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伍志刚 《教育》2014,(3):58-59
问题意识在学生学习以及往后的可持续发展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本文以灌输数学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问;营造适合于问的氛围,教会学生如何去问;问题意识培养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鼓励、质疑、机会和思维等途径,引导学生敢问、乐问、多问和新问,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学会提问。  相似文献   

3.
一、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力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但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欠缺思维的独立性。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学习的能力,就要革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政治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二是以教师问代替学生问。因此,亟需找到有效的对策,让学生敢问、好问、善问、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5.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质疑问难,积极思考。   古诗《知疑》云:“为学贵有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学会提问题是极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一个经过努力思考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思善思,多问善问。…  相似文献   

6.
张锡兰  齐才春 《现代语文》2005,(1):113-113,95
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相似文献   

7.
奚洁 《教育教学论坛》2012,(22):188-189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听老师讲课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精神力,只有学生能提出问题,才更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鼓励学生多多地去学去问。而如果要使我们的"问题教学"更有质量,教师就要做到合理引问——精确追问——延伸新问,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双结合,使我们的学习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曾说过:“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问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问并善问,在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朱禾勤 《宁夏教育》2004,(12):71-71
1.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哪怕只是对问题思考有一点点闪光的地方,也要给予肯定。只有鼓励学生去“思”、去“想”、去“问”,学生才能真正将知识学懂、学通。  相似文献   

10.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师也要努力创设质疑情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对学生萌发的创新精神及认识,教师要多加保护和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全体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能达识,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好问、敢问、善问中学好数学知识。一、在新知讲授中,培养学生好问实践证明,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应多鼓励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求学生多问、好问,需要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像力,特别是创造性想像力和善于发现问题或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后,有的学生就发问:梯形的面积S…  相似文献   

12.
人人敢说敢做在戴瑞安地区,我们考察了当地的初中和小学。我们带去了介绍学校的录像资料,放完后,请在座的学生提问。结果,无论是12—14岁的初中学生,还是岁数更小的小学生,都是大大方方踊跃举手提问。有些学生手举得高高的,几次都未被点到,但还是坚持不懈,既不气馁也不抱怨,心态很好。提的问题倒也比较简单,但他们不管,想到有问题就大胆问,并不考虑是否得体、是否会让人笑话、是否要看教师的脸色。美国的教育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多想、多问、多讲、多做。教师尽可能给予启发、鼓励,让学生讲,提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不断地给予鼓励…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中的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前贤们对提问的研究也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但是我认为,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学法指导的第一要义。一、让学生“会问”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改变传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乐于提问题,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还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断激励学生对任何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由唤起问题意识到乐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敢地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多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这样一点,即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敢问 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首先,我们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被嘲笑的顾虑,要让学生毫无顾忌地问.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尽量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在这样积极的课堂氛围里面,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舒展,才能大胆地"想我所想、问我所问".  相似文献   

17.
在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 ,不仅可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所以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展开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教师要善于启发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尝试 ,寻求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1 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根据题目的条件 ,提出不同的问题 ,促使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 ,展开联想 ,使学生的思维多方向、多层次地进行发散。例如 ,在复习“工程问题”时 ,我出示了以下…  相似文献   

18.
戴胜旗 《中学教育》2002,(11):35-36
面向 2 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甚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启发学生勤思、多问、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或直接回答 ,或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 ,却很少对学生所提问题本身加以评议。然而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体会到 :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 ,恰恰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分析学生所提问题并对其做一番切中肯綮、恰到好处的评议 ,是对学生积极思维的最好鼓励 ,也是培养学生创…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而 ,我在质疑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体会到 :学生所提问题的质量 ,恰恰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分析学生所提问题并对其做一番切中肯綮、恰到好处的评议 ,是对学生积极思维的最好鼓励 ,也是教师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的最好体现。因此 ,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 ,还必须做好提问评议。提问评议具有两方面的功能 :第一 ,提问评议能够鼓励学生多问 ,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或直接回答 ,或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20.
万霞 《宁夏教育》2010,(11):55-55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质疑,让学生形成敢问、善问、有创见性问的好习惯,敢于向课本质疑。下面是学生向课本质疑的三个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