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蓝房子》是诗人北岛写的一部散文集。诗人写散文会让一些人感到奇怪,苏珊·桑塔格写过一篇《诗人的散文》专门探讨这个问题;就连诗人们也对自己的散文"表示了最激烈的不屑",大概"散文味"意味着冗赘、平凡、普通、驯服,"散文之于诗歌,犹如走路之于跳舞",被认为是诗人写作的某种衰退。我在阅读《蓝房子》时,却感觉惊喜,而且时有感动,认为这无损于北岛"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小飞侠彼得·潘是我儿时的偶像,拥有着每个孩子梦想拥有的东西;他可以自由飞翔,和仙女们一起游戏,与海盗们作斗争。他住在永无岛上,而且是那里的终身居民,不会长大,永远能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读着小飞侠的故事,闭上眼睛,仿佛我也变成了他……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我知道我不能再以彼得·潘那种孩子的思维去思考这个世界了。但我发现有很多成年人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患上了"彼得·潘综合征"——沉醉在童年的快乐中不能自拔,不愿承担成年人应该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化》2014,(6):28-28
<正>内容简介一根羽毛,一会儿被风吹到这边,一会儿被风吹到那边。"我属于那只鸟呢?"从某一刻开始,羽毛开始不住地问自己。她问过翠鸟:"我是你的吗?"问过布谷鸟:"我是你的吗?"还问过苍鹭,问过大雁、孔雀、天鹅、琴鸟、百灵……尽管鸟儿们的姿态各异、对羽毛的态度或冷漠或热情,但他们给羽毛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不是。"这根羽毛究竟属于哪只鸟呢?羽毛琢磨的问题,其实也是人类思考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4.
在远古时代,人们不了解他们现在所知道的许多实情,还以为男人们长期独自生活,没有妻子,也没有姐妹作伴。有时,他们的女伴会惹得他们生气,也许,由于受私心的折磨,他们就编出一些故事,说女人是被天神  相似文献   

5.
张光 《大理文化》2022,(2):104-112
偶然间有幸翻阅《嘉靖大理府志》,传抄本中记载:"淳佑四年,蒙古来攻祥兴,高禾逆战,败死.宋遣使祭之." 读到这里不禁又勾起我好奇之心.一直以来,对于这段历史或读或听,耳目见闻过很多版本,但每个版本都令我觉得不可思议. 缘何?因为每个版本都各执一词、各持己见.相同的历史事件,却得到不同的疑问答案.每每遇到这种境地,总会令我茫然无措.今日想来,若要醍醐灌顶,只能说服自己,从聆听"金戈铁马、刀枪剑戟"的声音中,回头探寻这场战事背后真正的史实,用以解开我心中多年的各种疑云.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人才     
如果你要问我:什么是人才?我只能不十分肯定地回答道:人才是指有某种特长并有益于社会的人.还好,这个回答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大体一致,没有离谱.<词典>里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这其中的"德"字和"有益于社会"的界定非常重要,否则仅指"有某种特长的人"就不好说了,比如奴才不也是"有某种特长的人"么?奴才的特长就是:吹牛拍马,唯"官"首是瞻.还有:不把自己当人看!  相似文献   

7.
有句俗话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然而,我却亲眼目睹过"老鼠过街,人人不打"的情景. 那是今年一个盛夏的下午,我与儿子正顺着一条马路行走,那马路路面挺宽阔,大约有20米左右的样子.正走着,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嘿嘿!看看,那老鼠走得多自在多潇洒!"我们父子俩随着话音回过头去,一幅任你怎么开动脑筋也想象不出来的情景落入眼帘--只见一只油光水滑的耗子正在悠闲地以极慢的速度由马路的这一边"踱"向那一边.  相似文献   

8.
党伟龙 《寻根》2002,(3):46-49
古代中国学术与政治关系之紧密,堪称我中华明的一个显特征。但执意认为中国的学术始终不变地是政治的附庸,却似乎太过武断。我无意强调学术的“自觉意识”刚好从宋代开始,然而,至少,我认为在宋代理学家那里,学术与政治二的关系处于某种相当健康的态势,不仅学术具备了独立的尊严,学们又何尝成为溺于“故纸堆”的酸腐学究?或许,这健康竟是空前绝后的呢。  相似文献   

9.
寻家     
"我是一粒薄公英的种子,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忧伤……"  相似文献   

10.
李京华 《寻根》2004,(3):36-41
<寻根>在1999年第3期曾刊登过我的<一鼎三鼎和九鼎>一文,是就鼎及与鼎直接相关问题论鼎的,下限仅到夏代的禹铸九鼎.本文则是从"文明"角度谈鼎,下限延伸到了商代.  相似文献   

