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听琴     
1 要是你问一个英国人,他爱不爱莎士比亚的乐府,他一定说莎氏的作品是非常的美丽而伟大,说这话的人也许这三十年来从不曾翻过一页莎氏的原作;也许十年前,曾经有一次他跟了朋友去看莎氏的戏,看了不到半幕便睡着在座中了;也许幼年在学校的时候,他也诚心的随着其余的儿童,时时地诅咒"莎氏乐府"这一门功课.  相似文献   

2.
听琴     
一要是你问一个英国人,他爱不爱莎士比亚的乐府,他一定说莎氏的作品是非常的美丽而伟大,说这话的人也许这三十年来从不曾翻过一页莎氏的原作;也许十年前,曾经有一次他跟了朋友去看莎氏的戏,看了不到半幕便睡着在座中了;也许幼年在学校的时候,他也诚心地随和着其余的儿童,时时的诅咒“莎氏乐府”这一门功课。可是,现在他宁可在你面前剥去遮盖他身体的衣服,断不肯承认不爱莎士比亚。同样的你如问一个中国人,他爱不爱听古琴,他一定说那样清幽高洁的音乐,他最爱不过了,只可惜没有听到好手的机会。就使他得到了这求之不得的机会,在闭目静听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创作中为他的人物写下了大量的演讲辞。演讲在莎剧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论述了莎剧中的演讲语言艺术,提出演讲是莎氏戏剧思想的喷火口;情节的推动力;语言的锤炼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5.
张劲松 《华章》2007,(12):227-227
本文从矛盾修辞、双关语、《圣经》语言三个层面介绍了莎士比亚创作手法,并对莎氏语言艺术风格做了简要的分析评述.笔者认为:对莎氏语言的学习便于我们窥视莎氏语言艺术殿堂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对于他的悲剧创作,一般都认为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和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并在不同程度上说明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低潮和破灭。这是符合莎氏悲剧创作的实际情况的,但不是对莎氏悲剧创作的全面理解和评价。有的评论者虽然指出了莎氏悲剧中对资产阶级的揭露批判,但没有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容易使人因此产生疑问,即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时期,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人文主义作家,却反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莎士比亚笔下的坏女人、好女人放在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她们只不过是传统文学中恶魔型女人和天使型女人的翻版,她们被否定或被肯定的特征也并未超越历史和当时关于女人的界说。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莎剧中的坏女人形象,体现了父系文化的厌女意识,这种厌女倾向以及莎氏对妇女的否定性评价是以他对“自然的”父系秩序的维护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在20世纪所承受的种种"现代"解读,暴露出"现代"概念与莎氏创作的某些深深困惑.文艺复兴对于"现代"概念的意义,使返回"现代"概念源起处对"现代"概念与莎氏创作进行结合考察成为可能.考察的结果是,基督教义末世观与资本主义金钱原则共同组构了"现代"概念的诸重困惑,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莎氏的创作;而莎氏,正以其被左右了的创作见证了这些困惑.  相似文献   

9.
闽籍近代学者与莎士比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林纾及辜鸿铭对莎氏及其戏剧的译述、评论,与最早引进莎士比亚的林则徐,蔚成了闽籍近代学人与莎氏关系的一道亮丽的戏剧文化景观,也见证了闽籍思想家、学者在中国莎学创始期的卓异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在20世纪所承受的种种“现代”解读,暴露出“现代”概念与莎氏创作的某些深深困惑。艺复兴对于“现代”概念的意义,使返回“现代”概念源起处对“现代”概念与莎氏创作进行结合考察成为可能。考察的结果是,基督教义末世观与资本主义金钱原则共同组构了“现代”概念的诸重困惑,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莎氏的创作;而莎氏,正以其被左右了的创作见证了这些困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人伦中夫妇之伦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文木,把取莎氏作品中若干异曲同工的精彩片段,对莎氏的人文主义思想作一细微探索。本文认为,不同时代,人伦有不同的形态与内容,夫妇之伦,尤能反映时代特色,释放出巨大的人文含量。古希腊、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夫妇之伦各具特色。而莎氏作品中有关夫妇之伦的内容,恰好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爱情、婚姻、家庭以及个人幸福等的最好注解,是莎氏众多主题中颇有滋味者。  相似文献   

