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论沈从文的“乡下人”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以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为描写对象的作家,沈从文有着很深的"乡下人"情结,是苗汉血统的出身注定了他"乡下人"的特定身份,而青年从军的生活经历又使湘西成为这个"乡下人"写作的沃土,尤其是城市与乡村的观照,使得沈从文一生都在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乡下人"身份.  相似文献   

2.
从边城走向城市,始终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了《菜园》的风雨沧桑,借小人物的悲剧展示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照与思考。一、被"死亡"激活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3.
"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和"农民"作家贾平凹都以寓居于都市的"乡下人"自居,都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对都市文明的忧虑与对城乡文明的审视,在创作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等处的差异,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就二人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乡下人”角色认知,是作家的一种理性认识,表现了作家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把握与需求。“乡下人”在他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是与都市文明异化的人性相抗衡的力量。而他的“乡下人”角色认知,使他对于笔端的城市女性形象,流露出了不同于他倾注于湘西女子难以言说的温爱之情,对城市庸俗女性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都市新女性则赋予了真诚的赞美,并以此作为作家寄托湘西心灵之梦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6.
个人、自我及其相关话语构成中国现代认同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个体与社会、国家、民族及其他群体的复杂关系。作为沈从文人生词典中的关键词,“乡下人”对于沈从文有着对于其他作家如萧乾、李广田等(他们都自称是乡下人)不同的意义,它不是一种自谦或自诩,而是来自于边远湘西、有着苗族血统的作家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它对于沈从文有着根源上的意义。这个有着复杂内涵的悖论性概念,在造成作家内在分裂的同时形成了作家的越界性写作。  相似文献   

7.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洞穴是湘西母体文化的象征,故事通过人物对山洞生活的眷恋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归原始母体文明的强烈愿望,但是野人最后被剿灭的悲剧则预示着湘西原始文明必然失落的命运.写作是作家回归子宫的隐秘愿望的达成.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喻".自由囚徒走出山洞,就好比是现代知识分子从落后的乡村走向城市.当知识分子走出"山洞",一部分人选择了留在洞外,并希望解救洞内的人,而沈从文选择了返回洞中.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成功抒写,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性心理因素:城里人与乡下人身份的复杂置换、隐秘都市知识分子理想的追求、超然的童年经验与混沌的童心视角。重新梳理、探源,挖掘这三个因素与文本创作直接的内在联系,可以发现沈从文社会理想实现的同时其批判性眼光和独特创作个性也随之消弭。  相似文献   

9.
现代作家沈从文一生以"乡下人"自居,这一自我定位既凸显了城乡文化落差在其精神上的烙印,也蕴含着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上作出的可贵探索。他对乡土的挚爱升华为对人性的思考,尤其对强健的原始生命力的讴歌与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的萎靡异化的反思,在当下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怀有浓厚的"乡下人"情结,"乡下人"立场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沈从文的"乡下人"立场主要源于他对社会人生的"焦虑",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其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乡下人"立场既体现了沈从文个人境遇与社会生活相抵触而产生的反抗心理,也蕴舍了知识分子改造社会与人生的理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对自己在都市中的定位从自卑的“乡下人”转变为自傲的“乡下人”,在这一变化中,他以“乡下人”的文化定位和湘西世界为救赎对象,完成都市创伤的治愈。在治愈都市创伤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沈从文的创作以诉说“双重苦闷”表达置身都市的隔膜与痛苦,以对都市的尖锐批判和湘西的无限怀念来对抗他的自卑心理。但是他对于都市的批判却因其创伤体验缺乏理性,对于湘西世界的怀念也存在因记忆的选择和重组而过度美化湘西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特色的作家,他用笔构筑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呈现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同时,沈从文以自己特有的文化立场,批判现代文明,批判人性的丑恶,力图重塑民族品格。他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从"现代性"出发,反思现代性,主张理性节制,返归传统,表现人道主义精神,凸显主体性,形成了"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其实在骨子里是有着传统文人士大夫气质的知识分子。小说《菜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倾向,不论是从沈从文对于极具古典意象的选择层面,还是从对于玉家母子闲适生活的描写层面都能窥探出作者对于雅化生活的追求,并且沈从文对于革命保持的疏离态度也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的独立的人格追求,远离主流意识。正如同文人士大夫往往用自己的精神桃花源来对抗着现实的渺茫与不如意一样,沈从文笔下的菜园就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钱伟 《文教资料》2010,(26):18-19
沈从文笔下塑造的“乡下人”包括以水为生的男人、如溪水般的少女、凄苦善良的妓女等。这群“乡下人”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沈从文从人性的角度着力发掘这些人生活与情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并从火花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以"乡下人"特有的眼光,观察着都市文明,嘲笑着都市的丑恶,认为都市的人生形式远远不及湘西的生活状态。而事实上,沈从文在极力批判都市文明"病相"的同时,无意间却向读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所在。这些进步,正是湘西世界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16.
“乡下人”的反抗——浅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眼光对湘西生活图景进行世外桃源式描绘,创造了美丽多情的乡下人世界,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表达了对城市的不满与反抗。  相似文献   

17.
从边城走向城市,始终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了《菜园》的风雨沧桑,借小人物的悲剧展示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照与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老船夫是沈从文笔下所塑造的"乡下人"的典型之一,他阅尽人事、饱经风霜、淳朴宽厚、认真执著。在他身上体现了沈从文对农人、士兵的那份爱,也反映了沈从文这个自称"乡下人"的作家对人生的态度,寄寓他深深的"乡下人"情结。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但他最终走向死亡,我们应从中读出作品背后作者深层次的文化忧虑与悲怆,以及对新生代人物的呼唤。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上帝已死"和"为世界除魅"的时代,人人生而自由,没有谁会再相信一种普世存在的道德和终极信仰,人类在不断追求进步中走向虚无。现代文明加剧了彼此之间的隔膜,每个人似乎都陷入了彷徨又孤独的苦闷境地。对中国五四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们来说,孤独苦闷感更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他们。其中独树一帜的沈从文,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由于特殊的经历背景使他的孤独情结相比同时期的其他许多作家更持久,也更深刻。这种孤独情结深深地影响了沈从文的人生以及创作。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