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有描写雪景之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淡淡几笔。宛若天成,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将入与自然共同构成的极有意境的画面巧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文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句深得白描精髓,让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2.
量词的魅力     
吟诗作文时如能重视对量词的锤炼,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有效地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巧用量词,强化对事物的描绘量词,并非简单地用于计量,它还可以绘形、绘色甚至表情。比如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写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中的"痕""点""芥""粒",用词再准确不过,极有层次感,并且通过对比描写出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特征;同时,"芥""粒"又是以"小草""米粒"作为喻体,凸现出景物形状之小。  相似文献   

3.
咏叹西湖     
华章溢彩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相似文献   

4.
读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人们不禁拍案叫绝,叹服其量词选用的匠心独运、无与伦比! 我们常见的普通量词,或者表示所修饰事物的数量单位(一尺布、三斤肉、四斗米,五位客人、一帮打工匠),或者表示所修饰事物的形状、部份(一尾鱼,三顶帽子);或者表示与所修饰事物有关的事物、动作(一杯酒、五封信)。而张岱此句所用量词,与上述情况迥然不同;我们姑名之曰;特殊量词。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过程中,有三个词语已经或正在被忽视和误解,笔者认为不可不细察。一是语文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影子"。因为"简单",所以人们很容易就把它等同为现代汉语里"镜中、水面等反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之"影子"。甚至连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43页的"参考译文"也翻译道:"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  相似文献   

6.
<正>《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散文家张岱的小品文代表作之一,历来深受读者喜爱。但文中有两处叙写似乎互相抵牾,前后矛盾,让很多细心的读者不得其解。具体表现为:文章前面叙述云"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明确交代是"独往",即作者独自前往;而在下面的描写中,却云"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言其舟中有两三人,而此前并未交代有他人登舟。表面观之,两者之间不是存在抵  相似文献   

7.
某次《湖心亭看雪》开课活动中,领导的一句"文言文啊,不就是读读背背吗?"引起了笔者深思:(1)《湖心亭看雪》不是"读读背背";(2)文言文教学也不是"读读背背";(3)"读读背背"问题背后的原因,除了客观上其文字艰深远离社会现实之外,主要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关。近年,叶开《对抗语文》掷地有声,叶圣陶、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重出江湖,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也是该到破除坚冰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炉正沸.……  相似文献   

9.
近日,听一些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上《湖心亭看雪》。很怪异张岱在寒冬腊月的晚上八点光景还能看清“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似文献   

10.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似文献   

11.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一白、一痕、一点、一芥,冷寂空旷毕现,用笔再是简约不过。而“舟中人两三粒”,使人想起清人张潮的话:“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意见"中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表述。笔者一直努力揣摩"有创意的阅读"的含义,一直努力尝试各种有创意的阅读。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创意阅读之比较性辨读的方法,以期我们的课堂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例如,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似文献   

13.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2),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3),余拿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5),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6),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7),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相似文献   

14.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相似文献   

15.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天与云与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一白、一痕、一点、一芥,冷寂空旷毕现,用笔再是简约不过。而“舟中人两三粒”,使人想起清人张潮的话:“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舟中人两三粒”,文有不通而可爱。  相似文献   

16.
李颖 《初中生》2018,(2):44-46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①矣,余拏②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似文献   

17.
<正>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短短不到200字却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文笔清新、浑然天成。尤其让人称道的是一个"痴"字画龙点睛,让众多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篇时作为重点来突破主人公张岱的形象,而笔者认为这个"痴"字不仅仅指的是张岱一人,《湖心亭看雪》共三个"痴"人形象。  相似文献   

18.
很多同学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之后,都对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句子赞不绝口,认为这个句子虽寥寥几笔,描写简约,但却包含了诸多变化,突现了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富有意境的悠远脱俗的艺术画面,令人叹为观止,真可谓“片言只语役百意”。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对张岱的经典作品《湖心亭看雪》作了"故国之思"的解读,但其所提出的"沿用崇祯纪年""金陵人的回答"的依据存在一定的谬误,造成了这一误读。我们对文本的阅读提倡多样化解读,前提是应当充分尊重客观现实,让解读回归文本。  相似文献   

20.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中文字相对浅显的一篇古文,但是作者作为明朝遗老,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的文字狱已鸣锣开场,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文本的情感表达深沉、朦胧,给学生的情感解读带来很大障碍。另外,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擅长"细琐处见真情",这同样造成情感解读的障碍。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解读《湖心亭看雪》的情感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