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结是我国八世纪的重要诗人之一。 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这里显然指出元结的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体现了“复见比兴体制”的现实主义精神。此后千余年来,评价元诗大多都从反映社会的现实性着眼,很少有人触接他的山水诗。直至现在,才偶见一、二人提及,但也只三言两语,未作详细剖析。我们从元结的全部诗篇看,他的山水诗占有相当的比重,如果对此不加重视,元结诗的真正价值就不可能为读者所知。  相似文献   

2.
论元结及《箧中集》诗人的人生态度、文学思想与创作倾向许总与杜甫共同构成唐诗史时代性特征扭变的是元结及其所编选的《箧中集》中诸诗人。《箧中集》收入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等7人诗24首。7人诗作,除《箧中集》所收,只有沈千运另...  相似文献   

3.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元结任道州刺使,由于战乱等原因,造成人民灾难重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有感而写了《舂陵行并序》和《贼退后示官吏并序》两诗。杜甫在夔州读到这两首诗,深感其现实主义精神,便写了这首《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清人王嗣奭说:“公作此诗,盖同声之应也。……肝膈之言,一字一泪”。黄生则说:“自叙多言病,其精力全在‘叹时药力薄’句,作者借诗浇块磊也”。药力既薄,无济于事,但自成员瘵而已!隐然可见作者忧国厉民之苦衷。诗分四段。综观全诗,可看出杜甫关心国事热爱人民的伟大精神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以及他奖励后进,乐道人之善的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4.
试论元结诗歌的散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结是唐代第一个大力“以文为诗”的作者,其诗歌的散文化程度大大超过后来的韩愈。本文把元结的近百首诗分成三类,分析“以文为诗”在三类诗歌中的不同特色,进而把元结的“以文为诗”跟韩愈作比较,以突出元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甫《垂老别》有句云: 老妇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其中“岁暮”一词颇费解。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乾元二年(759)三月,由洛阳返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痛苦情状,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的。既然是春三月,而何言“岁暮”呢?近查《钱注杜诗》、《杜诗镜铨》、《杜诗详说》、《读杜心解》等书,对“岁暮”一词,均未有注。建国后,新出版的杜甫诗选,多数也都避而不注,但在译文中却译作“老伴卧在路旁啼哭,寒冬腊月穿的是单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杜甫诗选读》)但  相似文献   

6.
《二风诗》十篇是唐代诗人元结的早期作品,是一组颂美戒恶,“以裨天监”的规讽之作。这篇文章基本上以《二风诗序》、《二风诗论》为线索,论述了《二风诗》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思想内容和规讽意义,以及它的艺术形式,从而从中可以了解作者早年的思想和处世态度。关于《二风诗》的注释,虽然参考了聂文郁先生的《元结诗解》(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但由于其中有许多不敢同的地方,故附于后,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7.
盛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曾被杜甫所推崇过的元结,在散文创作上,独辟蹊径,不同流俗。在他的游记作品中,作者不仅具体描绘了所见景物之秀丽,而且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发表议论,将描写、抒情、议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元结的游记写法,对后代的游记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清末  相似文献   

8.
“欸乃”一词,始见于唐人诗句.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唐·刘言史《潇湘游》诗:“闻歌欸乃深峡里,欸乃知从何处生.”元结《欸乃曲》题下注:“欸:音袄;乃,音霭.棹舡之声.”(见《四部丛刊》本《元次山文集》第一册卷三第3页)宋·黄庭坚“稚川既得官都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把《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译为“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这一译法值得商榷。杜甫《登高》中有“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和《大学语文》(徐中玉、钱谷融主编)都把“苦恨”释为“特别恨”。我们认为“去日苦多”中的“苦”字也是作副词,表程度,“去日苦多”应译为“过去的日子很多”,作者有慨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之意。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杜甫在成都时作的《莫相疑行》和《赤霄行》两首诗,结合杜甫在严武幕中供职前后的经历感受作了简要分析。对于有争议的“这两首诗针对谁”的问题,作者认为杜甫既未注明,也就无庸推测,把它作为具有慨世、醒世的普遍意义看待较为允当。  相似文献   

