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文学,社会历史的批评更多关注文本以外的东西,不免丧失些许纯粹乐趣。但若以细读法分析文本本身,不看社会历史条件如何,而仅去关注文本语言、结构和语境,以非功利的、单纯眼光去欣赏它,我们会打开跃动着原始生命活力的哲思世界。生命情感本身就是最本源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正我曾在同学家里见过一株神奇的植物,它的每片叶子边缘都长着一个个小植株,植株下面生出了很多密密麻麻的白须。同学告诉我说只要叶子落在地面上,这些带须小植株就会马上抓牢并且迅速生根。这是名副其实的落地生根,多么智慧的生命啊!在叶子还未老去时就已做好了生根发芽的准备,就给自己搭建了延续生命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有着巨大的变化,农民在这三十年的奋斗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知道,在我家附近的张北大湾村的山坡上,有一片茂盛的山林。这片山林成了这一方穷乡僻壤改革开放的标志。我决定去探访这片山林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世界瞬间聚焦四川,大批媒体和记者蜂拥而至,我们的抗震救灾境外媒体记者管理工作面临空前的压力。我还来不及为那么多失去生命失去家园的四川同胞去感伤、流泪,甚至来不及回家照顾还在余震的淫威中惶恐的老人和孩子,  相似文献   

5.
我曾几次访问过一位白衣布履的智者,他就是来自台湾的著名学者、禅人、文艺评论家林谷芳先生。他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绘画、文史哲各大门类,在台湾被称为几十年来唯一持中国牌的文化标杆。少年时泛舟湖面,一曲空灵笛乐触发了林谷芳的生命情思。如此这般不可思议之因缘使得音乐最终成为林谷芳生命观照中的焦点。三十多年后,他出版了著作《谛观有情—中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艺术家易于偏激,易于感情用事,冲动一来不计后果。朋友们听说我要去可可西里,都替我捏把汗。他们说我过分追求完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我这个年龄可以猎奇,但千万不能冒险,即便是对艺术有一万个好处,去可可西里那地方是玩命的事,也不能干。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在可可西里走路好比在北京疯狂地赛跑,我的心脏受不了,只要一感冒,出一点事,后果不堪设想。有人从可可西里一回来就得住院,缓了半年还不能工作。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那就是生命禁区,那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近三十年的创作经历,伴随着艰难的追求和成功的喜悦,使我在中国画工笔人物创作的领域中领悟到不少艺术的真谛。中国工笔人物画早在中国的帛纸绘画传统中出现,经过长年的延续和发展,被注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发展至今,名家高手辈出,风格流派纷呈,如何在苍海横流的当代画坛争得自己一席之地,在中国画的艺术转型期溯流而上,是摆在画家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因此,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纵向上把握工笔画发展的脉络,并于横向上加以比较、对照,找准自己的坐标,而并不重于“艺术的当下性”,从大时空、大思维角度去张扬一种宽泛意义的时代精神。我觉得一件好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1935年,在纽约市一个最贫困最脏乱地区的法庭上,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正被审问.老妇人头发凌乱,手在微微发抖,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她抬手去抹眼角的泪水.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我必须秉公办事,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  相似文献   

9.
午饭时,同事向我展示他新买的墨水笔包装上的标签,上面写着"请勿食用"———你认为哪个精神正常的人会去吃一支墨水笔吗———他声称这是他见到过的最愚蠢的警示标签了。而在我将"世界上最愚蠢的警示标签"的链接通过MSN发给他后的一分钟,他将整口饭全喷在了电脑屏幕上。  相似文献   

10.
观众打电话给我,说:"你眞棒,在镜头里总是那么冷静."其实我也哭过,面对那样的灾情,面对受灾的乡亲,面对满目的英雄,泪水有时是控制不了的.在镜头面前我努力保持着坚强和理性.不哭,在心里我始终这样提醒自己.灾区不需要眼泪,灾区需要我们的坚强去支撑,需要我们的矣爱去抚慰,需要我们去尽记者的天职.   大灾难中,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坚韧与大爱!这就是最具实的中国,我的祖国!……  相似文献   

11.
重塑河山     
七沟是我的故乡。我的少年、青春——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是属于它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进入七沟镇林业站到现在已近30年了。三十年的林业工作使我最热烈的情感,乃至我的工作动力,我的崇尚理想以及工作追求的激情和情致,都同它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正近三十年来频频出现灾害性天气,人们对持续强降雨造成的道路阻断,已经司空见惯。因为恶劣天气,去年的某一天又一次被挡住出行的脚步,我在窗外风雨声中看到一条电视新闻:江西鄱阳一河堤溃口,数千人被困,一万多人紧急转移。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人类逐水而居,很早就认识到水乃生命之源,因而各地都有自己的母亲河。我家乡的母亲河叫尤溪,它是水名也是县名,以水名县,可见水的分量有多重。  相似文献   

