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兰经》的伦理道德观对伊斯兰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提供了范围广泛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本文就其伦理道德观对伊斯兰教社会、政治、经济及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使我们体会到了《古兰经》的伦理道德观对伊斯兰教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独特的伦理道德风格。  相似文献   

2.
《文选》选文,有“对问”一类。问对作为人际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由来已久;卜辞是人神问对,旨是决疑;《尚书》是君臣问对,旨在择贤;《论语》是师徒问对,旨在问道;《孟子》是君士问对,旨在问难;《庄子》是人物、物物问对,旨在说理。对问体在以专论为特色的第三阶段诸子散文消失,转移到以《战国策》为代表的史传散文中,《战国策》也是君士问对,旨在问计。对问作为文体是作为手法的问对句型发展而来,其基本特征是设词见志,抒发郁陶之情。宋玉《对楚王问》作为对问体的唯一代表,从问对内容上确立了文体范式,是北方文化与楚文化的结晶,成为骈赋尤其是设论体的直接渊薮。  相似文献   

3.
孝道思想是王岱舆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明清回族“以儒诠经”的第一人,王岱舆的孝道思想体现了兼收并蓄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特点。文章对王岱舆孝道思想进行阐述,揭示王岱舆孝道思想的二重性,并以此管窥王岱舆“以儒诠经”为伊儒两种文化交流与对话做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它的伦理道德对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塑造 ,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对其伦理道德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以及伦理道德的一些基本的学说和规范进行分析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伊期兰教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初期、中期和汇期三个阶段。从9世纪阿拔斯王朝后期到18世纪初,是伊斯兰教的中期发展阶段,在此之前是初期阶段,之后是近期阶段,木文主要阐述伊斯兰教在中期的发展特征。(初期伊斯兰教特征,可参见《青海民院学报》1989年第3期掘文)。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装饰风格在世界装饰艺术中独树一帜,主要表现在它的宗教建筑和手工艺品、书籍的装饰图案上。伊斯兰教的扩张,使伊斯兰艺术得以吸收与融合东西方艺术不同的特点,再加上伊斯兰教独特的宗教特点和穆斯林的审美心理,导致了伊斯兰独特的装饰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最早是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大规模地传入新疆的,古代新疆的多宗教并存格局和喀喇汗王朝当时的政治环境都为伊斯兰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喀喇汗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方式和内容都反映出伊斯兰文化和当地居民原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正是这些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文化碰撞、交融痕迹见证了新疆伊斯兰教独特体系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回族作家石舒清书写回民生活的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以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为创作的文化精神底蕴,表达了一种超然达观而又积极入世的“两世并重”的生死观念。  相似文献   

9.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及价值,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清真寺建筑特有的风格,反映了中国穆斯林独特的审美意识及其美学思想。通过分析中国清真寺建筑从其创设之初至今其建筑风格的变化,运用艺术人类学及建筑人类学的理论知识从空间布局、建筑材料与色彩选择方面剖析中国清真寺建筑的文化内涵,认为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吴国锋 《中国教师》2009,(Z1):448-448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语文作文教学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始终没有跳出为学生写作而教学生作文的怪圈。《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必须引导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写作。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应注意对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培养。该文作者就此问题从学做人、品生活、做作文三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