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在20世纪的身体理论研究浪潮中,美学家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身体美学"这一学科。美学和哲学共同的使命都是指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身体美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正是与哲学诞生之初的品质相契合的,身体美学是以身体关怀为中心,身体美学的成立有利于哲学根本使命的完成,也给当前只注重理论思辨的哲学和美学界带来了活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从美学和哲学视角解读<老人与海>中的"冰山"理论.文章首先阐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接着分析了<老人与海>中所展现的美学内涵,最后论述了作品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夫之)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镇,但是学界对船山美学与文艺思想展开研究却是十分晚近的事。从晚清时的零星评价到本世纪初大量论著涌现,船山美学思想研究走过了一条由零散到系统、由诗论到艺术哲学到美学、由传统研究到多种方法论并存的道路。船山"集大哲学家与大文论家于一身",其所处"坐集千古之智"的时代机遇、其鲜明的问题意识,以及其遍注群经的著述形式,使得研读他的哲学与文论成为后人走进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美学方法论:误区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存在着严重的方法论弊端:一是从哲学方法论出发来建构美学理论,将美学视为哲学的分支,将哲学命题不经过改造直接代入美学研究之中;二是从科学的方法论出发来建构美学理论,将美学视为一种科学的存在方式,企图用精确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美学;这两大误区支配着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创新的障碍;要解决这两大方法论误区,就应该恢复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本性,用人文的方法来建构美学理论,重建属于美学学科自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夫之)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镇,但是学界对船山美学与文艺思想展开研究却是十分晚近的事。从晚清时的零星评价到本世纪初大量论著涌现,船山美学思想研究走过了一条由零散到系统、由诗论到艺术哲学到美学、由传统研究到多种方法论并存的道路。船山"集大哲学家与大文论家于一身",启迪着一位位试图走近他的研究者;而船山所处"坐集千古之智"的时代机遇、其鲜明的问题意识,以及其遍注群经的著述形式,使得研读他的哲学与文论成为后人走进中国思想和学术的方便之门。因之可以预见,船山美学研究仍将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在对“移情”与“内模仿”理论引入的时候,很明显走的是一条“综合”的道路.在表现论的美学影响之下,里普斯受到直觉主义的影响,并吸纳了审美独立和静观思想进入到他的理论建构之中.朱光潜在理解与融汇里普斯的“移情说”时,其实只是作为一种理论资源与模式来进行的,在引进的同时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与文艺思想进行了独具匠心、独有慧眼的移植,这样一方面适应了中国现代学科分立、美学独立从而建立系统化理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开拓出比较诗学的崭新活力,从而对于现代美学建设有着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学在西方的发展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 ;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 ;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 ,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 ,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 ,因此 ,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  相似文献   

9.
罗旭 《教师》2010,(19)
法兰克福学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重要流派,其社会哲学的核心内客是"批判理论",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是"批判理论"这一总体理论模式与思维模式的合理延伸,也是"批判理论"进入操作阶段之后一种更具体的实践形式.本文借助于否定的美学采批判大众的文化,主要论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宋明理学美学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明理学美学同儒家美学、道家美学、释家美学一样,都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明理学是集儒、道、释三家文化哲学之大成的文化哲学,它同儒家、道家、释家一样,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其社会思潮、理论形态和思维模式,都有极鲜明的特点,其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文艺现象与审美现象的探讨与解释,必然包含着某种审美观点与审美思想.一些理学家对文学艺术采取了排斥、否定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理学美学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11.
生命美学理论的根本缺陷是它没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它得以建构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由此出发,它的理论建构的很多方面都是虚弱的。每当生命美学理论需要为自己的立场作有力辩解时,他们都诉诸于海德格尔、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论人物品评与魏晋六朝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品评作为汉末魏初一种特有的时代风尚,在魏晋六朝时期经历了从政治性到哲学性和审美性的转折变化。而后者对魏晋六朝文学创作及批评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对此,前人虽零散提及,偶有论述,但就二者的渊源关系并未做深入的研究。当代学者李泽厚、刘钢纪及徐复观等曾在各自著述中就人物品评的发展渊源,对魏晋六朝美学范畴的催发等有一定涉猎和分析,但并未全面深入探讨人物品评是如何在自身发展中从诸多美学范畴、作家个性与风格探讨、感悟点评及分品列第等批评方式等方面影响了当时的文学批评的。为此,对此作出应有的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冯契美学观在国内美学界独树一帜,首先在于它的哲学品位和理论深度,具体表现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进路,具有巨大的历史感.考索20世纪中国美学流派的此消彼长,我们不难发现冯契美学与实践美学之间存有深刻的思想关联,这两种美学观可以互相印证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论休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将美学纳入他的精神哲学体系,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全面探讨了近代美学提出的重大问题,从而把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一个高峰。他强调美学是对情感的研究,但又强调将“哲学的精密性“运用于美学,注重心理分析。他从主体和客体的互相作用上研究美,认为美的本质是对象适合于主体心灵而引起的愉快情感,创造性地提出“同情说“和“效用说“。他第一个全面阐述了“趣味“范畴,深入探讨了趣味的标准问题,代表了那个时代美感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对诗歌创作和悲剧的审美效应,以及艺术发展问题的探讨,也都以新的论点和阐释,丰富了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15.
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谢林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德国耶拿浪漫派.谢林的一系列思想,包括自然哲学、艺术哲学和神话观等都极大影响了德国浪漫派.但他们在目标和观念上还是存有分歧的.  相似文献   

16.
心性论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性论成为王国维沟通中西的基点。本文的论述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性"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第二,王国维对心性思想的继承及其与西方美学的会通;最后,以"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性质、产生和创造的主体三个方面对王国维美学在心性论基础上立足传统沟通中西的情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7.
杂具有哲理性。但是,倘若把杂的“理”说得平庸乏味,肯定是失败之作。本由语言表现入手,揭示杂作为一种独立的体,有着独特的韵味,在于杂的语言富有“杂味”,体现理趣之美.精深之美,动人之美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  相似文献   

18.
超越美学是在实践美学的继承、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人学维度而言,超越美学在主张人的存在论、人的具体个性与人的精神自由等方面与实践美学主张人的实践论、人的社会性以及人的理性等有相当大的差异,并呈现出自身理论的特殊性。在流派纷呈的当代美学理论中,超越美学存在诸多不足,但其对丰富人学理论的研究,推动文艺美学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理式的美、文艺的功用以及灵感说三个重要方面来阐释柏拉图以理式论为核心构建的美学哲学思想的精髓,并追根溯源,挖掘其产生这一思想的深刻根源,认为柏拉图一切思想源于对形而上的世界的深邃思索,即对终极的肯定与膜拜。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体性哲学美学成为反思历史、重塑个体的强大文化思潮;文学与美学也在不断地与政治分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审美的理想,呈现出从集体话语、个体彰显,再到诗化哲学、审美自由和审美文化的历史转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便成为"美学热"中从哲学到审美、从群体到自我、从机械反映论到主体实践论的理论动力,人道主义也不仅仅是思想解放的热情,更是以"主体性"的面貌成为系统化的理论表述和具有学科意识的理性思索。而此种回归人性、倡导自由和文化启蒙的美学思潮也将持续而深入地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