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文汉 《教育文汇》2009,(10):59-60
1980年7月7、8、9三天,是我终生难忘的三天,那是我高考的日子。 记得考前一周放假后,我回到了农村老家。那时农村还很穷,这一周的时间里,母亲每天给我煮一个鸡蛋,算是对我高考的一点支持。6号下午我要到城里准备去参加高考了,父亲塞给我3元钱,比平时的伙食费多了一倍,算是为我参加高考壮行。  相似文献   

2.
刘思宇 《课外阅读》2011,(20):36-39
我的故事,从"我"字开始大家好,我是刘思宇。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大。上一次来是两年半以前,2008年的最后一天和2009年的开头两天,我来中大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我家家境并不是很好,父母两个人的月收入大约在1000块钱左右。我缠着妈妈要了2000元钱,坐上火车来到广州。因为没钱,住在一个师兄的宿舍里。高考  相似文献   

3.
刘冬爱 《高中生》2009,(20):47-48
我曾参加过两次高考,相信这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来说,很熟悉也很正常。1992年7月7日,我参加了我的第一次高考。高考前有一次非常重要的、与高考同样难度  相似文献   

4.
我从未叫过“父亲”两个字,因为我只叫“爸”。但当我写下这两个字时,我却觉得我用的不是墨水,而是泪水。父亲对我的爱如同一棵大树,支撑起了我的天空。正是他无私的奉献,扶持着我一步步走到高考前夕。两年多前,当我的中考成绩出来时,我几乎崩溃了。由于离重点高中的录取线相差几分,所以要交一万元钱才能被录取。我不知道父母亲在那些夜晚是怎么商量的,也不知道那一万元钱是怎样折磨着他们的神  相似文献   

5.
刘冬爱 《高中生》2009,(10):47-48
我曾参加过两次高考,相信这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来说,很熟悉也很正常。 1992年7月7日,我参加了我的第一次高考。高考前有一次非常重要的、与高考同样难度的预考.预考后我们才根据自己的成绩和爱好选择分科。那一年实施科目改革,由原来的文理两科改成为文史、地质、生化、数理四科。  相似文献   

6.
徐德同 《新高考》2011,(9):26-28
2011年高考过去了,笔者参加了这几年的高考阅卷,感触、体会颇多,写成以下文字,供同学们在备战2012年高考的过程中参考.一、高考阅卷给分的两条原则高考阅卷有很严格的给分要求,一般在阅卷前一天所有阅卷的老师都必须参加阅卷工作培训,一是研究试题,二是学习评分要求.结合阅卷体会,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条给分原则.  相似文献   

7.
终于能参加高考了,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1977年,恢复高考的那一年,我的大学梦却被无情地粉碎了。因为,当年的高考报名条件中有一项把我剔除在外:中专技校生工作满3年后才能参加高考。而那一年,我正在一所技工学校念书,还有两年才能毕业。高考过后,参加高考阅卷的妈妈回来告诉我,当年四川省的语文试卷  相似文献   

8.
任勇 《福建教育》2009,(10):10-11
1977年,已是我下乡到龙岩红坊公社农林场的第二个年头了。知青点的知青们都憧憬着这样一个境界在农林场有一个三口之家,月收入45元。似乎是自嘲,我在我们知青的“窝”——简易宿舍门口贴上一副对联,上联是“家住人三口”,下联是“门对田千亩”,横批是”小康人家”。那年10月的天,从我那台简易的矿石收音机里传来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国家要恢复高考了。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盼望能读书的我决定回城复习参加高考,  相似文献   

9.
前年,我教的两个平行班的学生参加语高考,结果一个班考得较好,一个班考得较差。去年我又送两个班参加高考,结果成绩都较好。其实,2002年那两个班平时成绩一直不相上下,而高考成绩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经分析,我发现抓好高考前两天的惯性复习十分重要。前一个班,学  相似文献   

