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自然审美史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自然审美思想极为发达的中国相比,西方自然审美思想较为贫泛,而且,西方自然美的欣赏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人与自然二分、人高于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它不同于中国式的与万物为一、与万物同春消融于自然的审美方式。本文在简述西方传统自然审美史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暗示出西方自然审美中重主体轻自然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主客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分裂,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开始,思想家们就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自由就在于征服自然,与此同时,人们也陷入了困境.而中国古代哲人的思维方式则是主客不分,感性理性混杂,他们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对解决因科学主义的泛滥而导致的人类困境,无疑提供了某些思想素材.故二者在天人观上的观点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生态哲学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主客二元论在创造财富与技术文明的同时,亦带来巨大的生态危机与生存危机。以生态哲学的视野检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吸收古代中国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等生态理念,建立系统的"人-自然-社会"生态整体观,确保人类永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它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哲学本体论根源。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在“生态人”的理论图景中给予前提性关照。“还自然之魅”需要在观念形态上重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创建人与自然“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在实践向度上用法制和生态道德来巩固人们的“生态人”理论信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对当代文明的文化批判中,有一种实用主义倾向值得重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主客浑沌的文化,能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这既是中国科技不发达的文化症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所在,西方传统文化是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文化,能唤起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性,这既是西方科技发达的文化酵母,又是当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文化的文化症结,二十一世纪的文明,将是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的回归。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中,人类中心主义者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圭臬,坚持把人类的利益放在首位;伴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尤其是自然价值论者将价值扩展到自然界,为人类从道德的角度关怀自然提供了哲学基础。他们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未走出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哈贝马斯在其著名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所着重强调的主体间性思想,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定位问题提供了新的致思路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理与物理的冲突,是确立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理论障碍;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阻断了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伦理关系的通路;生命同根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确立伦理关系的价值基础。要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就必须彻底超越近代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西方现代伦理学的思维框架,回归前理性的、前逻辑的、前概念的、前科学的古代自然观和建立在体悟的、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新伦理学是一种建立在人对自然的崇敬、感激、同情、关爱等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的伦理学,是一种确保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亲密相依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8.
自然观的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中国人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侧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侧重人与自然的对立、差别,以及人对自然的征服,也可以说是“天人有别”。把握这种基本的不同对我们理解中西方艺术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西方古典哲学的自由观是建筑在主客相分基础上的,自由是人对必然性的驾驭;老庄的自由观则是建筑在主客一体的基础上的,自然即自由;西方的自由观强调"人为",老庄的自由观则强调"无为";西方的自由观重视"有用",老庄的自由观则重视"无用之用"。与老庄相通的思想在西方晚近的哲学中才出现。  相似文献   

10.
道家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自然观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天人合一自然观有其合理性及局限性,而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西方自然观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又给自然带来严重影响和危机。在当代,道家自然观和西方自然观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史运伟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9-50
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思就要重新理解"科学"。科学的最原始的形态是博物学。博物学知识首先不是功利的,而是要领悟自然、沟通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随着西方科技的疯狂侵袭,博物学在今天被极大的边缘化。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复兴我们的博物学,让博物学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思就要重新理解"科学"。科学的最原始的形态是博物学。博物学知识首先不是功利的,而是要领悟自然、沟通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随着西方科技的疯狂侵袭,博物学在今天被极大的边缘化。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复兴我们的博物学,让博物学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庄子“物化”论与西方“移情”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立普斯为代表的西方"移情"说,与庄子"物化"说有相似点,但庄子的"物化"论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亲和友好,超越了西方"移情"说赖以存在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因而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若要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就要先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那些神奇的动物吧。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主客二元对立的主体哲学思想,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抗。自然环境在人类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下不断恶化,人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后现代技术美学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技术负效应的同时致力于建立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技术的关系,并把人和自然的解放及自由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7.
当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西方以主客两分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已暴露其局限性和不足。而与西方机械论根本不同的中国儒家“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人与自然的息息相关。就成为解决环境问题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儒家思想中所带有的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和神秘主义又使得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必须与当代环境伦理学一起相互补充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环境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的诞生是对伦理主体、界域和思维空间的一次实质性拓展,开创了伦理学超越“人类视角”的新境界,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走出人类生存困境。与自然和解,必须抛弃“主客二分”的机械论自然观,坚持“天人合一”的整体主义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对立冲突。所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是建构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正合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西方生态哲学与《老子》生态智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园地中一方十分活跃的学术领域.在与西方生态哲学的比较中,虽然对于"自然"这一概念存在截然不同的理解,但老子"道"及"无为"的原则与现代西方深层生态意识相契合,他们都明确地表达了以整体论为特征的宇宙观,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  相似文献   

20.
印象派是传统西方绘画艺术与现代西方绘画艺术的分水岭。印象派主张亲近自然,用现代的光学理论来指导绘画实践,感受和描绘自然的瞬间光色变化。在当代我们重提印象派的主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画家们的创作手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如何利用数码相机、投影仪等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但这些手段的运用使画家们越来越远离真实的自然。重提印象派主张,使我们不忘记外师造化重要性,避免画家的创作边缘化。在今天经济大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中之重,重提印象派主张使画家们更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宣传环境保护的理念,让大家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