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黎炜 《收藏》2008,(2):120-120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只使用一种货币,由国家的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但也有例外,有些国家实行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几个国家共同组成一个货币联盟,使用同一种货币,西非货币联盟就是属于这一类型。  相似文献   

2.
王小龙 《收藏界》2012,(6):68-69
近来笔者发现有人兜售所谓"中央银行孙中山像亿元定额本票",并在互联网上发布题为《珍罕的民国中央银行定额本票金元券1亿、5亿、10亿元》的文章。文章称:"中央银行为配合金元券发行,同期发行的最高定额本票面额为1亿、2亿、3亿、5亿、10亿五种,  相似文献   

3.
本人集藏民国时中央银行等法币有一百多枚,其中一枚中央银行500元券法币在币面上印有"法币"字样,这在法币系列中是极少见的,因而  相似文献   

4.
沈飞 《收藏》2011,(5):113-116
清末,先后建立户部银行(后改称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以大清银行为基础改建为中国银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交两行都部分地承担了中央银行的职责。1924年,孙中山曾在广州组建中央银行,后改组为广东省银行。  相似文献   

5.
杨晓时 《收藏》2007,(9):131-131
关金券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1929年因世界金价飞涨,银价暴跌,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关税收入,决定从1930年开始将关税由征收银两改为征收金币,以0.601866克纯金为一个关金单位。并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制了中央银行关金兑换券,于1931年5月1日发行,专作缴纳关税用,不能作为流通货币。  相似文献   

6.
吴耀珍 《收藏》2008,(8):144-144
笔者藏有民国北伐时的“中央银行临时兑换券”纸币1张(见图)。该券票幅为131×78毫米,主色调为黄色。正面上方印有该券名称,中间及四角图纹中有“壹圆”面额,左右两个图景中分别为帆船和轮船,图景上方两边有相同的6位数红色号码,下两边分别为政务局长、金库库长的红色方形印鉴。下边中间框内有“中华民国十五年印”字样。背面印有发行布告,主要内容是:发行目的、  相似文献   

7.
刘庆礼 《收藏》2015,(5):104-107
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简称关金券,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以中央银行名义发行的一种专门用于进口关税的票券。后来,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关金券由海关税收票券发展成为与法币并行使用的货币。  相似文献   

8.
杨化银  高新国 《收藏》2011,(8):114-115
山东费县高家岭村一村民在拆迁旧房时,发现一卷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山东民生银行”纸币,其中还有数张民国时期的“费县德生店临时兑现角票”和“费县流通纸币”铜元券商会票。  相似文献   

9.
王彦龙  王志琴 《收藏》2001,(1):47-48
1949年夏,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所发行的金元券完全丧失信誉,形同废纸,各地百姓纷纷恢复使用传统的银元交易。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国民党中央政府以中央银行名义发行银元券一组,并允许尚在国民党军队控制下的各省,以省银行名义发行地方性小额银元券。当时浙江、江西、甘肃、湖南、广东(包括海南岛)、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绥远、陕西、青海、宁夏、福建、新疆等省和地区银行,均在各地军政长官的授意下发行过银元券(或银元本票)。本文在此分省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许爱华  张新知 《收藏》2001,(1):53-54
人民币纸币上除了汉字、少数民族文字、汉语拼音及第四套人民币主币上增加的盲文外,还有用以控制各种票券印制数量和防伪作用的冠字和号码。冠,取首之意,冠字也称“字头”,即印在票券号码前的符号,用以表示各种票券印制数量的批号。中国历史上各银行印制纸币时,所采用的冠字不尽相同。旧中国中央银行印制的关金券、金元券、东北九省流通券等,采用一个或两个英文字母(A、B、C、D等)作冠字;日本侵华时期的伪满洲中央银行、蒙疆银行等印制的伪币,  相似文献   

11.
2月5日《中国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是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的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1908年2月改为大清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至1911年在全国各省省会和通商口岸设立分支机构35处,为清末规  相似文献   

12.
在承揽邮票印制业务的同时,德纳罗又努力拓展海外钞票印制业务。图16邮票的主图就是德纳罗肖像,以及1860年首次印制的毛里求斯1镑钞票。不过,一直到1914年,德纳罗公司才开始首次为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印制1英镑和10先令的钞票,而且从此两者的合作关系延续至今。从此,德纳罗公司将印制钞票作为主业。如今以其不断创新的专有工艺  相似文献   

