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正我知道原来中央商场边上,四川中路359号有个德大饭店或德大西菜社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是,真正坐下来在德大饭店用餐还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大概是1979年,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即将结婚,我们几个同学连续几天帮忙粉刷房间、搬运家具。结束后,这位同学请我们在德大西菜社吃饭。当时,大家收入不高,进西餐馆吃"大餐"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印象太深刻了。这位同学给我们每人点了一份"牛排",上菜时,此"牛排"  相似文献   

2.
漫谈杂文     
报纸上需要杂文.杂文永远不会"消亡",一万年以后还有杂文.社会生活中存在革命和反动的斗争、进步和落后的斗争、正确和错误的斗争、革新和守旧的斗争,在文章上就要反映出来.反映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杂文就是其中的一种.报纸比杂志更需要杂文,这是为报纸的特点所决定的.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要求迅速地反映生活而又迅速地指导生活;报纸篇幅有限,要以短文为主,不可能像杂志那样发表许多较长的论文,这就决定了杂文在报纸中要占—个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生平有时只能用时间或其他概念来编织. 施嘉干,一个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人,在20世纪的二十年代去美国留学,归国后成为一名工程师.他一生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年代.他在不同的年代学习、创业,筑路建桥,设计工程.后来,他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成为一个七十高龄的"五七战士",直到1975年去世.他没有等到"四人帮"被打倒的一天,也没能看到改革开放,不然的话他会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近代中国百年沉浮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相似文献   

5.
这几年     
年味已浓,办公室终于清净了许多,我坐在电脑前发呆.反复回顾这几年,传统媒体的惨淡经营,一片哀鸿遍野的样子.我们在如此环境中尚能保持基本平稳,最重要的到底是靠了什么. 我思来想去,看得见的都是大伙每天的辛勤劳作,看不见的实际上是我们的坚持. 一是死死守住了大家曾经种下去的"韭菜兜子",虽然"韭菜"被别人割了又割,但"韭菜...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法制建设,从而进入了依法治国的法治年代,结束了持续多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人治年代,这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上无疑是一桩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可在甫进入法治年代之后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以诽谤罪名指控新闻单位的热潮。有人惊呼这是一股“告记者热”。面对这股“告记者热”,一方面,我们应当满腔热情地把它看成是一桩好事。其原因是,它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侵犯宪法赋予公民应享权益的不法行为,已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来加以保护。阶级斗争年代报纸动不动就给人戴帽子,定罪名,一篇文章就可以把人置之于死地的作法,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也同时反映出一些人的思想观念还或多或少停留在阶级斗争年代,对诽谤指控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失实是否就等于诽谤,诽谤指控的保护范围、定性依据及惩罚尺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阶级斗争年代遗留下来的某些烙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易碎品.但易碎到什么程度,又和媒体的"身体素质"有关.所谓"素质",就是你被替代的概率高不高.很容易被取代,自然就谈不上什么"素质"了. 感受比较深的是手机报.对我而言,如果是工作日,那么,这期手机报的生命就比较短暂,一般1个小时左右,也就是晨练之后、上班之前,时间大概7点半到8点半.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04,(32):48
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油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相似文献   

9.
碰上了一个"老实疙瘩" 每个记者对于自己新闻生涯中的第一次采访,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而我在第一次采访时便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进入《解放日报》不久,对新闻刚刚有了些感性认识,我和张铁夫就接受了一个任务一一采访当时边区的模范工人赵占魁.大概当时报社里实在抽不出人手,或者是领导有意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所以才让我们两个新来的年轻人挑起这份重担.报社在分配给我们任务时,就强调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采访,一定要搞好. 尽管我们内心都有点忐忑不安,但想到这是当记者的"第一炮",无论如何也得干好.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当时的中央职工委员会,因为赵占魁这个典型是由他们向报社推荐的,所以我们想先从这里开始了解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0.
"打杂",尤其是为文学青年"打杂",是鲁迅一生中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主要工作之一.1926年11月,鲁迅在厦门大学致信许广平说:"我先前在北京为文学青年打杂,到这里,又有几个学生办了一种月刊<波艇>,我仍然去打杂."(<两地书·七三>)1929年7月,鲁迅在致章廷谦信中又说:"上海大热,我仍甚忙,终日为别人打杂,近来连眼睛也有些坏了."(<鲁迅书信集>上卷228页)据鲁迅自叙,光1925年至1931年,他为青年作者、译者编校的译著书目就有19种.  相似文献   

