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许钦文在《鲁迅先生和青年》一文中曾提到这样一件事: 一九二三年,鲁迅先生在北京租住俞家的房屋,写好小说《幸福的家庭》一稿,交给许钦文看了,当时俞家的小老二还只有十岁左右,刘许钦文说:“昨天晚上大先生家里好像有客人,到了半夜里还是谈话谈的很响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探问以后才知道,鲁迅先生晚上并没有与客人谈话,而是半夜里他一个人在家里朗读小说稿子,使得房东家的人以为先生半夜里还在与客人谈话。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朗读小说稿子呢?用先生的话来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  相似文献   

2.
说明:噩耗传来,许钦文先生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日凌晨病逝于杭州。许老是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就蜚声文坛的老作家,解放以来尤致力于鲁迅遗产的传播、阐发和研究,著述丰富。他的逝世是文艺界和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九年间, 他对我院图书馆、中文系等编印鲁迅研究资料的工作曾给予热情关注和细心指导,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为此,本期特发表许钦文先生的遗作《关于鲁迅佚文》,供读者参考,并用以表示我们对老人不幸逝世的悼念。——编者  相似文献   

3.
<正>许钦文(1897~1984)先生,浙江山阴人。鲁迅先生的学生和朋友。20世纪20年代初,许钦文在北京工读,因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散文,结识了鲁迅先生,得到鲁迅的扶植和指导。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就是由鲁迅亲  相似文献   

4.
作家简介许钦文(1897-1984),原名徐绳尧,生于浙江山阴。1917年毕业于杭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留任母校附小教师。1920年赴北京工读,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并因乡谊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自称是先生的"私淑弟子"。1922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晕》,此后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和杂文,受到鲁迅的扶持与指导。1926年由鲁迅选校、资助出版短篇小说集《故乡》。作品描写的多是浙江的人情世故,颇受好评,鲁迅先生将其列入"乡土作家"之列。1927年离开北京到杭州,抗战爆发辗转福建各地,胜利后复回杭州,前后20余年,一边教书,一边写作。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  相似文献   

6.
许钦文作为20世纪20年代乡土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疾病书写,包括由暴力引起的身体疾病和疯癫形式的精神疾病。这些对疾病的书写背后承载着作家对社会、文化的沉思和批判。同时许钦文对疾病的书写来自于其深刻的疾病体验和以文救人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7.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中,曾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为青年看稿、改稿、编书、校字。对于急切求助的青年,不论自己工作有多繁忙,不论对自己是否熟悉,从不推辞。甚至在他晚年,身患重病时,仍孜孜不倦地为青年改稿,指导青年写作。有一次,一位不相识的青年,寄来一篇稿子。鲁迅按照他信上的要求,仔细地修改了。不料这个青年却来信责备、埋怨鲁迅,说替他改动得太多了。他又寄来一篇稿子还请鲁迅修改,鲁迅改后寄去了,作者又来信说,这回改得太少,似乎仍不满意。对于这位令人无所适从的青年,鲁迅并不气馁,因为他认为青年作者有生气的作品比“文豪”们“花呀”、“月呀”、“呵呀呵唷,我要死了”的无病呻吟和“死呀”、“血呀”的激烈空喊,要切实得多。当时,在文  相似文献   

9.
一、许钦文在《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说,“大概是把经书、史部、子书譬喻作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菜蔬,子书是点心。”因为是凭借记忆,没有史料作证,所以加上了“大概”二字。二、1987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有一种解释说,“三味是指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子书味如醯醢。”这种说法是私塾先生寿镜吾的后人寿邻邻先生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的解释。三、1981年10月7日玨人在《人民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对历史文献的保护、整理与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存“五四”以前京师图书馆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些鲁迅先生在教育部任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工作期间,苦心孤诣地保护我国重要典籍与历史文献的资料。现在把这部分资料与《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中有关资料汇编成这篇稿子,以供研究鲁迅先生生平以及研究我国现代史学、图书馆史与文献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学期之初,因为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让学生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毕竟学生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已有多年,鲁迅先生又是中学课本上入选作品最多的现代作家,大家心目中都会有一个鲁迅在。  相似文献   