10.
知青的女儿     
“知青”这个词已变得日益陌生。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许多年前,我生活在一个知青大院里。我们知青大院里住着的全是从天南海北而来,和我父母一样经历了那个疯狂的年代后就把根扎在这里的人。母亲每次给上海的家人写信,从不叫一声苦,并且省吃俭用地每月攒下二十元钱定期汇给上海老家。外婆寄来了两大包葡萄干。劝母亲:“身体要紧。”母亲万千珍重地将它们封在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全国人民能找到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我想“高考”应该是其中首选之一;如果我们不仅是关注每年参加高考的我们的子女,那么,你对“高考”还了解多少呢?你更想对“高考”了解什么呢?今年是恢复高考25周年。在我们民族挣脱禁锢的这25年来,一年一度的高考成了考生、家长、老师、社会每年一次聚焦的大事。从当年百万知青对恢复高考的欢欣鼓舞到今天把高考称为“黑色七月”的变化,让我们体会到多少欣慰与辛酸,多少感慨与感叹——。这里,我想告诉你的是一个真实的高考故事,是曾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一代人还记忆犹新的、不能忘却…  相似文献   

12.
我开始攻读文凭,已年满四十了。多年来,我一直为自己没有一纸文凭而耿耿于怀。七九年知青回城时,我为了参加高考而留在了边疆农场,不料一场重病,葬送了我读大学的美梦。回城以后,读过一所函授大学,后闻此校学历国家不承认.于是,获取高等学历的愿望又一次破灭。  相似文献   

13.
本人有幸参加了我区2010和2011年普通高考的评卷工作,并在2011年的高考评卷中担任物理学科组组长。通过这两次的评卷工作,使我深深的感受到我区学生的物理成绩还很低,同时也看到了物理成绩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一路走来     
陈娴 《新高考》2008,(10):61-62
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我参加了两次高考。今年是2008年,第一次高考是申奥成功的那一年,2001年,举国欢庆的时候,我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和很多好好学习的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15.
高考阅卷是一项很光荣、很神圣的工作。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我参加了2010年的高考生物阅卷工作。累是肯定的,但收获也是颇大的!在此,谈一下我的一些具体认识。2010年高考生物四道大题,还是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尤其是32题和34题,完全侧重一些基础概念的考察,是学生容易得分的两道题目。33题考察的是遗传知识,前两个小题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  相似文献   

16.
小学四年级时,教我们的是一位上海插队知青。那时侯,我们是一群调皮、任性而又不知天高地厚的农村野孩子,知青老师也不过是个20出头的年轻小伙。一天,校长告诉全校师生,知青老师参加了高考并被录取,即将离开我们去北方一所大学读书。整个学校一下子轰动了,谁也想不到只有初中文化的知青老师竟有如此惊人的毅力。那天,知青老师给我们上最后一节课。正是隆冬季节,户外雪花飞舞,寒风刺骨。大家第一次安静、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很快,一堂课结束了。知青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回转头来,对我们说道:“请同学们跟我到操场整队集合。”说着大步向操场…  相似文献   

17.
考前突击可用题海战术段阳:2003年南京高考状元(高考分数679分,目前就读复旦大学金融系)高考前心理紧张是难免的。段阳认为:平时我心理素质好,但高考前一天下午我参加学校的高考动员大会,会上老师们慷慨激昂的话让我感到高考真的就在眼前了,同时我觉得还有一种对老师,对父母,也对自己的责任感。这一刻,我感到一丝紧张,但我独自一人骑车回家,一路上听歌看风景,到家后紧张情绪也就消除了。段阳建议今年考生们紧张或焦虑时不妨听听音乐或做做运动,这些都是舒缓心情的良方。面对最后10天复习迎考,段阳介绍了自己当时复习方法:每天都按照高考时间…  相似文献   

18.
刘静 《河北教育》2023,(Z1):123-125
<正>我是43年前5+3+2那一届高中生,幸耶非耶不知道,只是15岁上大学这件事成为很多人口中“哇”的一声感叹。而我只能解释:我不聪明,更没有什么天才,只是赶上了。比较上10年学就可以去参加高考这件事,其实我的幸运是遇到了我的班主任,具体说是三位:高一班主任和高二理科班主任,还有高考前的文科班主任。  相似文献   

19.
我有幸参加了河北省2007年高考作文评卷,有些许感想,希望能对2008年的考生有点帮助,让考生自如应对高考作文。首先,学生们要相信高考阅卷的绝对公平性,不要被高考前满天飞的流言蜚语搅乱了思路,乱了复习步伐,不去认真对待高考作文,这  相似文献   

20.
尽管2004年高考已经过去了,我们迎来了新的读者群体,新一批爱好写作的同学提起了笔开始记录下高三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当今天我们再次回忆那几个月前,那高考前紧张的日子仍是那样鲜活,挥之不去.下面,是两个参加2004年高考的学生在高考一个月前写下的日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