11.
石雯卿 《少年月刊》2024,(Z1):14-15
<正>本期好书:《杜甫传》分享心得:“读完这本书,我被杜甫心系家国的伟大情怀和无以伦比的文采深深折服。”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诗圣杜甫也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给同学们推荐的书是《杜甫传》。在这本传记中,作者融杜甫生平、诗作、时代于一体,通过“家世出身”“长安十年”“两次流亡”“走向人民”“成都草堂”等十三个章节的生动描述,形象立体地叙述了诗圣杜甫游历,为官,漂泊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12.
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怎样理解才正确呢?肖文苑在《唐诗琐语·再说“诗眼”》中说: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是腐臭之意,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动词。”而林安在《“诗眼”不一定都是动词》一文中却说:杜甫的“这个‘臭’字也只能是形容词啊!”(《福建文艺》  相似文献   

13.
赏溪正当时     
<正>提到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大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当之无愧。在柳宗元出生的前一年(772),另一位山水游记大家——元结去世。元结,被誉为“铁骨诗人”。他为官时,抗击叛军,休整山河,为民谋福;作诗写文,其诗受到“诗圣”杜甫的欣赏,其文启发了柳宗元的山水派风骨。  相似文献   

14.
元结在湘南地区缔造了大批摩崖石刻景观,阳华岩是其中之一。《阳华岩铭》创作于公元766年,由元结撰文,瞿令问书刻,形式精美,历代金石文献都有著录。《阳华岩铭》石刻迄今保存完好,具有文物、考古、文献、书法、游览等多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反思“文革”中的知识分子,不能不提郭沫若。有人称,作为一代文化名人,郭沫若的成就和失误都达到了他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程度。成就不好说,他的《青铜时代》、《十批判书》都是“文革”前的产物,“文革”中硕果仅存的《李白与杜甫》一书对杜甫的诋毁,今天看来显然有政治投机的成分;而他的失误的典型性,则随着时光的推移显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6.
四基于世界观积极的一面,元结对文艺工作也有进步的主张。他上继王勃、陈子昂而起,坏与杜甫并肩努力,后为白居易、元稹等的新乐府运动开路,不失为一个有胆有识的文艺战士。元结的前辈王勃、陈子昂起于初唐,曾大声疾呼:“天下之文靡不坏矣”(王勃《上吏部裴侍郎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唐时期唐王朝政治腐败的名诗。《石壕吏》是反映唐肃宗乾元年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作者对悍吏捉人的不满和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卖炭翁》则是揭露了唐皇室“宫市”扰民害民的罪恶,表明诗人同情人民的疾苦,不满“宫市”这一弊政。两诗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圣杜甫的《游修觉寺》诗有云:“诗应有神助.”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南史》说:“谢灵运尝于永嘉西堂,吟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之句,云此语‘有神助’.”此典不但见于《南史》,钟嵘《诗品·宋法曹参军谢惠连》记载的更加详尽.不过这只能说明“有神助”三字的出处,证明杜甫作诗,其遣词用字,都是有来历的,不是杜撰或生拼硬造的.至于“神”字该怎么讲?杜甫的用意何在?谢灵运的用意何在?读者就不得而知了.  相似文献   

19.
天宝后期至乾元年间,杜甫和许多思想上推崇儒学,创作上以古体诗反映现实民生疾苦的诗人交往,如和他共游慈恩寺且相互唱和的储光羲、薛据、高适、岑参,还有《箧中集》诗人张彪、孟云卿、王季友,可能还有《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以及苏源明、郑虔等。杜甫和他们进行过诗歌创作的讨论,杜诗中留下了学习他们的痕迹。杜甫此时一改前期的创作风格,用大量的古体诗反映时局动荡和民生疾苦,杜诗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受到这些诗人创作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山东大学中文系编注的《杜甫诗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的陈美林、金启华编的《杜甫诗选析》,还有《唐诗鉴赏词典》,对《兵车行》“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似乎都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虽然有的说是车马,有的说是兵士和送别的亲人行路扬起的尘埃,但都认为杜甫写行军时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连横跨渭水的咸阳桥都不见了。真是这样吗?我看各位没有从诗的语言结构来正确理解诗意,似乎只是凭自己的设想来理解杜甫。我下面提出一种看法欢迎大家讨论。“尘埃不见,言出师之盛。”杜诗仇注本也收录了钱谦益这一笺注,可见两人有同样的理解。被截取而加以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