11.
我很敬重保群.人很敦厚,善解人意,且又刚正不阿.这是28年来的印象,刻骨得很.那时保群从部队复员刚到湖北铝厂.厂址就在安陆.他当着铝厂广播员,又当编辑,又采写稿子,又兼播音,一口纯正的京腔,我还以为他是北京人,原来出身在“和氏璧”的发现地南漳县(古为南郡).他还写诗、写曲艺、写电视剧等作品,据说在部队还当过演员.在湖北日报东湖文艺副刊上常见他的大名.有回我去报社,问文艺编辑,那个卫保群是个什么人,是不是个笔名?编辑一笑说:就是你们安陆湖北铝厂的,是个真实姓名.我一回到安陆,就跑到铝厂找卫保群.连找三回不遇,回回都说是到车间采访去了.过了几天,有人敲我的门,一开门,就见一个汉子(穿的还是黄军装)说,我就是卫保群,你是赵金禾吗?声音洪洪亮亮,情调又爽爽快快.我们一见如故.我们常在一起作心与心的交流,我拟定写部现在看来是狗屁不值的长篇小说,我跟他讲构思就讲了一个夜晚.那是冬天,我们拥着被子.我至今想起来就感动.他听得极认  相似文献   

12.
我刚到大众日报的时候,听说朱民是报社头号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想知道他是什么模样的一个人.那时候的报社大院,中间有一方高地,植有苹果树和瓜菜什么的.报社的所谓"牛鬼蛇神"们,有时候就在这方高地上劳动.一天,我见有几个人从高地上下来,就问一个同志:"哪个是朱民呀?"该同志用嘴巴一指:"后边那个."  相似文献   

13.
传播渠道如此发达,社会舆论如此热闹,人人想说,人人可说,这番光景,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 "人人都有麦克风、我的嘴巴我做主",不可能要求人人嘴上都有把门的,不可能人人理性、句句真理.这就显出新闻媒体的重要性来,解疑释惑、化解情绪、引导舆论,比之前任何一个时候都重要和紧迫.总体而言,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专业舆论机构,就应该比一般大众议论更专业.在这个热闹的年代,专业,就是会看热闹,看出门道,并且引导大众科学理性地去看,把"嘴巴上的中国",变成我思我在我建设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为年轻喝彩     
十年! 眨眼过去的10年,从没有认真梳理过.就像自己蓬乱已久的头发一样,突然想用梳子把它捋顺的时候,总不那么顺畅,甚至还有些疼. 在1999年踏入电视记者行列的第一天过后,我的记忆似乎一跃到了今天.我至今记忆深刻的几个"痛点",晒出来与大家共勉. 尤其是和我一样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5.
1960年夏天,我考取了上海中学.那时,上海中学很久没有招初中生了,这是多年后的第一届初中生.原先招生计划是五年一贯制,即初高中一共读5年,1965年毕业考大学.在初三时,校长叶克平说,还是6年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初中毕业要参加中考.结果原来初中有5个班,考上高中的人数有4个班还多一点,又全市招收了几十个学生,编成6个班.1966年夏,就在我们准备高考时,"文革"开始了,紧接着废除高考.于是,我们又在学校呆了两年,我在上海中学读书整整8年.  相似文献   

16.
沈鸿雁 《声屏世界》2011,(12):55-56
中国的哲学里对于轻和重、有形和无形这些概念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我们常说一句话"四两拨千斤",说的就是一种看似轻微的无形力量,一旦得到巧妙合理的运用,就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力。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央视招标的那一个"标"字。《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是:"木杪末也",意思是树枝的顶端。树梢的末端有几个特点:一是位置高,二是反应灵敏。因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那么"一词在媒体播报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误用、乱用等情况时有发生,必须引起注意. 笔者发现,"那么"一词多出自青年影视人员、前方记者和现场主持人以及时空连线中.以8月4日央视五套广州亚运会倒计时1 00天特别节目为例,.时空连线"中几个记者对"那么"一词多次误用,相信收看了节目的细心观众都会有深刻的印象.另外,据笔者统计,央视一个从外地发回的现场连线报道中,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一连使用了8次"那么",以至于平均两三句话就有一个"那么";而这8次"那么"的使用,竟然没有几次是合乎语法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六月上旬,我们机关成立了红专学校,提出了每人每月写两篇文章的任务,接着七月份又开展了写作运动月,形势逼人,使我不得不拿起笔来练习写作.经过六十一天的苦战,总共写出了九篇二千字以上的论文,学习心得和经验总结,超额完成了任务.其中有四篇在"跃进"、"学习通讯"、"江西日报"和"农村建设"上发表了,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大丰收.对于这点小小的成绩,我非常珍惜,把它当做继续前进的动力.以争取更大的胜利.我仅仅有初中未罼业的文化程度,虽然经过六年多的革命锻炼,理论水平还是很低,实际工作经验又少,叫我写一篇文章,确实比什么都难.在写每篇文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的220多种"新杂志"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多、杂、贵. 多:从2006年1月1日到12月5日这300多天内有220多种杂志"问世"(在笔者手里),在9月28日一天笔者购到12本杂志,在10月9口竟又买到8本新刊,这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没有过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赵世良同志去世了.就在我们通电话之后的一个多小时,他突然地、毫无先兆地离开了我们,实在令人错愕、难过、百感交集. 回想起来自从1963年我来到黑龙江省图书馆,我们已经共事了46年,共同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一起"经风雨、见世面",又一起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