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课堂习作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情确定教学思路,去掉一些虚无化的理论,顺应学生,打造不一样的课堂节奏,采用自评、互评、老师点拨三种方式,并充分鼓励学生进行习作互评,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互相评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学生要能自己评改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训练过程。而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习作评改,如果没有一定的习作评改标准和要求,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评改习作。因此在每一次的习作评改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定出习作评改的标准和要求,让学生明确习作评改的一些要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由于大多数在农村工作的语文老师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于课本的理解与掌握上,却对习作置若罔闻,导致很多小学生也对习作提不起兴趣,对习作产生恐惧、不喜欢习作。由于老师们不重视习作,导致习作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习作能力是非常不利的。习作体现了学生们语文的综合能力,因此习作在语文课堂上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们乐于习作并爱上习作呢?面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目前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调查表明,学生习作时最主要的问题是“无话可说”和“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够,课外阅较较为欠缺,不注意积累习作素材,平时练笔少。建议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积累意识,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教给学生习作方法,引导学生经常练笔。  相似文献   

5.
习作其实与说话一样,属于表达的一种。习作游戏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完成习作任务。习作态度需要游戏化;习作素材需要游戏化;习作训练需要游戏化。  相似文献   

6.
周超平 《教师》2019,(3):28-28
习作评价永远是习作的起点而不是习作的终结,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再次习作的欲望。在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中,教师应当注重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习作评价的多元性与互动性;把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及家长给予的评价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习作评价效率,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习作体验是习作活动中的一种独特体验和感悟,是学生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能动元素。教师要基于学生当前的习作体验,提升学生的习作体验能力,把习作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创设情境,激发想象体验;创新思维,呵护习作兴趣;读写结合,丰富习作实践;反思激励,深化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8.
林晓斌 《天津教育》2021,(4):137-138
习作中的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动笔习作的过程中,根据习作内容、习作体裁的需要、结合作文指导课堂实际,创设生动活泼场景和轻松的学习氛围的教学,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情境与习作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提到习作,绝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反而把它作为负担。究其原因很多,比如一味地强调习作高大上,或者脱离学生习作实际,等等。其实,习作与说话一样,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教师需要淡化习作神秘,尽可能让学生走进习作,继而爱上习作。对此,最好的桥梁,就是故事。毕竟大多数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是听着故事长大的。而故事也属于习作的一部分,教师需要以此为桥梁,  相似文献   

10.
朱建国 《教学研究》2007,(4):372-374
习作能力测试是衡量、评价学生实际习作水平的重要手段.科学地检测学生的习作能力,能有效地帮助教师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借以调整和改进习作教学;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习作的反馈信息,使其进一步确定下一阶段的习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多年来,学生习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面对习作题目常常是无法下笔,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样写?通过进行多种习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并教会学生在习作时学会选材、叙述、描写、抒情,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奠定基础。但是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有不断地引导、因人而异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和选取材料、认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观察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学生习作兴趣不浓,习作中语句不够流畅、内容平淡肤浅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多阅读,注意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多观察,注意素材的积累;提倡学生多分享,注意习作的交流,从这些方面多角度地对学生的习作资源进行整合,适时开发学生身边的习作资源,挖掘并发挥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习作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班级学生整体或个体的习作能力不能得到及时提升,说明语文教学是失败的。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是摆在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我们必须在习作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认识习作活动的实质,遵循习作能力形成的规律指导学生不断提高习作能力。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一、探求习作之源,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学目标之下,习作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习作能力的过程。这样的习作教学才是充满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的芬芳、闪耀着个性光芒的教学。一、让学生拥有向往习作的主动权1.参与习作计划的制订开学初始就带领学生了解学期习作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自身情况,适量增、减习作次数、内容。如四年级增加学生喜爱的写童话或编课本剧;五年级增加提高  相似文献   

15.
陈国宏 《天津教育》2022,(35):144-146
<正>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学生处于成长初期阶段,社会经验不足,在习作时不能很好地结合日常生活,进而造成学生自身习作水平不高,习作能力不强。许多教师发现生活化教学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正在积极地探索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策略。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能针对性地改善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堂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习作时常出现四种现象: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写不出来,三是写不具体,四是提笔忘字。针对这四种情况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提供先行组织者,让学生把话说出来;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写具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运银花  张明 《小学生》2023,(6):133-135
习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然而,时下小学生习作现状却不容乐观:词不达意、句不流畅、无话可写的“尴尬”现象常常出现,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小学作文指导教学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需要一定的策略,如“六步法”的运用,具体为:阅读:奠定基础;观察:积累素材;说话:锻炼能力;练习:妙笔生花;创新:拓展思路;点评:树立信心。如此,潜移默化地激活学生的习作热情,循序渐进提高其习作水平,有利于其阅读力、观察力、习作力以及创新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巧评语,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巧时机,可以让学生保持习作的热情;巧创新,可以培养学生习作成就感;巧评等级,可以使评价更加科学规范;此外采取多元参与,立体评阅的方法,更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一、目标引路,提前规划 要提高习作复习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加强习作复习的目标性和计划性。确定习作复习的目标与计划依据有二:一是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学生习作能力的要求,二是学生习作能力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正>三年级,写作训练由第一学段的"写话"转变为"习作",此时是习作教学的关键期。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三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较差,阅读量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直接影响到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提高。另外,习作训练与反馈的不及时、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评价缺少激励等等,这些都是造成三年级学生习作障碍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