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一起座谈,刘邦问,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得到天下的人是我?项羽为什么丢了天下呢?你们大家都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隐瞒朕。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和王陵,出列说实话了:我们认为陛下为人很傲慢。不会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却丢了天下?我们认为原因是陛下您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都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相似文献   

2.
曹国伟新政     
“新任CEO曹国伟打比方说:‘就像你不能要求网易在内容上也做到互联网老大一样,对新浪这样事事都必须做老大的期望是不现实的,也不合理的。术业有专攻,每个企业都有其核心能力,也有其短处。重要的是我们在自己的核心领域是否做到了最好。’”[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的男性,他们的性欲就像发热的人体一样,随着体温的升高而不断高涨,这让女人们难以接受,认为他们只会想着满足自己,太过自私。但是,一旦女性拒绝,又会令这类男性很是困惑,不做爱,女人会讽刺自己"无能",而努力付出,却又不被人领情,性爱的温度难道不应该是"火热"的吗?  相似文献   

4.
心灵絮语     
知识不是米粒,而是种子,我们不应该把它封存于个人的仓库里,而应该将它播撒于人民事业的原野上。  读书可以广智,宽恕可以交友。当你能以豁达大量的胸怀去宽容别人的过失时,你就会有更多的战友。  我们不能像蚂蚁,只知收集;也不能像蜘蛛,只知从自己腹中抽丝。而应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复香甜的蜜浆。心灵絮语@黄文军  相似文献   

5.
庄电一 《中国记者》2023,(10):97-100
<正>在新闻界,像我这样对考古报道一往情深的人可能不多,像我这样写了这么多考古报道的人可能也不多,而将考古报道贯穿职业生涯始终、且延续到了退休之后的,也许更少。这几句话,可能会让人反感,因为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我相信:如果有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相似文献   

6.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和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像自己希望着的那样生活。我想,姚姚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就是她像众人践踏的泥路一般低贱时,她都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都不肯将就…  相似文献   

7.
又到了报刊征订的时候,我以为报刊的通讯员也要自费订阅报刊。一直以来往往有这样的情况,通讯员的稿件上了报刊,而报刊社不寄样报样刊,通讯员会口诛笔伐,据理力争,要求报刊社寄发样报样刊,以为这也当然是他们的权利。同样的道理,自费订阅报刊也是我们通讯员的权利,我们也应该为自己争一争。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要求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这就是说,只有反复深入才能采集到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第一手材料,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功底,写出好稿来。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谈论治学时有一段形象而美妙的比喻:“我们不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来。”记者要为读者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也要学习蜜蜂既能采又会酿的功夫。  相似文献   

9.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注定是一个旅者,背着行囊,匆匆前行。我们有过这样的恐惧:在漆黑的夜晚或茂密的森林,不管我们怎样努力地辨别方向,但像被某种魔力牵引转来转去总是回到原地。我们有过这样的惶惑:站在无边无际的戈壁沙漠,不知道何处是来路,不知道何处是归途。我们有过这样的痛苦: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甚至怀疑活着的意义,如一只被折断风帆的小船迷失在蔚蓝的海面。我们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这是思想者的思索和追问,也是普通人的困惑与不解。当我们像帕斯卡尔的芦苇学着思想苦苦追寻而得不到答案的时候,科学便给予了直截了当的解释。生物学…  相似文献   

10.
这样的90后不是全部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只有自己这一代才算上“正常人”,轻易地把环境的宽松和个性混为一谈,将手段的多元等同于自由;也因为年轻,他们不羞于炫耀自己的优越,除了自己,又看轻和蔑视一切  相似文献   

