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林墨根老人相识是在2001年11月举行的珠海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上,当时采访老人,老人的豪爽、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爱推手,总爱让人体会他的太极劲力。  相似文献   

2.
六、语录拳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的结束.全国的经济开始复苏.各项工作也开始步入正轨。在温县,太极拳也得到县领导部门的重视。1962年,陈照丕参加了全国武术大会,在这次武林盛会上,他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1964年,他当选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陈照丕老人传授太极拳的心气更加高涨了。  相似文献   

3.
武夫 《中华武术》2001,(7):54-55
白普山老人是个普普通通的北京人,今年67岁。退休前。他是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北京老人,一生迷恋太极拳,广拜名师,勤学苦练,终于登堂人室,成为北京武术界小有名气的太极拳师。他的老师——“中国武术十大名师”之一的孙剑云先生评价自己的弟子说:“白普山对太极拳的内涵理解深,善于推手。”  相似文献   

4.
李晓润  王谦 《武当》2013,(6):46-46
壬辰年春月,为探索太极拳从娃娃们抓起,我们随恩师王继中先生走进天津市北仓小学传授赵堡太极拳。沧桑岁月,山乡巨变,昔日的童真少年如今已成67岁的老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先生重返母校,感慨万千。他以真诚传艺之心赢得了母校师生的爱戴。七个月之后的金秋收获季节,正值北仓小学110年校庆。先生老骥伏枥,精神抖擞地亲率40余名师生登台献艺,表演了由他创编的"赵堡太极拳表演套路"。事后先生再次教育弟子,"太极拳的未来在于从青少年一代择贤而传,谁赢得了青少年一代,谁就赢得了太极拳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在北京龙潭湖公园"龙字碑林"附近,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教授太极拳。老人的动作轻柔、拳姿优美,颇有一种清风淡定、气定神闲的优雅,让人感受到太极拳那古朴、淳厚的神韵。练完拳架,老人还要和学生们推推手。别看老人才一米六五左右的身材,清瘦儒雅,可是,《太极拳论》中所描述的"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的玄妙景象,在老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老人名叫李和生,老人教授的太极拳是杨健侯老前辈传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运动,被很多人误解为“老人拳”,以为只有年老体弱的人,才会为了自身健康去练太极拳,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它不但会阻碍太极拳技术的进步,甚至有可能使太极拳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运动后继无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道路和命运,是家长、教育部门和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笔者主张在青少年中推广太极拳运动,只有加大培养青少年太极拳运动员的力度,才有可能继承发展太极拳运动。  相似文献   

7.
祝大彤 《精武》2005,(11):31-31
素有“松柔艺术大师”美誉的杨禹廷大师,其松功达到了自然空无之境界。他坐在那里跟别的老人没什么两样,你只要想到他是太极拳大师,精神与老人家结合上,即刻你的精神世界便会起变化,你会发现坐着的不是一位老人,而似衣服架上挂着的一件空空的衣服,你想过去摸摸这件“衣服”,突然会脚下出了轴,  相似文献   

8.
唐才良 《武当》2011,(2):29-31
一个严寒的冬日,我在襄阳公园看到一位鹤发童颜、面容慈祥的老人。他在向几位青年作练拳的示范,举手投足之间透出一股大家风范。他的讲解生动清晰,不由得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曾经听过看过一些拳家的讲演,但能这样吸引我的并不多。所以,我就上前搭讪。经过交谈,我得知他是张庆保先生。这让我想起了有份资料介绍张庆保先生,他是太极拳宗师  相似文献   

9.
燕侠 《中华武术》2001,(9):52-53
孙庚辛是个朴朴实实的北京老人,一头花白的头发,一双和善的眼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然而,这个普通的北京老人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他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的第四代世孙。  相似文献   

10.
’95全国社会武术工作会议于1995年12月16日在山东莱州拉开帷幕,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社会武术工作会议。在社会武术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省、市、武术馆校、武术之乡的十三位代表,相继作了经验介绍。而这当中,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一位身材不高,气宇轩昂、相貌堂堂的中年人。他就是武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太极拳名师、辽宁省太极拳协会主席薛乃印先生。 (一) 薛乃印从小喜爱武术,斤斗把式的没少厂力气。也曾走南闯北、遍访名士。也曾独居深山、苦心专研。最终他还是务上了即能强身健体、又可防身自卫的太极拳。 1992年6月,他发起成立了抚顺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并在民政局注了册,当起了法人——即会长。  相似文献   

11.
沈寿先生以他几十年从事太极拳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在这篇文章中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初学太极拳容易犯的毛病及其矫正方法。此文较长,本刊将分两部份逐期发表。  相似文献   

