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香兰 《江苏高教》2008,(3):113-115
当前大学德育的人学观是"实体"人学观,它表现为人的精神与身体相分离、"人是单子式存在"和"人是物"的物性人学观。精神与身体分离的预设使大学德育忽视了环境的道德教育意义,促成主—客形式的关系结构,使大学德育走向学科化和知识化,大学德育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相互分离;单子式存在的人学观致使大学德育走向灌输、边缘化和相对主义;物性人学观中的大学德育埋没了人性,遮蔽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论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以现代人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作为基础。现代人学观强调,师生首先是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的,因而要从人的本质、价值高度审视师生关系;现代教育观强调改变应试训练,提倡师生解放,重视个性与主体性培育;现代学生观强调把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完整的人、学习的人和未来社会的主人;现代教师观包括要有正确的权威观、正确的角色职能观和正确的专业观,强调教师更应以内在精神力量和人格品质影响、感召学生,埋头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3.
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把人放到德育工作之中,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建立终极关怀。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为德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生态研究旨在用整体的德育生态观的关照德育中出现的问题,而在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教师作为德育实施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德育生态建构。基于当下校园欺凌频发的问题,教师在整个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应然取向包括以下四点:一是教师把自身作为学校德育生态整体性的一部分,强调"身教";二是教师对学生生命性的关注: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三是教师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而保持德育内容的动态性;四是教师要注意营造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生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德育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将德育独立化的思想倾向,为此,学校德育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习惯,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法则,以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当前德育方式变革关注的重点是重视课堂、网络以及实践对学生交流的影响,变"训导观"为"指导观",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道德分析与评判。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多是知识性的教育,仅把学生当做吸收道德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及其原有的"道德框架",使得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作者以人学观为指导,分析得知传统德育模式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道德教育中"人"的严重缺失,因此从人对人的理解和实践本质的角度提倡对话式德育模式的运用,从而实现"人"的回归,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意识对象观、道德观和交往实践观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德育观,在德育对象观上克服抽象主义,坚持以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在德育课程观上克服唯知识化,坚持以人的现实生活为落脚点;在德育路径观上克服简单说教,坚持以人的交往实践为着力点,在现实生活情景和主体交往实践中实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德育模式的关注点最终要落脚到对人的关注,没有人的参与,任何一种德育模式的原则和方法都是一种空谈。具体到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其关注点必然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韦兆钧 《文教资料》2007,(17):165-166
当代德育实效不佳的根本动因是我国德育呈现伪圣化、抽象化、工具化、功利化等倾向所致。因此,当代德育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实现从物化走向人化的德育理念嬗变,确立起当代德育的人学观;从德育的层面而言,人学不仅是哲学的当代形态,更是一种人文的信念,是以一种自觉的方式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德育人学观的确立,既能达到对德育本身的正确理解,又能使德育在实践活动中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10.
坚持以人为本,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是走出当前学校德育困境的客观需要;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抉择。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促进人的解放、人的完善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包括:牢固树立以“成人”为目的的德育观;在德育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1.
马丁·布伯"对话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观,即人化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德育活动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我—你"之精神相遇观认为,学校德育中师生关系为一种互理解、协同进步的互动式关系,"信任、自由、包容"应为师生对话关系构建的道德基础。由此,学校德育实践应关注设置促进学生实现道德内化的德育目标,构建"我—你"新型师生对话关系和建立拥有良好道德氛围的道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我校是一所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师生千多人,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差距大,因此,德育工作难度大。如何做好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德育工作呢?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一、树立现代德育观树立现代德育观是德育工作的切入点。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其核心是形成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思想,以科学的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实践,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一是树立开放性的现代德育观,从过去封闭的德育观向现代开放式的德育观转变。面对信息时代,学生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时代走向了一个日益开放的大社会环境。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既有理论教育,也有实践教育,还有网络信息教育。多种教育源的产生、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环境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作用的激增等,所有这些要求学校德育必须走出封闭圈,直面社会的各种变革。因此,德育工作首先应该树立开放的现代德育观,从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信息选择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二是树立发展型的现代德育观,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传统的防范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索德育观念的转变与学校德育的构建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改革德育工作中落后的环节;其次要认真研究当今中学生一些思想品德发展特点,树立新的德育观,以加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而真正实现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提高德育实效,学校德育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自身发展需要,以激起主体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要进入学生生活的现实时空,使学生道德生命成长拥有鲜活的土壤;要适应学生生活的完整结构,以畅通学生道德内化的渠道;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具有绝对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观点是从"存在先于本质"演绎而来的.人的绝对自由选择观并不必然导致个人主义的泛滥,因为存在主义在强调人具有绝对自由时,又赋予了其承担责任的义务.存在主艾的自由选择观对于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表现为:要确立学校德育的基础是自由的新理念;要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价值观来发展其道德自主力;学校德育要鼓励学生勇于自由选择道德价值观;道德教学要尽可能多地采用让学生自由得出道德结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学校德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从社会视角审视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树立科学的德育价值观。主要包括:德育社会观、德育功能观、德育素质观、德育效益观、德育层次观、正确的学生观。学校德育应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注意在德育实践中避免道德教育上的绝对灌输和相对主义,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价值,实现对学生精神人格的真正提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索德育观念的转变与学校德育的构建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改革德育工作中落后的环节;其次要认真研究当今中学生一些思想品德发展特点,树立新的德育观,以加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刘次林 《中国德育》2006,1(4):25-29
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辨析。其一,正视学校德育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其二,学校德育中对话不能“包治百病”;其三,要处理好学校德育与社会的关系;其四,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德育研究;其五,学校德育测评要注重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16,(6):99-101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基于美国的社会背景、学校德育背景提出了关怀教育理论。关怀教育理论强调学校德育要视学生为一个有生命的且完整的人,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真切地融入到德育学习中,充分发挥德育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关怀理论倡导用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对学生进行教育。它启示我们,学校德育必须把关怀教育列入整体德育目标体系之中,要营造充满关怀的学校德育氛围,让学生在关怀中幸福愉快地学习和成长,在关怀中学会关怀。  相似文献   

20.
人具有绝对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观点是从存在先于本质演绎而来的。人的绝对自由选择观并不必然导致个人主义的泛滥,因为存在主义在强调人具有绝对自由时,又赋予了其承担责任的义务。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观对于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表现为:要确立学校德育的基础是自由的新理念;要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价值观来发展其道德自主力;学校德育要鼓励学生勇于自由选择道德价值观;道德教学要尽可能多地采用让学生自由得出道德结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