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工科自动化类相关专业学生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基于工程型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提出以机器人足球竞赛为平台的多学科工程综合与创新实践教学方案。首先介绍了机器人足球竞赛的相关背景,然后从本科阶段工科教育模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角度,构建了符合"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理念的基于机器人足球比赛系统的工程训练方案,最后对系统方案中关键技术与训练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讨论。机器人足球工程训练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本科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当前提升新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两大创新载体,对学科竞赛和大创训练的差异性和相通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结合对武汉大学新工科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为目标驱动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培养模式,以大创训练夯实低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学科竞赛升华高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创新思维培养始终贯穿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教互促,良性发展”,切实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创新实践能力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科竞赛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工科教育理念,为破解通才教育和专才培养的教学与资源需求矛盾,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需要依托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融入"协同培养与兴趣引导、渐近式和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理论,立足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实践实训教学平台,结合团队科研项目,以项目驱动、兴趣引导、以赛促学和协同培养方式,开展农林院校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以此制定农林类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该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实践创新教学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完善和优化了"卓越计划"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2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依托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3个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师资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及创新实践能力与考评机制相结合,从而构建起"一体系、二方面、三平台、四结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225-228
针对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构建了网络化、共享型、开放式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该平台构建了多种资源的课程教学平台,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部分;构建了网络教学平台与课堂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驱动,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从基础到实际工程实践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为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马建荣  李凤 《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2):145-148
以多媒体学科竞赛为契机,项目化训练为载体,构建学科竞赛"环境平台化、活动项目化、培训学分化、管理体系化"的"四化"长效机制,搭建良好的实践、竞赛平台,注重、强化实践创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工科实践教学平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针对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综合实践平台在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依托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设备、师资"等资源优势,为工科大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平台,并采用"打造平台文化建设、深化实践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多项举措付诸实施,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实践证明,建设综合实践平台是促进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突破口,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结合为手段,对工科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方案及其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以实践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障,提出"规范引导促进内涵发展,实践强化拓展外延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场景-探究-反思-创新"的轨道交通特色场景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多形式教学、多样化训练、多渠道实践为手段,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成开放式"互联网+"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强化了学科交叉融合,调动了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工程训练趋同的现象,以本科工科教育分类理论为依据,在分析行业背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探讨了具有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特色定位。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阐述了如何融合陶瓷行业特色,强化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包括创新实习、实践教学内容;开展以陶瓷装备实训为内容要求的第二课堂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与创新、创业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多种措施。打造具有陶瓷行业特色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平台,从而显著提高学校为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度。  相似文献   

12.
剖析了"信息安全系统研发"挑战性实验课程的建设背景、教学体系、教学方案、成效及创新点。课程依托学科竞赛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牵引、项目导向"为属性的教学思路,构建了信息安全系统研发的实践教学平台,对于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引导学生研发了具有实用性、创新性和完整性的信息安全系统,是实施卓越工程师2.0拔尖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论文分析了当前工科类专业教学存在教学问题的基础上,采用以学科竞赛来驱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弱点,然后以"飞思卡尔"杯全国智能车竞赛为例子,从多方面论述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推动作用,这对推动工科专业的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涵。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对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激活大学生创新潜质、激励大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创新平台包括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科研训练平台及学科竞赛平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工科专业传统教学体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提出了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体系总体框架,即通过"做中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辅之以科研计划、学科竞赛等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证明,以"做中学"为特征、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规律的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应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6.
工科技术基础课在专业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创新组织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课余开展工程设计知识讲座、组织学科竞赛等措施,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牵引,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科学研究相融合,把以竞赛为目的变为以竞赛为手段,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问题。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运行模式和激励机制,进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搭建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实现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系统性不够强,实验方向和实验手段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依托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将竞赛题目教学化、实验化,以激发学生对光电技术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学科竞赛为导向,建立以课程实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等三个层次的光电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实践教学平台经过近四年的运行和实施,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为顺应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性,满足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需求,结合学校教学特色提出了以竞赛为载体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学科竞赛为载体,协同育人机制为依托,制定了创新人才分层次培养方案,构建了工程实践平台,重构了实验教学体系,完善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了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学科竞赛对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学科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目前本校竞赛的现状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针对如何加强本校实践类学科竞赛平台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设策略,如将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结合、加强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相关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等,旨在为竞赛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以期为其他同类高校开展实践类学科竞赛平台建设提供借鉴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