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及域外汉籍,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渠道从我国境内流散到国外的隋唐旧籍、敦煌卷子、宋椠元刊,以及明清印本等。而另一大宗域外汉籍,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学人足够的关注,这就是在日本境内由日本人据中国古籍翻版刊印的图书——和刻本汉籍。近年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在和刻本汉籍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成果之一,即是《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 该书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宝平副教授任主编,辽宁图书馆韩锡锋研究员任副主编,聘请学术界前辈顾廷龙先生任中方顾问,聘请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户川芳郎任日方顾问,联合全国68家图书馆同仁参加,历时五载通力合作编成。此书列入国家教委人  相似文献   

2.
和刻本汉籍与准汉籍的基本概念汉籍的概念从最广的含义而言,就是用汉字撰写的书籍①.而最狭义的汉籍,自然是中国人所著,在中国传抄或刊刻的书籍.由于汉文传播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所以这三个地区学者用汉文所撰述的著作,也算是汉籍.与此同时,在中国以外,用汉字传抄或刊刻中国固有的典籍,也是汉籍,而在日本刊刻的汉籍通常称为和刻本汉籍.  相似文献   

3.
由日本翻刻的中文典籍以及日人对汉文化进行研究或对汉籍注释而刊印成的日人汉文著作统称为和刻本。本文首次公布了西北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和刻本汉籍,并对日本刊印的和刻本汉籍及其回流中土的情况做了简要的概述,论述了和刻本汉籍独特的文献价值,肯定了和刻本在中日传统文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莉 《文化遗产》2014,(5):144-150
中山大学历史悠久,收藏古籍资源丰富,其中有一些是在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用汉文刊刻的古籍,在国内统称朝鲜本(或称高丽本)、日本本(或称和刻本)、越南本(或称安喃本)。这些古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国文化及各国汉籍的刊刻特点。本文着眼于越南汉籍,藉此探知越南本土文化及其与中国文化之渊源。  相似文献   

5.
域外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周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文(主要是汉语文言文)撰写、 刊行的书籍。这类古籍流布颇广,而国内相关研究尚不系统,讨论其版本鉴定方法的论著亦较少见。本文 以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古代刊印的汉籍为中心,对域外汉籍的定义分类、刊印历史、刊本价值及其基本的鉴 别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域外汉籍”指的是周内不见或少见的汉文古籍文献,文章介绍了汉语史上8部重要的域外汉籍的发现及整理研究情况,认为这类文献对于汉语史研究,特别是对近代汉语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刻本汉籍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古籍版本类型,相互之间虽然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版本形态也有诸多相似之处,然本质上却是打上很深民族文化烙印的独立文化遗产,因此,在版本学研究中不能混为一体。本文以中国清代与日本江户时期的刻本汉籍为对象,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汉籍在域外最大的资料库.调查、发现、整理日本馆藏汉籍,充分发掘、研究其文献价值,可以与我国的馆藏文献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推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进程.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本馆藏汉籍目录的基础上,以《诗经》为例,梳理出日本馆藏汉籍文献的价值优势.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日前,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第一批成果——《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于2008年10月正式出版,标志着这个项目的开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丛书系影印古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共同主持编纂,由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10.
日本收藏大量的汉籍,且十分重视对汉籍的整理和编目工作。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日本图书馆业也开始对所藏汉籍数字化。全国汉籍—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的研发,不仅使日本国内较为分散的汉籍数据库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而且对汉籍数字化的研发与技术革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二三十年日本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状况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学术文化交往。在日本,不仅保存着大量的汉籍与和刻汉籍,而且还保存着一个从古到今的比较完整的汉籍目录系统。这个汉籍目录系统,既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一种国外形式,也是日本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日本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了解日本学术界对他们保存的这个汉籍目录系统的研究状况,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  相似文献   