11.
流浪是人的一种命运,漂泊是最高形式的人生.生命始终在赶路,精神总是被自我或外部世界放逐,人的精神总是以"生活在别处"作为基本存在状态,家园意识成了作家们永远走不出的精神乐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作家们苦心追求或营造的精神家园千差万别,五花八门: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作者生活过的某个环境、有的是一种文化、有的是某种情结、有的是作者永远无法到达的梦幻世界,也有的是作者始终流淌在心底的一种情绪……不管它以什么方式出现,只要作家认定它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就会全力以赴地苦苦追求,哪怕是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也要皓首穷经、终生守望.  相似文献   

12.
当我刚会走路、刚会跌跌撞撞地奔跑在田埂上时,我就与村边的河流息息相关了。我常常悄悄来到河堤上,往水中丢石头,快乐地看水花是如何美丽地迸溅而起,又如何遽然地凋谢沉寂下去;或认真而兴奋地检阅清冽的水中的鱼们,看  相似文献   

13.
生命范畴是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潜藏在中国古代典籍以及汉字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生命范畴是与黑色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我们常常误以为的红色.这一"生命-黑色"意象渗透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尤其体现在"玄"、"娩冥"、"幼黝"、"嫁以昏时"、"母晦"、"墓暮"等语词的系联之中,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一意象实际上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原型,支配着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哲学、审美以及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4.
我读二年级时,年过七十的爷爷从台湾归来,成了我们家的一员.爷爷终生未娶,从没感受过伴侣无微不至的疼爱,更没有感受过亲生子女至深至爱的关怀,他像一个孤独的行者,默默地走着自己孤独的路.  相似文献   

15.
怪圈中的日本"艺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健 《世界文化》2002,(2):24-25
艺妓,是日本一个特殊而神秘的群体。人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怀有某种才艺的妓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她们的技艺用很多年才学成,并终生去完善它。艺妓们确实能歌善舞,她们也陪酒卖笑,但不卖身。艺妓涂白的粉脸和华丽的和服,被尊崇为日本传统化的终极象征和女子无法言喻的神秘。  相似文献   

16.
卢军 《寻根》2004,(3):31-35
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信仰过原始宗教,或长或短有其自然、图腾、祖先崇拜的历史。先民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在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便产生了“祀神驱鬼”的“祭仪”,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职业者“巫”。“巫”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们使神灵附体,替鬼说话  相似文献   

17.
随着自己人到中年,心灵田园中那块命名为艺术的树林每天更加让你沉醉忘返.抚摸过纹理细腻、枝叶怪诞的萨尔瓦多·达利绘画的"超现实"之树,沉迷过米兰·昆德拉小说的"梦幻抒情"之树,流连过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原始表现"之树,我带着被五光十色的现代、当代艺术交叉振奋后的晕眩头脑,回到那棵刻着"沃尔夫冈·莫扎特"英名的高贵精致的白桦树下,将殷切的脸贴在它洁白无暇的树干上,再度倾听二百多年前这位首席作曲天才呼吸般自然流淌出的音乐,浮燥的情绪被润泽,潮湿的心被烘干,整个身心即刻被装点成一艘鼓满风帆的航船,豪迈地驶向一座在海平线上若隐若现的小岛.它是长满童贞草木的天使们的乐园:大大小小的天使们辛劳地振动着翅膀,往返于天堂与尘世之间,为上帝传递着手谕、指令、各种情报及统计报表.她们途径大洋时,都要降落到这座小岛上歇息用餐,歌舞娱乐.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些天使们的身姿、表情、呼吸,以及她们眼中的风花雪月、潮起潮落、四季更迭.  相似文献   

18.
南涧"跳菜"     
巍巍哀牢、无量群山之间,滔滔礼社、澜沧众江之畔,南涧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村寨,办婚宴,以"跳菜"助喜,遇丧事,以"跳菜"化哀,过年节,以"跳菜"增庆.总之,南涧彝乡,只要宴客,就有"跳菜"增色添彩.  相似文献   

19.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0,(10):F0002-F0002,1
<正>从古希腊的哲人到东方的诸子百家,无不倾心于真正的快乐这一话题。勋爵在结尾处说道:"在这里,我并没有提到精神上的愉悦,它不同于人们理解的感官的快乐,是更为稳固、更为持久的快乐。"显然在这封信中,他简单明了地告诉年轻人如何顺利穿越感官快乐的迷航。勋爵没有自命清高,也无意去纠正他人,而是借自己年轻时的轻狂往事,感叹若有岁月倒转,他如今的选择,便是送给儿子最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快乐之谜     
最近,英国科学家们就“快乐”的五个话题展开讨论,让人们在寻求快乐的同时了解人为什么快乐,快乐是否能保持长久。让人们大为不快的是,科学研究表明,快乐是极为有限的,但快乐有限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