12.
【路子对你说】我们对鲁迅都不陌生,他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作家。今年的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纪念日。我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考卷上经常出现和鲁迅先生有关的文学常识填空,鲁迅是哪里人,哪年出生,有什么代表作品啊等等。往往还有一连三个空,鲁迅是伟大的某某家某某家某某家,这三个空如果答案次序填颠倒了,也是不得分的。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教导我们,要死死记住顺序,简称“文思革”,即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相似文献   

13.
荆有麟的《鲁迅回忆》(上海出版公司,一九四七年版)有述:“北大旁听生冯省三,有一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向鲁迅先生床铺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喂,你门口有修鞋的,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的,将冯省三的破鞋拿去修好后,他还为他取回来,套到他的脚上。可是,冯省三连谢都没有说一句,悻悻地走掉了。鲁迅先生,在每提到这件事时,总是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哇!’”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有恒     
一九二七年九月的一天,上海北新书局门外,走来一位青年。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忧郁,仿佛心头压着难以承受的铅块。北新书局的小伙计一眼看见了他,就急忙对屋里喊道:“看,他来了,他来了。”话音刚落,书店老板李小峰先生从屋里走出来,忙对这位青年说:“先生的大作《这时节》,鲁迅先生在广州看到了,还给先生回了一封长信呢!”青年人又惊又喜,又有点怀疑:“怎么,鲁迅先生给我写了信?是真的?信,在哪里?信上怎么讲的?快拿来给我看看!”说着,双手往衣襟上擦,准备接信看。然而李小峰却向这位青年解释道:“信是真的,很长。鲁迅  相似文献   

15.
《学习之友》2009,(7):5-5
1931年,《中学生》杂志社向鲁迅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先生)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鲁迅回答道:“先生我回问你一句,就是: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么?假如先生说‘不’。那么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怪我不作声的。假如先生竞以‘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之名,一定要逼我说一点,那么,我说: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散文中,能在形式上前后照应,回环往复并不难,难在形式与内容相互融合、丰润圆通。下面从两个方面说说《琐忆》何以具有丰润圆通之美。一、角度独特多变,语言明断暗应,立体回旋唐弢写《琐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两方面对立统一的人格,从而突出鲁迅先生本质上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作家。本文选材上的特色在于:通篇以片断谈话的材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风貌。这样,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之感,更便于表现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性格特色。如作者和鲁迅先生初次见面时,先生那亲切的话语,“似乎十分高兴”的神态和“呵呵”…  相似文献   

17.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句话是值得珍视的,遗憾的是这个说法还是不够具体。什么是“不好的”呢?鲁迅先生曾说:“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如今这句话也用到了他的身上。早在1981年,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编辑家朱正先生就出了《鲁迅手稿管窥》一书(再版名为《跟鲁迅学改文章》)。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文学史,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当首推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一生中使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特别是在他创作后期,几乎每发表一篇文章都要换一个笔名。有人说这是个人“嗜好”,也有人说是当时社会的文人习惯使然。但我们只要留心看一下《鲁迅全集》就会明白,他之所以这样如此频繁  相似文献   

19.
我看鲁迅     
读小学时,妈妈总是读鲁迅先生的章给我听,我总是不耐烦地对妈妈说:“妈妈,拜托您别读了,您老是读鲁迅的章,我都听厌了。我知道他是伟人,是作家,可我并不喜欢他的章呀!”没想到升人初中后,我竞对鲁迅先生有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认识,对他的章更是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20.
屈赋与鲁迅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作家中,鲁迅、郁达夫、田汉都以擅长写旧体诗词著称。“于古诗文,虽工而不喜作”①的鲁迅,在他那多是投赠友人的诗篇中,每能咏性情,述怀抱,砭时弊,意境深闳,戛戛独造,别具风格。诚如郭沫若所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②鲁迅旧体诗来自哪一路?主要得益于哪些前辈诗人?说学杜甫者有之,说学李商隐、李贺者有之;柳亚子认为“鲁迅先生的诗,追踪汉魏,托体风骚”;③郭沫若赞扬《“惯于长夜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