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在试行素质教育的小学阶段,如何实现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文本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教育,阅读积累中领悟的生命教育,作文写作中渗透的生命教育,让语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一切活动的起点,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的德育课程应当以润泽生命、人文关怀为己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并丰富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使护生在关怀病患生命价值的同时学会珍惜自己,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培养人际调适能力和道德良心,以乐观进取的态度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3.
“生命写作”是王君老师早年“青春语文”教学理念中提到的作文教学理念,包括阅读、写作、生活三个方面,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提供了许多借鉴经验,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并创造性地回答了教师应该如何教写作,学生如何学会写作的问题,其教学理念强调通过“生命写作”,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与生活激情。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如何借鉴王君“生命写作”教学理念促进初中生写作课堂的发展,这也是语文教育发展领域较为关注的一点。对此,本文力求通过分析“生命写作”的教学启示,从而探索出“生命写作”在初中语文写作课堂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中职学生生命意识淡漠和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把阅读、写作和活动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三大阵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挫折教育、情感教育和责任教育等生命要素,让中职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在交流与实践中,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5.
我校自2003年初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研究,其成果分别获北京市第三、第四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2006年,我校编写的《语文多水平阅读》系列校本教材出版发行,成为我校语文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以上两项成果有机结合,推进生命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我们推进人文阅读课程建设,从而落实学校办学理念,推进课程建设的整合与课程系统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张智慧  葛暄 《学语文》2023,(5):94-96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高中语文教育肩负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在语文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呵护青少年的心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篇目中的生命教育”的表述,应是“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把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探索生命教育和高中语文教学融合途径,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本文以文献研究为研究方法,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生命教育和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具有可行性。本文旨在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探索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具体方法,让生命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让教育更有温度,实现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相似文献   

7.
<正>生命是一切活动的起点,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的德育课程应当以润泽生命、人文关怀为己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并丰富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使护生在关怀病患生命价值的同时学会珍惜自己.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在职业  相似文献   

8.
“生命语文”是熊芳芳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生命语文”是为生命的和用生命而为的语文。其基本特性是学生、教师、课堂生命三位一体和语文教学的文道合一。实施策略是: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生命和用语文开启教学的生命。“生命语文”对于学生生命的完形和生命的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钟澳 《华章》2012,(17)
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工作是现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目标任务,这一转化过程的重要目的在于提升思政的实效性,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认识人生、指导生活,实现自身的价值.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等.在社会转型时期,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任何教育如果缺乏对于生命本身的关注,就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生命教育的渗透,使学生不仅感知语言的魅力,也体会生命的价值。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与机会。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教材为“镜子”、以语言为“媒介”、以活动为“平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途径与策略,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能够感知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着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快乐,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安定。结合上海市安全健康校园、上海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结合上海市“公共安全行为指南”课程的试点工作,我们逐步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融入日常课程管理之中,开设了“守护生命”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是言语生命意识的教育,富含人文色彩;言语的创造,不论是智性、理性的,还是情性、感性的,都十分个性化、生命化,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的言语表现和言语发展变得一样,而是“养护”人的言语生命的潜质,使他们言语上的自我实现各具特色。每棵树长得都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有什么理由在学生言语成长上只按照一种统一的规格“培养”同样的言语“能力”?人不要和自然作对,教育不要和人的生命成长规律作对,语文教育不要和人的言语生命内在欲求作对。在教育中,“生命”的与“反生命”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本体论价…  相似文献   

13.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由此可见,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促进“博爱”理念在孩子心中生根,也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小学语文学科是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相似文献   

14.
王兵 《学周刊C版》2010,(12):125-125
对于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内容,其存在和发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出现了过分强调“生命意识”教育.处处以“生命意识”教育为标准的片面性。本文从历史的观点与文学的观点来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熏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成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对于教师正确实施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高扬人文旗帜,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生命因素,他们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人。语文教师应不只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者,也应是经由语文教育去树立其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实现其生命价值的富有创造的…  相似文献   

16.
“生命”、“生存”、“生活”此“三生”中的核心是“生命”,它是整个“三生教育”的基础性概念。与之相应,“生命观”也是“生存观”、“生活观”展开的逻辑起点。“三生教育”应围绕“生命”的内涵——知、情、志、信、行诸多元素来进行。“三生教育”课堂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有课程都可渗透生命情愫,尤其是自然科学,应凸显知识与人生意义之关联,使知识学习与生命涵养及人生价值确立相互贯通,通过体认内化融入每个学生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7.
加强生命教育和落实生命教育意识已经渐渐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慢慢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高生存基本技能,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罗明 《现代语文》2014,(4):87-88
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与认知观成为生命教育的最理想组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人文、人性、人格的教育,语文教育的根本旨归是回归到“人”,回归到“人的生命”。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的生命潜能,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用生命的视野去观照语文文本,用生命的眼光去打量日常生活。一、“生命化”语文:内涵与特质1.个体性。在语文教育中,类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时常遮蔽着“具体个人”意识,儿童常常淹没在“常人”之中。这个常人,表现在语文教育中就是,语文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在我国小学课程方案中尚未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学科教学融入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重任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