12.
朱友 《中华武术》2007,(6):35-35
本刊武迷俱乐部000174号会员朱友老人已年过八旬,仍然活跃在练武场上。本刊今年第三期《读者手册》的封底刊登了老人的拳照,展现了耄耋老人的风姿,也表现出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这里再次刊登老人的养生箴言,以期和所有的武术爱好者共勉。  相似文献   

13.
严翰秀 《武当》2003,(4):57-60
“研究太极拳,我是业余的,但是我很敬业。”这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于志钧对自己的评价。重文轻武,是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的中国社会里的一种现象,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古代高文化人研究太极拳的先河。于志钧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半个世纪研究中国的太极拳,追求太极拳推手技击功夫,努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实在难能可贵。笔者于2001年8月在于志钧的寓所采访了他,了解到他颇有传奇色彩的习武经历。  相似文献   

14.
朱道琼 《武当》2013,(8):33-34
2012年11月初,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在湖北丹江口市举办第二期武当武术大讲坛培训班,为武当武术名师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教学平台,最大限度地增强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和融合性,更加高效地传播武当武术,弘扬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太极拳家傅声远先生,不远万里,应邀前来武当执教,笔者怀着崇敬之心前往拜会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他中等身材、雍容大度、花白长发、面色红润、和蔼谦恭。通过一番畅谈,我深感傅老先生出自太极拳世家而不摆架子,身怀绝技而不逞强好胜,传道授业而不论贫富,宏扬武当而不遗余力,把武当武术远播海外,成效卓著,功不可没。河北省永年县旧称广平府,是永年太极拳的发  相似文献   

15.
钟振山说他永远也忘不了五年前的那个暖融融的初夏时节,落英缤纷,草色青青,静谧的小城永年县广府镇,一如既往地迈着它固有的安详、平稳的脚步,就像发祥在这里的太极拳一样,从容、优雅、安适。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初夏的黄昏,他的恩师姚继祖老人却永远地辞别了人世。 那一天是1998年5月10日,星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的太极拳风靡世界。有人说它可疗治百病,益寿延年;也有人称其柔中有刚,技击有方。于是乎,日本的横滨、大阪与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后,几次邀请上海太极拳专家前去授技。一九七七年和一九八○年,东渡授技的太极拳专家中,赫然居首的是一位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双目炯炯的七旬老人。在横滨市“太极拳同好会”教授推  相似文献   

17.
《西藏体育》2003,(2):39-39
在海拔5200米的珠穆朗玛峰登山大本营,64岁的瑞士老人艾米尔在明媚的阳光下戴着随身听,伴着音乐打太极拳,一招一式,十分流畅。他时而伸展臂膀,时而弯腰抬足,练得那么专注,那么认真。打完一套太极拳下来,艾米尔显得神清气爽。他说:“这里真是人间天堂,攀登雄伟的珠穆朗玛峰是我一生的夙愿,我不知道自己能否登上这世界第一高峰,可是我会尽我所能,争取不留遗憾。”“我如果能够成功登顶,我在顶峰上也要打几式太极拳。”艾米尔笑着说。艾米尔是瑞士登山队的一员,他们一行20人今年4月底入住珠峰大本营,准备从北坡攀登珠峰,纪念人类首次登顶珠峰50…  相似文献   

18.
方守度 《武当》2004,(3):64-65
清晨,石家庄市幽静的长安公园显出几分清冷萧瑟。然而,公园一侧陈式太极拳演练场上却宛如春风扑面,热火朝天。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晨练队伍前领练太极拳。只见他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轻灵沉稳,节奏鲜明,静若处子,发如惊雷,气势磅礴,虎虎生威。他就是石家庄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  相似文献   

19.
《武当》2005,(5)
王海洲先生,生于1945年农历2月9日。祖居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现任赵堡太极拳总会副会长兼总教练。王海洲20岁时拜其姑父张鸿道为师,系统学习赵堡太极拳。1984年,他被选为温县太极拳协会常务理事,积极投身于当地的太极拳教育与推广工作。近10年来,他多次以贵宾的身份应邀参加了河北邯郸永年国际太极拳大会、武当山国际太极拳大会等国际性武术大会。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  相似文献   

20.
魏坤梁 《武当》2005,(11):29-32
上世纪三十年代,唐豪先生断然否定传统太极拳源流观,破天荒提出太极拳是二、三百年前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时温县陈家沟一隐退老人陈王廷所创造的观点,其几乎唯一的证据是《陈氏家乘》所载陈王廷一首词中“闷来时造拳”这句词语。唐豪自言“予十余龄失学,考据一道,初未敢望”(见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140页),由于他古文基础低,看不懂全首词的整体意思,误将“造拳”理解为“创造拳术”,从而一口认定“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