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学物理中,滑动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为f=μN,μ是由接触面的情况和材料决定的,一般情况是不会发生变化的,f和N成正比关系,我们把f和N合成为F,F与N的夹角为α,tanα=μ是定值,它不会随f和N的变化而变化,则把α角叫做摩擦角,往往利用摩擦角,来分析一些物理平衡问题非常  相似文献   

2.
1 .静—静“突变”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发生变化时 ,如果物体仍能保持静止状态 ,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或方向将会发生“突变” .【例 1】 如图 1所示 ,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水平方向上共受到三个力 ,即F1、F2 和静摩擦力作用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F1=1 0N ,F2 =2N .若撤去F1,由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 (   )A .1 0N ,方向向右  B .6N ,方向向左C .2N ,方向向右D .零解析 :未撤去F1前 ,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说明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f =F1-F2 =8N ,方向向左 :…  相似文献   

3.
日常经验带来的思维定势使摩擦力做功问题总让人感觉不好理解.下表的概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运孺狐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做功情况(W有静摩擦力,但物体没有发生位移,故静摩擦力不做功.有滑动摩擦力,但物体没有发生位移,滑动摩擦力时物体不做功.不做功正功(W>0)物体在静摩擦力作用下向上传送,f和v方向相同,静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 物向上运动(相对皮带静止)夕在物体与皮带相对静止之前,f和v方向相同,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负功(W<0)皮带将物体无滑动地向下传送,f和v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对物体做负功 物向下运动(相对皮带静止)沙物体和皮带共同运动…  相似文献   

4.
高中物理与运动相关的题型,一般都离不开对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其大小、方向的求解和判断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 摩擦力作用下物体相关平衡问题 1)动摩擦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且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就是静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静摩擦力的平衡其大小和方向受到运动趋势的影响,且存在最大静摩擦力的问题.当物体相对于某一物体有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动摩擦力,其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5.
问题1: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及方向判断当物体间存在滑动摩擦力时,其大小即可由公式f=μN计算,由此可看出它只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  相似文献   

6.
一、λ的物理意义我们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公式f=μN计算,动摩擦因数μ由接触面的情况和材料决定。静摩擦力fs的大小是可变的,范围在0s≤fmax之间,式中fmax为最大静摩擦力,其值fmax=μsN,式中μs为静摩擦因数.一般情况下,μs略大于μ,在没有特别指明的情况下可认为μs=μ。这就是为什么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而通常又认为两者相等的理论根据。题目中提到"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  相似文献   

7.
"验证摩擦力规律"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物理第一册“摩擦力”一节教学中 ,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为 :0≤f静 ≤fmax,且最大静摩擦力fmax 大于相应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f滑 。对此 ,不少同学表示不好理解 ,尤其是对最大静摩擦力fmax 大于滑动摩擦力f滑 更是不易理解。为此 ,特设计关于静摩擦力变化的规律及滑动摩擦力规律的演示装置。1 实验装置介绍2 原理分析(1 )静摩擦力的测量对小滑块而言 ,受到竖直弹簧通过定滑轮在水平方向产生的拉力F及小车上表面的静摩擦力f静 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 ,根据平衡条件有 :f静=F(F即为弹簧示数 )。对小车而言 ,受到滑块的静摩擦力及沙与沙桶通…  相似文献   

8.
陈宏 《中学理科》2004,(11):3-5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 ,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摩擦力知识常常与其它物理知识综合构成综合题 ,如果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没有学好 ,是不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综合题的 .同学们在摩擦力的学习中必须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1 必须弄清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大小在计算方法上的不同 .当物体间存在滑动摩擦力时 ,其大小即可由公式f=μN计算 ,由此可看出它只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及正压力N有关 ,而与相对运动速度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正压力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 ,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无关 (最大静摩擦力除外 ) .当物体处于平…  相似文献   

