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一方面由于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寓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比较隐蔽和抽象,学生大多感到解答困难;另一方面应用题教学能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搞好应用题教学呢?通过实践发现: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三个习惯”和“两种意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三个习惯1.审题的习惯。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首要的一步就是正确的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个怪事:有的学生在学会了分数乘法应用题“一根绳子长5米,用去25,…  相似文献   

2.
“应用题难教难学”浅析吴淑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应用题教学的目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的解答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教...  相似文献   

3.
曾读过有关用“靠近法”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文章,很受启发。文章中举例说明了用“靠近法”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找到单位“1”,而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学生普遍认为分数应用题难学的现状下,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探索。但数学问题千变万化,对分数应用题的不同表达方式,死套“靠近法”也会出现错误,对此笔者有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从阅卷中发现,一些貌同实异、貌异实同、仅一字或几字之差的应用题,学生最易出错。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某些概念的联系与差异不太清楚以及审题缺少警觉所致。《大纲》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5.
“工程问题”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应用题。组织“工程问题”复习谋,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解题规律,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可设计成四个阶段。 一、填空训练,复习概念。 1.一项工程,甲队需要8天完成,乙队需要6天  相似文献   

6.
应用题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训练,而应用题利喽繁多,纷繁复杂,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学生难以掌握。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应用题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能力。扩展思路,从多渠道、多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探究出了一种解决(部分)应用题的有效方法:“假设法”。“假设法”亦称“举例法”(本人命名)。  相似文献   

7.
有关“比”与“分率”的复合应用题是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解答此类应用题,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比”和“分率”的认识,经常进行转化训练。此类应用题有好几种解法,但有些解法学生理解较难,如果能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把它转化为比的形式,用“归一法”解,学生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8.
“相差关系”应用题就是九义教育五年制小学教学第二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建立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相差关系”应用题由“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三种形式组成。其特点是两个同类量进行差比。如何教学以上“相差关系”的三种形式的应用题呢?  相似文献   

9.
“应用题”与“解决问题”既不是完全等同,又不是完全的创新,两者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只要找到“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变与不变,找到继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就能实现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渐变,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用加法原理解排列组合应用题时,学生最容易出的错误,就是求排列组合数时,出现“重复”和“遗漏”。而这种错误的出现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学生分类不当造成的。教学中考虑用集合进行分类,有利于克服上述错误。这种方法不但直观、简捷,而且分类清楚,不易发生错误,学生也乐于接受,下面仅举两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例1 五人站成一排,求甲排在左或甲与乙相邻的排列种数。设 A={甲排在左的排列}, B={甲与乙相邻的排列},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学生不善于审题是一个重要因素。应用题的“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活动,以“读清楚”促使学生“想清楚”,发展思维,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2.
应用题条件和问题千变万化,解答方法也多种多样,学生往往思维受阻,甚至无从下手。怎样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唱好”应用题教学的“五步曲”──审题、分析、计算、验算、总结。一、审题是基础学生理解了应用题的题意,就为正确解答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理解题意首先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用“读”、“画”、“复述”三个步骤审好题意。读。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认真读题,低年级要求教师范读、带读,最后能自己读。读题的目的是弄清应用题讲一件什么事,每句话表达的意思,熟悉理解应用题的具体内容。画…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2004年《小学教学设计》第3期、第6期和第10期中有关分数应用题单位“1”教学的几篇文章,笔者认为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补全法”,能够帮助学生较快确定单位“1”。例如,“食堂有45吨煤,烧了47,剩下多少吨?”(引自2004年第3期《为学生架起学习的天桥》),含有分率的  相似文献   

14.
“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找到较为合理的思想方法和解题途径,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反复审阅题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一题多解”的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抓好基础, “一题多解”的基础是“一题一解”,不论用哪一种方法解题都离不开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如果没有“一题一解”的知识基础,“一题多解”则成无源之水。应用题的“一题多解”本身也有一个由易到难逐步发展的过程。一般在教好基本的简单应用题之后,可以从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开始,结合基础知识教学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例如,一年级一班有男生19人,女生比男生多6人,全班共有多少人?解一, 19 6 19;解二, 19 19 6。两者思维过程不同,解一 19 6是女生人数, 19 6 19是全班人以;解二 19 19是女生和男生同样多时全班人数, 19 19 6是全班实际人数。  相似文献   

15.
连除应用题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学习时有一定困难。但用两种思路解答连除应用题,既有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立足于思维训练,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下面就谈谈教学“连除应用题”时“引入”和“新授”两个环节的设计。一、引入。补充一个条件或问题,使它成为一步计算的除法应用题。1.三年级90个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他们平均分成两队,?2.三年级90个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每队有…  相似文献   

16.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复杂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不明确,缺乏应用的训练,因而使学生拿到问题无从下手。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解计算题同它作比较。解计算题时,学生根据运算法则,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且计算的步骤看得见.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时学生要了解题意,通过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算式,思维过程少则几步,多则十几步,都是用“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的。我以传统四则应用题中的所谓“年龄问题”为例来探究。  相似文献   

17.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两种简单的倍数关系应用题,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很广泛,同时也是几倍求和、几倍求差等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这两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材把这两种应用题与乘、除法计算结合起来,分别编排在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掌握好这两种简单的倍数关系应用题,教学中应解决好下述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变化多,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在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往往难以判断哪—个量作为单位“1”。因此,正确地判断单位“1”的量是解答这类应用题极其重要的一环。教学这类题目时,我教给学生以下几种判断单位“1”的量的方法: 一、单位“1”的量作句子的主语部分,直接在句首出现,叫做“主语式”。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实施后,“应用题”三个字已从教材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应用题来实现。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问题的情境和题设都由教材直接给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对“数量关系”的掌握。例如。在传统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概括起来就有“大数”-相差数=“小数”,  相似文献   

20.
开放型应用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能促进学生从“怕学应用题”向“想学、会学应用题”转化。设计开放型应用题 ,可以从应用题的叙述、题型和问题入手。一、让应用题的叙述“活”起来教材中的应用题叙述一般过于平淡 ,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 ,很难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应用题时 ,有意拓展应用题的叙述内容和范围 ,赋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 ,不但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如 ,在教学“整数连乘应用题 :学校买来 5箱热水瓶 ,每箱 1 2个 ,每个 1 1元 ,一共要多少元 ?”时 ,我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