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前不久,我跟随省教育代表团到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在西雅图华盛顿中学,我观摩了一堂生理卫生教育课。上课了,恬静柔美的女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SEX(性)”,然后,面带微笑问大家:“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性’这个字时,想到了什么?”一个男孩说:“‘性’让我想到男人和女人。”同学们窃笑。一个印第安女孩说“‘性’让我想到生孩子。”有个男孩子冲他做鬼脸。另一个男孩说:“‘性’让我想到床。”同学们冲他扔橡皮,笑闹成一团。一个亚裔女孩勇敢地说:“‘性’让我想到生殖器。”同学们哄堂大笑。同学们说了无数种联想,每说出一种,老师便飞…  相似文献   

2.
黄珠婷 《新读写》2008,(3):26-26
季羡林先生引杜甫诗句“意匠渗淡经营中”,称赞梁衡是在“经营”散文:“他的经营还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著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我曾想用‘境地’,觉得不够。又曾想用‘意境’,也觉得不够。也曾想用‘意韵’、‘韵味’等等,都觉得不够。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的‘境界’,自认得之矣。”  相似文献   

3.
《与朱元思书》一文,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浙江省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一段沿岸百里的秀丽风光,“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认真琢磨,这块“白璧”仍有“微瑕”,在于结构不照应。 正如课本“自读提示”所分析的:“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通过景物描绘,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既然“第一段……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那么第二段就应先紧承“奇山”二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我跟随湖北省教育代表团到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在西雅图华盛顿中学,我观摩了一堂美国式生理卫生教育课。上课开始,恬静柔美的女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SEX(性)”,然后,面带微笑问大家:“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性’这个字时,想到了什么?” 一个金发碧眼的男孩说:“‘性’让我想到男人和女人。”同学们窃笑。 一 个 棕 肤 卷 发 的 印 第 安 女 孩 说:“‘性’让我想到生孩子。”有个男孩子冲她做鬼脸。 一个红发矮胖的男孩说:“‘性’让我想起床。”同学们拿起手里的橡皮冲他扔过去,笑闹成一团。 一个黑发的亚洲女孩勇敢地…  相似文献   

5.
笔者时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为什么人们一见面老问“您吃了吗?”,而同时又为什么不少人口头上依旧招呼别人“您吃了吗?”,近日翻阅一本《口语艺术》,偶得这样一段话: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说:“从效果来说,‘礼貌语言’是人和人交际时表示自己和对方的‘价值’和‘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价值’不是指金钱多少,而是文明高低。”他认  相似文献   

6.
“校长要见‘狼’了!校长要见‘狼’了!”班长兴奋地边冲进教室,边大声叫喊。顿时,教室像炸开了锅一样,沸腾起来:“把‘狼’赶出学校!”“没有‘狼’天下太平啦!”“这次‘狼’难逃一劫!”……想到课桌上不时出现恐怖的毛毛虫;想到因为他的恶作剧,同学一屁股坐到地下的情景;看到他在课堂上倒头睡觉的样子……没有一个同学对“狼”(朗,班里的一位调皮学生)起怜悯之心!这次可好啦!转学到我校仅仅两周便劣迹斑斑的“狼”,居然敢在校车上打架!校长不把他赶出校门,至少也要给他记过处分。哈哈,真大快人心!“狼”见了校长后,教室里又一次像炸开了锅:“打了架居然还受到校长的表扬?!”“这是什么道理?”……尽管全班同学都想不明白,可“狼”却从此乖巧了。后来,有同学问起校长表扬“狼”的原因,校长笑着回答,“因为他两周里只打了一次架,且有悔改表现。”校长原型:中山市杨仙逸小学体育路学校罗坚红校长悄悄话:用爱和宽容浇灌,人的心灵会长出美丽的花朵。对“狼”的表扬@孙华  相似文献   

7.
“你看看、你看看,我刚刚订正过的‘膏’字,你怎么下面又少写了一个‘口’?拿回去抄写20遍!”我指着杨亮的语文作业,声嘶力竭地冲着他吼道。一转眼工夫,杨亮就把作业本交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打开一看,真让我哭笑不得:“膏膏×10”。这个小家伙给我玩了一回简便运算的游戏。我气愤难平,起身想到班里找他算帐去,但是转念一想:他毕竟还是给了我这个老师一点“面子”,没有用“膏×20”这个更简便、更省事的方法来“计算”。  相似文献   

8.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唐弢先生的《琐忆》时,请一位同学读“鲁迅先生建议‘我’出一本‘官批集’。”这一段读完后我问同学们他读得如何?一生马上回答说:不连贯。意料之外,我迅速把他点起来,问他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说比如在读“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这句时,他就有意在“它”后作了一  相似文献   

9.
口语能正音     
已故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在台北大学作《何为正音》的报告时说:“我第一次看到‘针灸学’时,便会念它‘针灸学.”还说:“《论语》里头有个沂水,山东有个临‘临沂’,台北有个‘临沂街’,可是你要叫三轮车拉‘临沂街’,有的人就不懂,他只认得‘临沂街’.照韵书上的‘沂’字没有这一读的,一定是把‘沂’字误认为‘祈’字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由于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又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被北洋军伐政府逮捕.在当时所谓的国务会议讨论这件事时,一位阁员恶恨恨地说:“只要看他的名字,就知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什么名字不可取,他偏偏叫个李大钊.  相似文献   

