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数字地球”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和用途?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它将有效地利用庞大的信息数字地球是戈尔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作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这篇讲演中提出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2.
“数字乡镇”一词来源于“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和“数字农业”。“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是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对21世纪人类星球的认识”的演讲时提出的。国际上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对数字地球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数字地球”是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三次革命。“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也引起了我国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1998年6月1日,江泽民主席在接见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九次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时提出了发展“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李岚清副总理、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陆续发表了关于“数字地球“的讲话和论文。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你了解了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刚刚知道了“知识经济”时,“数字地球”又迎面而来。什么是“数字地球”呢? “数字地球”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初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所作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讲演中提出的新慨念。戈尔说,现在一方面需要大量有关地球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又被闲置起来慢  相似文献   

4.
1998年1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举行的开放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上,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应在三维地球的数字框架上,按照地理坐标集成有关的海量空间数据及相关信息,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地球,即“数字地球”为人们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和新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数字地球与数字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数字地球” ,就是人们希望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地球信息模型 ,把分散在地球各地的从各种不同渠道获取到的信息 ,按地球的地理坐标组织起来 ,既能体现出地球上各种信息 (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 )的内在有机联系 ,又便于按地理坐标进行检索和利用。这是研究各种地球变化的需要 ,是 2 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数字地球有全球、国家、城市三个层次。按照“数字地球”的思路 ,建设“数字中国”是一项必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建设好“数字中国” ,才能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也才有可能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我国许多城市正在策划相应的数字化建设 ,如“数字上海”、“数字北京”等 ,为在 2 1世纪建设“数字中国”和“数字地球”作准备。  相似文献   

6.
实施数字农业战略行动创造现代化新型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科学创新发展观作指导,运用当代“数字地球”这一高新技术科学思想,依据世界各国发展“数字农业”的情况和经验,从我国农业和数字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研究提出并论述了我国加快实施数字农业战略行动、创造现代化新型农业的系统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7.
“数字地球”就是说用数字化的手段,将地球上的环境载入到电脑中,实现多分辨率、三维、乃至多维的对地球的描述。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技术体系中最基础的技术核心是“三S”技术及其集成技术。数字地球使人类的生活得以改善,为我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农业生产给地球施加不堪的重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不招致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接受的"农业,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就21世纪的农业发展将会出现几种特色做了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9.
“数字地球”理念产生至今已走过15年历程。以1999年和2009年分别发表的《数字地球北京宣言》为里程碑,数字地球科学技术发展纲领不断得到完善。人类正利用数字地球技术深入地认识地球、理解地球,进而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7次国际数字地球会议和4次数字地球峰会的召开成功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全球发展。2012年,新一代数字地球理念应运而生,“数字地球”被赋予了新的理解与诠释,新一轮数字地球研究热潮正兴起,全球科技合作新模式将逐步建立。回顾历史,中国在应对数字地球带来的挑战方面是积极并卓有成效的。特别是在中科院的主导下,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的建立,《国际数字地球学报》的创刊,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的建立,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研发等,在全球数字地球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面向未来,在大数据时代和数据密集型科学背景下,本文提出开展数字地球2030研究。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全新的世纪,21世纪的农业也将是崭新的农业。白色农业地球上三大生物之一的微生物资源是至今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宝库,应用高科技进行开发,创建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白色农业”,是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传统农业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人类食物、动物饲  相似文献   

11.
赵玉阁 《现代情报》2005,25(2):223-224,F00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长远目标看,就是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秩序。解决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和农业增收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进步。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进入21世纪,浙江按照中央统筹发展的精神,根据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的重大转移。本文分析和研究了进入21世纪初期浙江“三农”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取得的成效。查找了浙江“三农”发展中的困难,提出了完善浙江“三农”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他说:“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他明确地将“数字地球”与遥...  相似文献   

13.
构筑数字地球促进中国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迎接21世纪的历史时刻,我们来自世界五大洲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专家亲切聚会,展示"数字地球"相关领域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探讨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交流对"数字地球"理论、技术、应用等各方面的认识,展望"数字地球"的前景,倍感欣慰.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DigitalEarth)的概念。他说:“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他明确地将“数字地球’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维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决策、农业、灾害、资源、全球变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按照戈尔提出的时间表,“数字地球”的基本实现预计在2020年,而“数字地球”的初步实现设定在20…  相似文献   

15.
1.1数字城市。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1998年江泽民主席提出了。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1999年在我国召开了数字化地球国际会议。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现代技术与地球科学交融的前沿,经多次研讨,国内专家目前对数字化地球的定义、技术内涵、功能及基本框架达成共识、数字化地球的基本框架信息提取与分析。数据获取、处理与存储,更新计算级网络及其应用体系。咨询服务等体系。数字化地球的特点是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且三者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6.
数字农业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必将成为21世纪农业的崭新模式。从分析美国数字农业特点出发,论述了湖北农业发展从中获得的启示及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数字地球技术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金 《情报杂志》2001,20(3):38-40
主要论述了有关数字地球的概念、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地球信息系统,以及数字地球的应用,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并充分有效利用地球资源。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一个多极的、充满激变、竞争和发展的全球化世纪,在这个新世纪里,中国农业面临着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完成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质量效益”新战略目标;二是通过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农村人口多数城镇化,城乡居民和农户与非农户人均可比所得以及消费差距缩小到最低程度;三是在建成法制健全、运作高效率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同时,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化和农民组织化,使中国农业真正融人国际经济大循环,能够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两个市场”和“两个资源”,从中获得尽量多的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农业组织模式发展的阶段性及当前的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把农业组织模式划分为“小农生产 小农经营”、“小农生产 大农经营”、“大农生产 小农经营”、“大农生产 大农经营”四种类型,以此为基础,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组织模式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认为当前小农生产在短期不能从整体上改变的情况下,政策重点应放在大农经营及其与小农生产的有机结合上,也就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基础上,加大对大农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以协调利益关系为核心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实现小农生产与大农经营的有机结合,做到农业生产“小而不散”、“小而有效”。  相似文献   

20.
未来农业开发利用新趋向杨俊杰,董安民(武功农科中心协委会西北农业大学陕西712100)近年来,据国内外研究农业发展的专家、学者的预测和分析,世界未来农业开发利用的趋向是,采用高新技术,开拓新领域,独辟蹊径,走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化”、“智能化”、“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