9.
正1.摩擦角的概念如图1所示,当物体静止且有摩擦时,支承面对平衡物体的约束力包含法向约束力F_N(即支持力)和切向约束力f(即静摩擦力),这两个力的合力F_R称为支承面的全约束力,它的作用线与接触面的公法线成一偏角ψ。当物体处于平衡的临界状态时,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偏角ψ也达到最大值,如图2所示。全约束力与法线间夹角的最大值ψ_0称为摩擦角,由图可知tanψ_0=(f_(max))/(F_N)=μ_s,即摩擦  相似文献   

10.
蒋玉平 《中学物理》2012,(12):68-69
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类常见的力.尤其是静摩擦力,它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由于静摩擦力随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发生变化,在分析中非常容易失误,同学们需要下功夫把静摩擦力弄清楚.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问题.力与物体平衡考点突出有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两个物体发生斜碰时会产生切向的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f,当f与法向的作用力N在数量级上相差不大时,其作用便不可忽略.如果将f的作用时间记为△tf>,N的存在时间记为△tN>,则△tf>不能大于△tN>,因为两物体一旦分离弹力N=0,f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2.
摩擦力知识常常与其它物理知识综合构成综合题,如果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没有学好,是不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综合题的.同学们在摩擦力的复习中必须弄清如下几个问题.一、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大小计算方法的不同当物体间存在滑动摩擦力时,其大小即可由公式f=μN计算,由此可看出它只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及正压力N有关,但静摩擦  相似文献   

13.
最大静摩擦力fm与接触面间的正压力N之间的数量关系为fm=μN.其中,静摩擦系数μ取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表面的材料性质及表面状况.如图1,质量为m的物块静止于斜面上,逐渐增大斜面的倾角θ,直到θ等于某特定值(?)时,  相似文献   

14.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间便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被动性质的力,其方向与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其大小在一定范围(0~fmax)内变化.下面举例说明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计算其大小的三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运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判断和计算 对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可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计算其大小.  相似文献   

15.
正静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难点,它与传送带、板块模型等知识的综合考察又是高考的重点。高中物理对静摩擦力的方向定义为与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只要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必有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有无问题);确定了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即得出了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若进一步明确相对运动趋势实质就是在接触面上受到了其他推拉力的作用,不仅可以使相对运动趋势这一概念更加具体,还可以同步解决静摩擦力的大小问题。在教学中,静摩  相似文献   

16.
物理课本(必修)在讲到摩擦力时,谈到“皮带传输帆是靠货物和传送皮带之间的静摩擦力,把货物送往别处的”。还谈到“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跟这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大小N成正比,即f=μN.μ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由于在教学中对上述两段文字没能深刻领会,正确理解,致使学生在解有关皮带传输问题时,容易陷入误区,得出错误结论。本文试就常见的三个问题予以剖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f=uFN求解,静摩擦的大小则没有现成的计算公式,其值可在零至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取值,如何知道其大小呢?下面就分情况分别说明.一、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例)时1,则如依图据1平,一衡条件求解.物体受到两个水平力F1=2N,F2=10N的作用仍静止在地面上,求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解:由于F1和F2的合力向左为8N,而物体处于静止,故由平衡条件知,地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向右,大小亦为8N.二、物体处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则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例2如图2,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体A叠在物体B上,mA=2kg,mB=3kg,一水平力F=1…  相似文献   

18.
当物体处于斜面上,受到弹簧弹力和摩擦力(此处为静摩擦力)静止平衡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力学中三类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这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由于静摩擦力随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发生变化,在分析中非常容易失误,同学们一定要下功夫把静摩擦力弄清楚.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问题,几乎是年年必考.单纯考查本章内容多以选择、填空为主,难度适中,与其他章节结合的则以综合题出现,也是今后高考的方向.力与物体平衡考点突出有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弄清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大  相似文献   

20.
力学部分涉及静摩擦力的内容比较复杂,是学习的难点·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决定,有一定的取值范围(0≤f≤fm),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与外力有关,具有突变性,故难度较大·下面我们以"静摩擦力"为题根,从不同角度,展开多向思维,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