10.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11.
作画与作文     
作画与作文,似乎是不相关的事。其实,它们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下面介绍的几则作画的故事就可以在写作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深山藏古寺从前,有个先生请四位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赵画家一看题目,便不假思索地在纸上画了深山,又画了古寺。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和古寺’,不对题。”钱画家看了题目后,在纸上画了深山,没画古寺。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无古寺’”,也不对题。”孙画家仿佛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他在纸上画了深山,并在深山中画了古寺的一角。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露古寺’…  相似文献   

12.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3.
午饭后,姜旦旦回到小书房,又翻开作文本,看他那已经看了几次的评语:“姜旦旦同学,你的‘说’字为什么都是秃着头?你要知道,大多数‘说’字是要戴‘帽子’的。”姜旦旦还是没有看懂那评语的意思。他想:“同学们都说作文老师写的评语很有意思,我怎么就看不懂呢?”然而,姜旦旦还是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轻声地自言自语起来:“‘说’字秃着头?要戴‘帽子’?戴什么‘帽子’?……”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说”字不放。他看着看着,那“说”字一颠,闪动了几下,从作文本上站起了一个小小的秃头“说”字人!那“说”字人一站起来,就朝着姜旦旦哀求说:“旦…  相似文献   

14.
说起“想象”,我还得谢谢儿子,是他让我知道了想象的妙处。小时候,儿子很喜欢涂鸦。有一次,他拿着笔对我说:“妈妈,你画,你画。”于是我就随手在纸上写了一个汉字“一”,然后告诉儿子:“这是‘一’,‘一个苹果’的‘一’。”儿子拿着纸,认真地看了一会儿,然后重复了一遍:“这是‘一’,‘一个苹果’的‘一’。”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说:“对,这就是‘一’。”从那天开始,儿子对“一”可谓情有独钟,每当我们看书或看报的时候,他都很认真地在上面找“一”,每找到一个“一”就会开心半天,而我也总会及时地给予表扬。有一回,他发现了一个破折号,兴奋…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史学家赵翼博学广识,著述很多。他谈到测字的趣闻时说:他少时亲眼看到有个年轻人带着满面愁容来找测字先生,测问父亲的病情和运气、寿数,他随手拈了一个“一”字,算命先生对他说:“‘一’者,‘生’字之  相似文献   

16.
一天,大孙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来找我,说要让我猜“谚语”。我问是什么“谚语”,他说:“‘八仙过海’是什么?”我说:“是‘各显神通’。”他问:“那么‘十五个吊桶打水’呢?”我说:“那叫‘七上八下’。”他说:“这些‘谚语’你都知道?”我说:“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说的。不过,这不叫‘谚语’,这叫‘歇后语’。”  相似文献   

17.
星期三下午,我们听说要举行猜字谜游戏,大家都高兴得跳了起来。首先,老师给我们讲了汉字的有趣组成,但是他出了一个谜让我们猜:“一口咬掉牛尾巴。”我首先抓住“一”和“口”,想到了“日”;接着用它和“牛”组合,可怎么也组不成一个字。我转念一想:“一个‘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不就成了‘告’吗?”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关于苏轼词风方面的研究文章接踵出现,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吴世昌先生的两篇文章。 本文,就“豪放”、“豪放派”问题,评吴世昌先生词说,并与徐洪火先生商榷。 “豪放”,是人们很熟悉而又常用的,似乎没有什么不懂的,其实并不如此。吴世昌先生独具慧心,首先探本索源,指出:“陈登不理许汜,许汜说他‘湖海之士,豪气未除。’显然说陈傲慢,并非褒词。‘放’字则似乎起于魏晋间‘放浪形骸之外’一语,结合‘豪’与‘放’为一词而成豪放,大概起于唐朝,《唐书》称李邕为‘豪放不能治细行’则是指其品行,陆游为别人说东坡词‘不能歌’辩护:‘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也是说东坡为人性格‘豪放’。”“豪放二字多少还有点挥洒自如,满不在乎,豁达大度的含义。”①诚然,做这样认真的探赜索  相似文献   

19.
周锡贤同志认为:“鲁迅先生的《雪》是见雪生情,借雪抒情,而情思寄托在‘雨’上”。我以为这一结论是背离鲁迅先生原意较远的。周文在分析《雪》写作的历史背景时说:“一九二五年一月,在‘暖国’——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革命形势是好的,工农革命运动方兴未艾。”而“身处黑暗严酷的北京的鲁迅,……深感孤军奋战的寂爽,对‘暖国’的向往是很自然的。”在文章倒数第三节里,他又指出:“一年半以后(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还是(着重点本文作者加,下同)离开北京,去了‘暖国’的厦门,不能不说他还是抱着希望去的。”根据这句话并顾及整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先生道“:有的人原来写文章,东拉西扯,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杂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