语河北方言可能补语句式的问句形式、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进行较全面的考察,通过河北方言内部的对比,找出河北方言内部可能补语句式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同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找出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从而得出结论:可能补语句式在河北方言内部一致性强差异性小;与普通话比较,可能补语在河北方言里呈现出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的许多语法要素都是从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中承继下来的,因此,对语言要素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在对元杂剧句尾语气词作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它与现代汉语句尾语气词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到,现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有不少来自近代汉语,它们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元杂剧时代,甚至更早。  相似文献   

7.
论《金瓶梅词话》的判断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金瓶梅词话》的判断句许仰民,韩伟判断句是汉语的基本句式,它存在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中,只是结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而《金瓶梅词话》 ̄①以下简称《词话》)的判断句却带有鲜明的近代汉语的时代特点。一《词话》的判断句,从其谓语构成来观察,可分...  相似文献   

8.
汉语教材对词组、"结构"是这样称谓的:"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苛政猛于虎')"(王力<古代汉语>第455页);"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王力<古代汉语>第361页);"(五)关于介词结构的位置……一般地说,以‘为'与'组成的介宾结构以前置为常,(朱星<古代汉语>第148页)"‘于'作介词,组成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前后作状语或补语,多数用作补语."(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古代汉语>第168页)"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第469页1现代汉语早已把词组、"结构"改称短语,可古代汉语这样的称谓一直不变,而且不统一,造成古今汉语的称谓不一致,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近代汉语词汇是古代汉语词汇发展到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环节,是形成现代汉语词汇的直接源头,所以,它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关系密切,与北方方言词汇的联系尤为密切。淮北方言中就保留有大量的近代汉语词语。通过对比、通过对词义、词的用法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对此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10.
“动+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将+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了+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刘拍案惊奇》中“动+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将+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了+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将+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1.
补语是汉语十分重要的句法成分之一,汉语句法关系的许多特点,在动补结构中都有反映。汉语和越南语都属SVO型语言,但两种语言的动补结构有同有异。通过运用对比研究原理,从句法和语义层面对比汉语和越南语结果补语的异同,从而进一步发掘汉语独特的句法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汉语中,“子”和“儿”作为构词的后缀,开始并广泛运用起来。这种后缀既是古代汉语书面语更接近当时口语的表现,也是现代汉语后缀“子”和“儿”的发展基础,但与古今汉语相比,这些后缀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独特用法。本文以大量语料为依据,用静态描写和动态对比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近代汉语中词缀“子、儿”等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13.
情态补语是汉语中特有的形式,雏语中没有对应的形式。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情态补语是一个绕不开的难点。论文从情态补语句的形式、意义以及训练方法入手,探讨了这一句型的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结构形式上,毛南语和汉语述补结构都存在粘着型和分析型,毛南语不如汉语分析型发展充分.毛南语述补结构与汉语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共时层面的结构类型和意义上的共同特征;历时层面的状词补语和古代汉语又有某些极其相似的共性特征.毛南语的句法化程度很高,量词的句法地位得到了提升,量词发展程度较高,体词的句法功能得到扩展,这是体词补语存在的根本原因.毛南语量词型语言特征较为突出,而汉语的量词型语言特征则不典型,这是语言类型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中的副词“杀”、“煞”是从动词虚化而来。从汉语史上看,“杀”、“煞”的补语用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状语用法出现于唐代中叶。从元代的材料来看,补语用法读家麻韵,状语用法读皆来韵。“杀”、“煞”有多种变体。  相似文献   

16.
语序的稳定性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句子成份之间的语法联系是根据它们在句中相对位置表现的,句中成份的位置一般不能任意变动,否则会引起意义上的改变。古代汉语语序规则,总的来说和现代汉语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动词谓语或动词的后面,定语在中心词前面,状语也在中心词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面。但由于古今汉语的语言习惯有别,所以古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些不同,其主要表现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三种。  相似文献   

17.
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对汉语中"状补易位"现象进行历时和共时地比较和分析,结合时序象似性原则,指出将现代汉语补语分成次级谓语和后置状语的不合理因素。最后,通过感知难度测量,论证汉语语序带来焦点性状语的"补语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动 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 了 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刻拍案惊奇》中“动 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 了 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 将 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9.
元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结构根据“得”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得”充当可能补语,一类是“得”作为可能补语结构中的中置助词。元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结构形式比较丰富,可能补语结构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在元代已经形成较为对称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动补结构,即动词加上一个补充说明的词类。其产生和发展在汉语语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汉语表达精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考察《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的动补结构,主要对其中的结果补语、“得”字补语、趋向补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