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历朝历代治理国家,首重吏治,而吏治的好坏,又主要表现为其官吏是否廉洁奉公。一代政权之兴,一代政权之亡,无不与吏治的清廉与否息息相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分掌国家政权,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更牵动着社会的安定和王朝的安危。大凡吏治清廉,国家就兴隆,社会就发展;反之,则造成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国家衰落随之而至。清朝入关伊始.  相似文献   

2.
官吏考核制度是伴随官僚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官吏的选任制一样,它也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官吏考核制度实行的好坏,关系着吏治的成败,百官职能的发挥乃至国家政权的巩固。明朝初年,统治者为迅速澄清故元吏治之弊,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3.
治国之要,吏治为先。晚清以来不少爱国有识之士对吏治问题高度关注,宋育仁就是其中之一。他对吏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吏治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晚清吏治腐败的抨击和揭露,认为晚清吏治腐败主要表现在冗官成灾、损公肥私、官民隔阂等方面;二是对症下药,提出整顿吏治之举:严格官吏考核、监察制度,明确官吏的权利和义务,"均官职"等。  相似文献   

4.
儒家十分重视吏治,强调举贤,要求官吏自我反思、仁政爱民、廉政济民。汉代独尊儒术,以经治国,灾害期间,以儒家吏治思想为依据,注重从上到下的自我反思、举贤、罢免不称职官吏,借机加强吏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灾害吏治机制。  相似文献   

5.
儒学与汉代灾害吏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十分重视吏治,强调举贤,要求官吏自我反思、仁政爱民、廉政济民。汉代独尊儒术,以经治国,灾害期间,以儒家吏治思想为依据,注重从上到下的自我反思、举贤、罢免不称职官吏,借机加强吏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灾害吏治机制。  相似文献   

6.
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完备的吏治密不可分。治国理政离不开官吏,要想实现国家强盛则需要一支合格的、富有行政效率的官僚队伍作其保障。早在战国时期,秦统治者就已经十分注重发挥官僚队伍和官僚机构的力量。通过对云梦秦简的研究,让我们了解到秦政府对基层官吏品行修养和自身能力、行为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本文以秦国吏治的特点为视角,分析其对秦国的兴起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吏治是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吏治又指治吏,或吏政。汉代在地方官吏的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试图从官吏的教育、选拔和任用、考核与监察以及考核后的奖惩等几个方面,探讨汉代地方吏治的合理性因素,力图为当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赋钱粮是清代国家的主要收入和经济命脉,而钱粮亏空在清代无朝无之,无地无之。造成亏空的因素有三:官侵、吏蚀、民欠,而官吏则是亏空的行为主体,清朝历代皇帝都将亏空与吏治结合起来,综合治理。由于历代君主的治政风格和治术有所不同,对亏空与吏治的治理亦有所差异,相同的是重人治轻法制,治标不治本,忽视制度改革。高度集权的中央财政制度,致使地方财政匮乏,造成火耗滥征、钱粮亏空和挪移凑垫;而过低的官吏俸禄,亦是吏治腐败、钱粮亏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揭示了汉初吏治的特点,就是严厉惩处官吏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司法官吏治狱活动的控制;鼓励司法官吏发挥主观能力性,因此,《奏谳书》可以说是汉初的一部治官之法。  相似文献   

10.
胡林翼在黔一共任职八年,在面对贵州的吏治废弛、民生疾苦、盗贼纵横而官吏相与勾结的状况,胡林翼对症下药,宽猛兼施,恢复和稳定了封建统治,加强了封建统治的机器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制度之有无以及好坏,是影响古代中国吏治状况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制度之外的许多方面与制度本身构成密切的互动关系。传统社会的吏治方案,是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努力强化社会的等级结构,并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等方面入手,寻求保障官吏群体恪尽本分的办法。这些外在的东西,就成为制度能否得到遵守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三家注·酷吏列传》于“在彼不在此”一句之后注云“在道德,不在严酷”,奠定了后世对酷吏严刑峻法的批评,但是忽略了司马迁为酷吏及循吏这两类官吏作传的目的。太史公以史家之笔直述酷吏的言行,并非为简单揭露吏治的黑暗。结合《循吏列传》以及《太史公自序》可知,太史公所云“在彼不在此”应理解为强调吏治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而非前人所云道德。  相似文献   

13.
良好的吏治曾经成为秦国最终胜出六国、一统天下的重要因素,然而,秦朝统一全国后,由于君道的败坏、薄俸厚罚的官吏政策与追求享乐之风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秦朝吏治的迅速败坏。这给秦朝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使官吏丧失了对秦政权的信心,甚至一些官吏也加入了反秦起义的队伍之中,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步伐。  相似文献   

14.
北魏建国近百年间百官无禄,成为贪官污吏产生的主因。地方官直接治民,方便聚敛财富,贪赃枉法尤为普遍。吏治腐败加剧了民众负担,而政府的税收也难以完成。统治者虽曾屡次下诏强调肃明吏治,但总的来看仍较宽纵。文成帝以后开始重视制定制度法规来改善吏治,文成帝定制对卸任地方官进行审计并予以奖惩,太上皇(献文帝)执政时正式颁布考绩制度,对地方官的监督迈上新的台阶。孝文帝颁行俸禄制,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同时对官吏渎职进行处罚,吏治有了极大改善。北魏晚期政治日趋黑暗,法律弛废,贪官污吏多因遇赦得以逃避严惩,贪奢之风弥漫官场,整个官僚阶层腐朽不堪,终致政权崩溃。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是一位对黑暗社会中的苦难百姓怀有深切同情的伟大作家。他痛恨官场黑暗、吏治腐败、恶人横行,痛恨黑暗势力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他在《聊斋志异》中不仅表现了封建官吏对人民的欺凌、压榨、残害,更着力表现了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抗争、惩治、复仇。在很多作品中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复仇意识。在他描写的所有领域,都表现了抗争复仇内容。在公案诉讼题材作品中,在爱情题材作品中,在科举题材作品中,都塑造出了众多的复仇者形象,这些作品构成了一部奇特的复仇大观。  相似文献   

16.
明朝初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非常重视整饬吏治,采取多种举措,打击官邪。在严刑酷法面前,官吏重足而立,明初的吏治逐渐清明。  相似文献   

17.
在整顿吏治方面,苏天爵主张明确国家设官宗旨,牢记为官使命。加强对官吏的监察。举荐贤良,打击奸佞贪墨。充实地方官僚队伍,完善选拔进补机制。裁汰冗官,改革俸禄制度。  相似文献   

18.
雍正帝惩治贪官污吏、预防官吏贪污的举措及取得的显著效果.让我们认识到;要使吏治清庶.国泰民安.对执政官吏必须采取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我国人事制度出现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随着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的制度化、经常化,国家在官吏的管理上,越来越重视考试的作用,将它作为国家甄别录用官吏的手段,逐渐扩大职官考试对象与范围,严格考试规章.职业技术考试也在发展.明代的职官考试,择优选择了大批人才,充实到各级政权机构中来,改善了吏治,加强了行政管理,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清代 ,佐贰、学官等国家正式官员不被纳入州县主干行政系统 ,而州县行政靠幕友、家丁、胥吏、差役等承担。这些人员不属于国家正式官吏 ,而具有私人势力色彩。清代州县的这种治理结构导致了行政效率的降低、吏治的腐败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