13.
挪开暖瓶     
刘心武 《文化博览》2006,(10):44-45
他一再叮嘱我,到了纽约,一定要当面问她,还记不记得挪开暖瓶那回事。他和她,三十几年前,和我,同在工厂一个车间。他们是正式工人,我是教师,下放劳动。我比他们大十岁,但很合得来。我跟他学镟工活儿,叫他师傅。她是统计员,那时梳着俩抓鬏,走过来跑过去,扎着红头绳的抓鬏前后晃荡,使人联想起硕大的蝴蝶。工间休息的时候,在那间更衣室当中,大家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的大案子旁,说说笑笑,用大搪瓷缸子,大口喝水。大案子上,常放着几只大暖瓶,是最粗糙的那种,铁皮条编的露着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重要的资源.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曾有一段名言:"你可以把我的所有工厂、设备、市场和资金全部夺走,但是只要你保留我的机构和人才,几年以后,我还是钢铁大王!"卡内基死后,人们为了赞扬他的用人之能,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首短诗:"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手段是,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他服务的机构中去."  相似文献   

15.
沿着北京西客站,逶迤南去。在宣武区广安门外著名的茶叶一条街两侧,有一片高矮不齐的小平房,其中就有我的家。家前家后没有宽敞通畅的马路,人们从一条条略带弯曲的胡同,进进出出。在那些并不宽绰的小胡同里,最特别的点缀是一盆盆、一株株、一罐罐、一挂挂名称繁杂、形态各异的绿色植物。随着四季的更替,它们成了胡同中一道眩目的风景,闪现着不同的生命色泽。春天一来,胡同里的绿色像是一首小诗。胡同口那株白杨树,兴奋地把脑袋探到胡同的怀抱中,用尽一夜时间酝酿出一份清新自然的空气,似乎想使胡同里的每个人都感受到这份新鲜。伴着早春的晨阳,我轻轻地呼吸着来自白杨的清新气息,肩上的书包不再沉重。回首望去,窗台上、门脚边、廊檐下,最常见的盆栽小迎春、指甲草、韭菜莲,一盆盆并不出众的花草,却把我们的小胡同妆扮得生机勃勃。夏天,在那个闷热的季节,惟一可以觉得有点凉意的就是绿色了。胡同里因为有了绿意而充满欢喜。没有急噪,没有喧嚣,只有静静的绿,惬意地躺在人们的脚旁。大树好像很理解我们,张开了“大绿伞”,为我们遮住了许多刺眼的阳光。妈妈养的滴水观音在一天天地生长,硕大的叶子如同斗篷般,覆盖着下面小小的花蕊,尤如玉雕的一样美丽。夏日清晨,露珠调皮地滚滚...  相似文献   

16.
正法律问题、法治建设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法治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巨大体现。法治报道吸引着各家媒体,对内报道十分丰富,对外报道也不能缺席。大量日常法治报道是一座发现中国法治进步好故事的富矿。外宣媒体有责任去发现这座富矿中外国人听得懂、愿意听、能信服的好故事,更好地帮助世界各国读者了解真实的、丰满的中国,水滴石穿,在国际舆论场逐渐增强我  相似文献   

17.
谢晋在我眼中,不仅是一个尽人皆知的电影导演——海外影评家称他为“当今国际上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而且是一位极有正义感和人类良知的杰出艺术家。他的全部影片始终充溢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悲剧的力量和鲜明的个性。他说,“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热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我拍影片更多的追求美育作用、警世作用,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 这是谢晋的宣言,也是客观的评价。作为忠实的观众和新闻记者,我一直关注着这位电影导演的作品和言行。谢晋对于我,不是一个躲在银幕背后深  相似文献   

18.
很小的时候就被逼着背诵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不知是因为当时年纪小,还是因为逼我背诵的那个语文老师长着一脸的青春疙瘩,反正我虽然能将这段话倒背如流,却对它所表达的理想一点都不感冒.后来,看过一出话剧<保尔·柯察金>,发现奥斯特洛夫斯基精心打磨的这段格言被处理成了保尔的遗言,我毛骨悚然,想戏剧这玩艺儿还真能折腾,竟能如此残忍地让一个垂死的人这样大段大段地抒情.  相似文献   

19.
每天看电视看到深夜,我已经不知道我哭过多少次了,这在我们计多人的生命历程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看到新闻主播哽咽着播出网上流传的一首小诗时,我的泪哗地一下就流了出来:“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妈妈我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相似文献   

20.
生老病死     
在距离重庆辖内巫山县城40公里外的村子里,我见到一个80岁的老太婆弓着身子去“做事”,她是我见到的最年迈的“钟点工”。春夏之交,天已经热了,佝偻的老太婆还戴着厚的毛线帽子,她说“不能病啊”。每天她都要去邻居家,给那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