12.
“域外汉籍”,既包括流传到域外的中国典籍的抄本、刻本,也包括在域外传抄和刻印的中国典籍,此外,还可以指外国人用汉文写作的创作和研究著作。最后这一类文献也称之为“准汉籍”。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典籍就已传到了朝鲜和日本。以后,随着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扩大,中国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地传到亚洲各地,并对朝鲜、日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的动荡和维新以后价值观的变化,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书以及汉籍和刻本从古寺、旧家中流散而出,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如杨守敬从日本带回大量善本旧籍的事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与此同时,活跃于中日两国之间的书商的商业活动也是汉籍回流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本稿利用前人未曾注意的中日两国文献资料及乐善堂的销售目录《乐善堂书目》,对岸田吟香与他经营的乐善堂在中国的图书出版和贩卖活动加以考察,在分析乐善堂出版销售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同时,对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日藏汉籍回流中国现象中商人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日本收藏有大量的中文古籍,而且十分重视中文古籍的整理和编目工作.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开展,日本图书馆也开始将古代中文典籍数字化.其中,有代表性的中文古籍书目数据有全国汉籍--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籍目录数据库、东洋学文献类目检索系统、东洋文库所藏汉籍目录等.而且日本各单位所藏的汉籍目录的数字化和共享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古籍,在国外被称为“汉籍”。早在中国西晋时期,《论语》、《千字文》等汉籍名著就已传入日本,此后,印刷术也在日本传播。随着中日友好往来的发展及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传入的汉籍越来越多,在日本相应出现了许多汉籍文库(即图书馆)和汉籍收藏家。日本人历代治汉学、珍视汉籍,同时十分重视汉籍目录的编纂工作。自明治(1868—1912)以来,日本各大学、学术研究机关及汉学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整理研究,编制了大量的汉籍目录索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日本的“汉学”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付梓于光绪末年的<善本书室藏书志>是清末一部具有解题性质的善本书志,著录有34部刊刻于高丽、日本的域外汉籍,内容包含经、史、子、集.书中详细考证、记载这些域外汉籍的作者履历、序跋、藏书印、版式特征、版本源流等情况.通过对<善本书室藏书志>学术价值的探究,可以反映出清末知识分子的自恋情怀以及近代以来东亚文化圈的文化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7.
2007年8月17日至20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军区华东饭店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的80馀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收到交流论文50馀篇,涉及文学、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所属版本在中国已不流行、且均源出福建的两种琉球本——抄本《二十四孝》和刻本《童子摭谈》为主要例证,参以其他实物与文献证据,探讨琉球本和福建本在版本上的亲缘关系.进而在东亚汉籍版本学的框架下,提出按历史原本样态,将原发性的中国本,综合继承中国本而又有各自创造的日本本、朝鲜本,和主要受中国或中日两国特定区域版本影响而来的越南本、琉球本,分为三种有层次的版本类型,并建议在第三类汉籍的版本学研究中,引入以突破国家范围的近地缘交流为特征的“小交流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5日至7日,"回顾与展望——域外汉籍整理、研究与出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绿意盎然、风景秀丽的重庆北碚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承办,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办。包括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院长辛承云、著名文献学家沈津、台湾资深教授耿慧玲在内的来自中国、  相似文献   

20.
谢辉 《图书馆论坛》2022,(10):150-160
梵蒂冈图书馆收藏中国传统古籍的历程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入藏的4部汉籍。其后300余年间,该馆陆续获得数量可观的中国传统古籍,主要来源包括巴拉丁图书馆与意大利传教士康和子的中文藏书,以及1902年从传信部移交的一批汉籍。这批汉籍主要由巴贝里尼图书馆、意大利传教士余天明、法国传教士傅圣泽、意大利汉学家蒙突奇的收藏构成。1922年伯希和为梵蒂冈图书馆编纂汉籍目录时,该馆收藏的中国传统古籍总量约350部。其特点包括:刊刻时间多在乾隆六十年前,含一些稀见品种、独特版本、名家旧藏、中外学者批注本。其藏品的种类可反映出欧洲学者的思想特征和学术倾向,有助于研究汉籍在欧洲流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