12.
《威尼斯商人》(以下简称《威》剧)是人们熟知的莎土比亚优秀剧作之一。对于莎氏所塑造的夏洛克这一人物形象,众说纷纭,有褒有贬,且贬远多于褒,至今尚难定论。并有许多辞典编篡家将他的名字纳入辞书,成了“残酷毒辣的放高利贷者”的换称。尤为高出一筹的则  相似文献   

13.
莎氏比亚在他的三十七部剧作中,一共写了一百二十八位女性.作者的妇女观以及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世界观的矛盾性和理想之光的放射与破灭,都隐现在这些妇女的命运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文本的细致分析,探讨了莎剧中小人物对莎氏悲剧主题的作用,指出其有两点作用:一、揭示主题;二、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埃莎谈到其成功之路时,总忘不了童年时代的一件事:一天,埃莎向父亲诉说学校的学习环境极差。父亲默不作声,他带埃莎到高处俯瞰一个广场。当埃莎看到条条弯弯的街道都通向广场时,其父亲意味深长地说:“明白了吗?我亲爱的孩子,通向广场的路不只一条,生活也是如此。假如你走的路不能到达你的目的地,试试别  相似文献   

16.
弗·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莎评在世界莎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中将莎士比亚戏剧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对莎剧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世界莎学宝库中的不朽遗产,对我们认识莎剧的艺术价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第七十三首十四行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芬 《文教资料》2008,(27):19-20
莎士比亚的第七十三首十四行诗是他作品中被编选次数最多的一首.该诗充分展示了莎氏十四行诗的特点,诸如五部抑扬格,完美的十四行诗的韵律;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该诗在画面的跳跃与更替中展示了他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对人生全貌明镜般的揭示、以及对于人世间一切悲喜的概括.作品虽然创作时间很是久远,但其现实意义之强,仍使得作品可以横跨时空,恒久流传.莎翁也因此被研究莎学的专家、学者誉为"跨越时空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礼物     
很久以前,在法国一家鞋店里,有三个小学徒,一个叫布朗、一个叫罗伊,另一个叫莎力。他们像亲兄弟似的十分亲密。过新年时,布朗和莎力收到了爸爸送来的礼物。他们三个充满了好奇心,都迫切地希望看一看包装得很精致的礼物。“哇,好美呀!”他们三个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原来布朗的是一对可爱的小瓷猫,瞧,它们多惹人喜欢。莎力的礼物也不赖,是一本漂亮的小本子,上面还写着他爸爸勉励他的语句。罗伊看了十分羡慕,他说:“你们的爸爸真好,不知我的爸爸能给我送来什么礼物?”布朗和莎力听了十分自豪,但他们又说:“罗伊,别急,我相信你爸爸一定会送礼物来的。”  相似文献   

19.
解靓 《文教资料》2008,33(14):22-23
在<奥赛罗>和<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两个具有典型性的西方社会中的"他者"形象(奥赛罗和夏洛克).他十分相像地描述了"他者"与西方社会中其他人物的关系.为了迎合观众,两人都被安排了悲剧结局.同时,莎氏又给予了他们由衷的同情和尊敬,体现出剧作家包容一切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不仅是艺术家而且是思想家,他洞悉社会人情世态、熟谙世代兴替轨迹,尤其透彻地理解政治法权元素乃纷纭错综之人类社会关系的荦荦纲要,并挥如椽之笔书写之,史剧与悲剧为最典型。值得注意的是,剧作家站在时代和人文主义高度,以跳出时空局限的思想家目光观察思索分析,于是远年陈迹升华为历史哲学,成就了最堪赞美的政治大戏。某种意义上说,避开政治哲学角度读解莎氏史剧与悲剧,就难逮其真韵、握其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