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延安时期中共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共在局部执政时期的重要“治党”举措,在坚持党的组织建设基础性地位的同时,通过重视中共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健全中共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和严肃中共基层组织纪律要求等路径,对维护中共团结统一和促进革命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支撑。 因此,对这一时期中共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史实进行系统梳理,能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供丰富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2.
结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具体内容,强调协商民主制度的提出对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转型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从突破中共传统意识形态框架、承认当代社会价值多元、利益分化以及发挥社会组织自治功能的角度分析中共意识形态转型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协商民主制度对中共意识形态转型的实践意义。以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协商民主制度,以图唤起各界对于中共意识形态转型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提升,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定的组织基础。面对党的中心任务和革命发展形势变化,中共通过健全基层党组织体系、纯洁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和纪律建设等方面的新作为,进一步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建设,从而夺取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全面考察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的历史经验,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时期,党组织建设面临严重困难,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中共最高领导人陈独秀,果断采取措施,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使党组织短期内获得了迅速发展,实现了从宣传小团体向群众性革命政党的转变;在中国政党史上,首次使用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党的基层组织以支部取代小组,为中共现行的基层组织体制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党的组织纪律建设,树立了防范与惩治意识。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为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土地革命准备了组织条件。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成为在全国执掌政权的党。中共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高度重视党内思想教育,切实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整顿党风,从严治党,在自身思想、政治、组织建设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为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力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的理论建设中共辽宁省高教工委于晓光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教改革也发展到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学习,掌...  相似文献   

7.
中共早期组织虽然主要创建于城市,但是"乡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却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其间,中共早期乡村组织为革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湖北作为中共早期组织比较活跃的地区,其乡村人口的流动为中共早期组织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量乡村人口入城求学、务工等,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又回到乡村利用传统社会网络发展组织。这样的传播方式虽使中共早期组织在湖北乡村得到快速发展,但其弊端是组织根基不够稳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派遣大量党员下乡对乡村党组织进行监督、改造,稳固了组织根基,确保了党内思想的同一性,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8.
党组织的纯洁性是党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的纯洁性建设历经多个历史时期,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各领域都有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为民族地区党组织纯洁性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中共在建立冀南根据地的过程中,针对冀南会道门组织的产生原因及其特点,采取正确的对策,较好地解决了困扰冀南根据地建设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中共在建立冀南根据地的过程中,针对冀南会道门组织的产生原因及其特点,采取正确的对策,较好地解决了困扰冀南根据地建设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六大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紧密联系起来,突破了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认识误区,强调各种所有制形式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十六大还突破传统所有制理论,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及新兴社会阶层在现阶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通过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保护私人财产及一切合法收入,在政治经济上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发生源头。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前提,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基因和密码。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撒下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生成的种子。政党文化是由政党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等有意识有目的所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和领导者,他们有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有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他们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建构的主体。政党文化是政党组织的精神支柱,政党组织是政党文化的物质基础。政党文化依附政党组织而存在,随着政党组织的发展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准备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依存的组织。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摇篮,它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孕育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在反对国内外修正主义,防止“和平演变”,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宏观背景下,毛泽东首先提出中共“代”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系统阐速了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之说,阐速了“代”的划分标准和具体要求以及“代”与“代”的相互关系。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代际传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代”的问题成为中共组织建设和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问题。“代”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代”的称谓应取消。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共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以及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恶意歪曲,为了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动员国内民众抗日,赢得国际的支持,中共在全力抗战的同时,也在积极对外宣传延安。中共主要面向国内人民和国际友人进行宣传,其宣传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自身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力地推动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15.
中共琼崖一大的召开和琼崖地委的成立,是党中央重视琼崖地方党组织建设的结果,与党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党无论是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还是在群众基础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工作不仅为中共琼崖一大的召开和琼崖地委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也为以后的琼崖革命和解放海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专题指导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以及纠正“左”、右倾错误的斗争等。其中党的自身建设、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工农运动和统一战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本专题的重点。对中共领导革命胜利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原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是本专题的难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致力于领导工人运动,并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中共推动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教训,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破坏,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了组织上和军事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胡献忠 《天中学刊》2011,26(3):42-45
青年运动与早期党团组织各有自己产生的逻辑,却又相互关联。20世纪之初的青年运动为新型政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中共早期组织应运而生。借鉴苏俄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中共早期组织有意识地组建了青年团,以吸引、动员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而早期青年团的活动无疑又为中共全国性组织的正式成立做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努力做到思想建设要有新境界,组织建设要有新突破,作风建设要有新形象。  相似文献   

1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作为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承担着屯垦戍边的历史重任,对新疆地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共中央对兵团建设一直予以高度重视。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开始,中共历代领导人都结合当时的国情,针对新疆地区的特点,提出了关于兵团建设的思想,指导兵团建设。这些关于兵团建设的思想指导着兵团发展,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不仅第一次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且第一次对党的组织建设原则和路线作出了比较完善的规定,对中国革命前途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规划。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和党的第一部正式章程——《中国共产党章程》,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完成。中共二大对组织建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初步设想,详细规定了入党条件和入党手续,对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产生方式和任期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