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介词标记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在句法功能上起介引功能、衔接功能、构句功能等。而有些典型介词标记的使用可以改变汉语语序的格局,介词标记"把"、"被"等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使句式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句式的突出特点是:一是使施事和受事置于动词前;二是句式往往突出动作的结果。说话者选用介词标记是有动因的,要求介词标记不仅要与句式语义相匹配,还要与语境相匹配。从句式结构上可以看出介词标记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这些成分的组合是有规律的,从认知角度探讨这些成分的组合规律,对外国人学习以介词为标记的句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是英语语法对动词的最简单分类。英语中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而且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充当不及物动词的主语的一类动词被称为作格动词。英语作格动词数量大,应用的句子结构丰富。这些用法有一些句法上的限制,如有一些作格动词后面必须跟上介词短语或者形容词,有些作格动词可以出现在中动结构中,有些作格动词的时态是不能随意套用的。出现在英语作格动词之前的主语可以是施事、致事、受事、感事、工具、材料、场所,等。另外,何时使用作格动词的被动语态形式也是要具体分析的。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境中,动词“蹲”发展出了新用法,由不及物动词变为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并产生了新的语义指向。类推机制作用下,“蹲+受事宾语”这一新兴组配关系在网络语境中不断合法化并普及。从深层结构看,“蹲+受事宾语”这一结构经历了“蹲+地点词+V+受事宾语”的连动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4.
〈五〉介词词组介词在句子中起介绍作用,它可以把代词、名词、名词性词组或其它类名词化了的词,介绍给动词.介词和它介绍的对象组成介宾词组,(它介绍的对象叫介词宾语)在句子中充当一个成分.介词词组一般只能作状语或补语.古汉语最常见的介词是"以"和"于(于)".介词"以"和它的宾语一起修饰谓语,说明动作的条件、凭借.例如:  相似文献   

5.
邱冰 《天中学刊》2008,23(3):92-94
中古时期动词“说”产生了一种新用法,就是后面跟受事宾语“言”或者“语”。根据调查,这种用法基本上都是出现在汉译佛典文献中。梵汉对勘材料显示,梵文原典语言中存在着一种相同的语法现象,即梵文中表“说”义的动词所带的宾语,就是表示“言”或者“语”的名词。中古时期汉译佛经中“说”后的受事宾语“言”或者“语”,很大程度是受到佛经翻译影响仿译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在英文中,有些介词如above,beyond,in,under,within等后加含有明显动词含义的名词如attack,control,belief,comprehension,repair,grasp等构成介词短语,这些短语常常具有被动意义。这是英文的一种习语用法,它可使句子流畅、简洁,且避免了过多使用被动式结构。 1.这种“介词 名词”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1 结构中的名词有较强的动词意义,含有这种结构的句子往往可以转换为该名词的同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8.
近代汉语被动句出现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吃”,它多用在“元人戏曲和明人小说里”。产生于元明之际的《水浒全传》(以下简称《全传》)中,“吃”字式便是占第二位的被动句式。“吃”,原本是一个及物动词,“吃”的宾语自然是“吃”这个动作的受事者。如果这种受事宾语成了叙述的对象即作了句子的主语,这个动词“吃”便会引申出“承受”、“遭受”、“感受”、“捱”等义项。例如:  相似文献   

9.
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不可以单独使用。它后面常跟上名词、代词等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补语或表语等成份。但由于句子结构的变化,介词有时可以单独位于句末。现将其用法归纳如下1.当介词的宾语是疑问词时,介词可置于句末。例:  相似文献   

10.
<正>1.在句子中起宾语作用的从句叫做宾语从句。宾语从句可作动词的宾语、介词的宾语和形容词的宾语。例如:John said he would come.(作动词的宾语)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我国人民的早期生活面貌.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早期甲骨卜辞中就有了大量的商羌关系的记载.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出现的羌字字形的分析,来探视它的意义,结合甲骨卜辞的记载,来窥探当时的商羌关系,了解古羌先人族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原殷商时期商羌的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12.
"三宾语"现象的提出,挑战了汉语动词至多能带两个"宾语"的普遍规则。仅见于甲骨卜辞的这种语言现象,引起我们对汉语宾语的性质和数量问题的思考。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重新界定"宾语"的性质,确定并非所有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都要分析为宾语,并根据"观念距离相似形"原理,否认了"三宾语"句法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把"三宾语"中的"原因宾语"分析为"原因补语"。此外还讨论了汉语宾语和补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课本第三册中《从甲骨到缩微图书馆》一,错误地认为甲骨是书籍的雏形。甲骨是古代(尤其是商代后期)书写或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的一种古老字,其内容是当时人们占卜的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甲骨的这种性质和用途就决定了它只是当时字使用的一个特殊方面而已,不是当时流行于社会的主要字形式,甲骨卜辞更不是所谓的书籍。当时的书籍是先商时代就已经产生并一流传于后世的“典”、“册”。  相似文献   

14.
莫高窟第196窟一则内容为"民州弟子甘州萨保□□朝谒"的游人题记被公布后,有学者认为在元代以后的敦煌及其周边仍有粟特人聚落.但通过分析唐宋之际粟特民族的"伊斯兰化"过程可知,留下该题记的"甘州萨保",应是生活于明初至清前期(1392-1724年)的一名祖籍岷州、身在甘州的穆斯林,其身份为某种穆斯林商贸组织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5.
“于”、“以”是西周铜器铭文中使用最多的两个介词,“于”介引处所、时间、主动者、事情的用法是“以”所没有的,而“以”介引共事、原因的用法同样为“于”所不具备。“于”、“以”在句中的位置以及省略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尽管两者用法有少量重合之处,但总体说来,“于”和“以”的意义、功能在许多方面相互补足。这种相互补足十分鲜明而突出,是语言系统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甲骨文合集补编》第三册释文的继续校读,共100条。在通读原释文的基础上,通过参阅相关著录拓片、摹本、照片及现有成果,结合卜辞文例,对原释文中存在的漏释、衍释、误识、误读、释文自相矛盾及其它问题进行了逐条校读并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中与“人”有关的词构成了一个语义场,文中对这些词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这个语义场的五个类义场:士卒、臣僚、民众、方族、人牲鬼神,其下位词即所分析的词。甲骨文核心词“人”的外延应该是奴隶、战俘、自由劳动者、臣僚、平民及周边少数民族。上位词“人”在甲骨文里面可能是“民”。  相似文献   

18.
贺兰祥为北周名大将军。其墓志重点记述了他的武功战绩,而史料却把重点放在他的仁德廉政方面。本对此作了对比性探讨,并对其死因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释"竟"     
分析了"竟"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构成为上从"干"下从"兄"的会意字."竟"字下方的部件"兄"为人的祝祷状,而上方的部件"干"则表示"否定"义."竟"字的甲骨文形体义为人的祝祷活动的终了.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是宋代伟大的诗人,也是铭文大家.苏轼誉之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但是历来对黄庭坚散文研究很少,遑论对其铭文的研究.黄庭坚论铭重在治心养性,倡导顿挫崛奇;创作丰富多彩,别开生面,为宋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