11.
夏树 《新闻世界》2009,(9):10-12
“三农”报道既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吸引眼球,也不像重大事件报道那样引人注目。怎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三农”报道生动活泼,既有深度和高度又有较强的可读性?笔者认为,要从提高新闻性、服务性、可读性和通俗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增强“三农”报道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12.
垃圾邮件     
上网打开信箱,“有新信”的字样跳入眼中,高高兴兴地将其点开,却发现里面的东西莫名其妙,自己的感情又一次被欺骗。这就是讨厌的垃圾邮件。像我这样用免费电子信箱的人可能都会时不时地收到一些垃圾邮件吧?这些不请自来的邮件,有五花八门的商品广告,也有“交友”“赚钱”等欺骗性宣传。它欺骗我们的感情,还每每让我们的真诚受到打击,使我们不敢轻易在网上留下自己的邮箱地址。我们不用拔高姿态去讲什么垃圾邮件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家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孩子注入沉重的渴望。在全国搞的许多次大的"有关众人最为关切的问题"的调查中,众人最为关切的问题都是有关子女的教育问题。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家长满意,是每个教育者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儿童文学作家思考的问题。这些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小说见到的也为数不少,但是,真正从当代儿童生活入手来做文章的不是太多,真正从塑造未来人才入手来进行创作的也不是太多,《双筒望远镜》这部长篇儿童小说,可谓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到商场、菜市买东西,还是到邮局,难免碰到一些服务人员生硬的面孔,吃几句冷冰冰的话语.而在电视屏幕上,我们又几乎天天都能看到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那一张张笑容可掬的面孔,于是有的观众就会这样评价:如果这些人都像在电视上这样就好罗!这是对这些服务人员的抱怨,还是对电视记者的讽刺?而有的记者也会这样为自己辩解:我去拍摄时,这些服务人员态度本来就不错,我并没有故意拍假新闻呀!谁知道这些人里面有谁平时态度不好而在我们镜头前面没有表现出来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矛盾呢?我们说,是由于摄…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社会要有商品意识。苦心经营一张报纸,须有自己的“卖点”。作为报人,应站在生活浪潮的潮头,要了解读者的感情和需要。那么,人民大众在现实生活中急切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便是我们神圣的命题。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报纸宣传的一个方面军。而我们的读者绝大多数又是人民群众,所以,平民性是其基本的品格,要不媚俗而不脱俗,力争雅俗共赏。文艺副刊不应放弃自己的职责,更不应将读者导向脱离现实、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假境地;应有胆量积极地干预生活,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无疑,贴近生活并有新闻品性的纪实文学、报告…  相似文献   

16.
周占亮 《大观周刊》2013,(11):219-219,232
每次判卷.作文总使人不太满意。发下卷来,考生又总对分数不满意,觉得自己的作文不应只得这点分。教学,考试,考试,教学。翻来覆去,覆去翻来这种状况却始终不能改善,学生、教师总也走不出这种怪圈。为什么呢?我认为,这说明了j点:一、学生对作文存在着不够端正的认识.心中没有标准.也没有达成标准的方法.甚至从没有写好作文的意识;认为只要自己写出来,就应该给多少多少分。二、作文教学效率不高。三、多数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太满意.也深感无奈。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这个春天的拉萨暴力事件让西藏在短时间内又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在西藏近百年的历史上.这样的境遇着实不少。我们一直关注西藏.是因为那个地方的疼就是我们的疼.那个地方的怒就是我们的怒。西藏与我们.不可分离。藏民族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诡秘绮丽,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她又显得遥远。我们对于西藏的理解.就像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理解。学者廉湘民对西藏长期以来所遭受的误解有如此感慨。这样的误解.在藏学者看来,主要源于视角上的偏差。如何消解这种偏差.注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一次.我们又努力使自己离西藏更近,直至让自己像显微镜一样深入她最深层的肌体——我们尝试通过记录一个传统藏族家庭半个多世纪的变化.力图给读者提供一个观察西藏社会的视角。一个开放的民族,不会拒斥现代化;西藏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现代化的故事。这个生动的故事里,有艰辛.有奋斗.更不缺欢愉。  相似文献   

18.
旅行像一个梯子,梯子带着我们离开原来的生活轨道,又带着我们回来,因为视野开阔了,身心舒展了,旅行回来的人都相信自己是有些不一样,脱胎换骨又活一次,尤其住在拥挤嘈杂都市的人,什么都是一窝蜂,泛蓝和泛绿的恶斗看起来无足轻重了,家里床铺的温暖舒适竟然赛过高级宾馆。回到原来生活轨道的吴淡如就是这样的心情,虽然她要面对更加忙碌的工作,但这种心情有增无  相似文献   

19.
《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燕子 《图书馆杂志》2006,25(10):92-93
“生活像大海一样,不会是平静的。”在《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一书中,庞薰琴先生(1906—1985年)对生活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的确,走过八十几个春秋,再回头看看自己的一生,也确是不平静的。  相似文献   

20.
一、热点、敏感问题宣传一定要做到帮忙不添乱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部队的改革项目也相继出台。这不仅使热点、敏感问题的宣传成为一种需要,而且也成为一种必然。要搞好热点、敏感问题的报道,办报人必须要有政治家的头脑。我认为,对政治家办报中的“政治家”,像军区一级的党委机关报,应理解为一个政冶群体,所有编采人员都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这样,才能在选题上把好关,才能抓住领导重视、官兵关心、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做到站在一定的高度,了解全局。单纯追求轰动效应去搞宣传,不应是我们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