13.
大家议论     
建议发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50周年纪念邮票 1948年12月1日,由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对稳定货币,抑制通货膨胀,积聚居民闲置资金,发展经济起着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银行逐步转化为中央银行,负责全国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订、贯彻、监管及人民币的发行工作,成为保持经济稳定不可缺少的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10月1日,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首套流通纪念币以来,至2004年12月已发行57套69枚(不含2005年乙酉鸡年贺岁币)流通纪念币。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成立40周年流通纪念币,一直是领先的佼佼者。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也是调控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它于1948年12月1日,在原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基础上合并组成。1988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度,我国的货币政策10年来首度由“稳健”调整为“从紧”。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工具有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公开市场上抛售国债和中央银行票据、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政策措施和窗口指导、完善浮动汇率制度、加快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果政策掌控不好,将会减少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第二将对房地产投资、住房需求带来影响,第三使资本市场过热将会有所趋缓。  相似文献   

16.
钟成华 《收藏》2012,(3):110-113
民国时期的法币金属辅币,至今存世不少,尤其以铜币、镍币、合金币、铝币为甚。除少数年份及铭有"平""津""桂"等字版别稀少外,其他品种均属常见品。就是这些遭时人抛弃的常见品,摇身一变成了金圆硬辅币。在法币改金圆券之际名噪一时,并在社会各阶层引起一阵骚动。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实行币制改革。由于事出紧急,中央银行就以美国钞票公  相似文献   

17.
笔者是一位钱币收藏爱好者,并喜爱探索一些有趣的钱币。2008年9月的一天,在一位好友的钱币册中看到了一张较为稀少的民国三十年(1941年)中央银行发行的规格为80×154毫米,有孙中山肖像、面值为20元的钞票。主色调为红、棕色,其印章和号码均为蓝色印制,它与众多同类的印有红色印章、红色号码的钞票有着显然不同的特点(见图)。  相似文献   

18.
周金科 《收藏》2013,(3):95-96
1949年2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往广州。此时,中央银行发行仅几个月的金圆券严重贬值,形同废纸。4月下旬,渡江战役打响后,人民解放军相继攻占南京、上海等地,从6月起人民政府宣布禁止金圆券流通,并收兑销毁。7月3日,迁至广州的国民政府决定以银圆券取代金圆券,但同样以失败告终。国统区一些地方政府在混乱的金融形势下纷纷另辟蹊径,昔日的金属硬币如银元、铜元、镍币等都在地方财政支持下自发进入流通,市场买卖均以银元作价。  相似文献   

19.
李蕾蕾 《收藏》2007,(8):162-163
李安深(1911~1982年),上海著名纸币收藏家。早年立志专门集藏纸币,倾其家资收购各种纸币藏品,对于所爱品种,更不惜重金,20世纪40年代初在上海便小有名气。其所集甚丰,客钞、商业银行等藏集均建树不菲,四大银行纸币之藏品更是洋洋大观。其藏品中孤品和珍品林立,所藏的中国银行“共和纪念兑换券”当时被誉为孤品,纸币藏家均望一睹为快。 李安深曾任职于中央印制厂,对于版别、钞票的印制过程知之甚详。他在纸币的制版印刷上有较深的研究,并不遗余力收藏各种变体纸币。他的变体钞集和趣味号钞集,沪上首屈一指,获“怪票大王”之绰号。 他在上海创立“古今钱币社”,与纸币收藏家刘行方、王松麟共同编辑出版《中国集币研究丛书》系列中的《中国纸币目录——中央银行》分册。解放前上海收藏组织“中国纸币集藏会”刊行的《中币会刊》曾于每期专题介绍一位当世纸币收藏名家,第五期所刊载的即为李安深。 “文革”十年浩劫,令他饱受迫害,其藏品虽在劫难逃,损失甚多,但他与家人仍凭着对纸币收藏的一往深情,尽力维护,故现在观其部分劫后余品,仍能显现出其纸币收藏大家之风范。  相似文献   

20.
正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布告》,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实行法币政策。随后,中央银行委托当时的中华书局印发了一套三种面额的法币券,分别为1元、5元和10元(见图)。其正面均为孙中山头像与象征华夏文明的青铜礼器三足带盖圆鼎,周边则饰以古钱币图案;背面主图案全都采用了东汉石刻"武梁祠画像"中的《孔子谒见老子》画像图,花栏四角为面额数字和两组不同的青铜礼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