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中梅 《留学生》2010,(7):20-20
古人道.“师夷长技以治夷”。海归从政始自清末,辉煌于民国,黯然于“文革”.复兴于当代.每一代留学生均是时代进程中冲关夺隘的急先锋和生力军.推动了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完成着中国全面超越发达国家的使命。与历史上叱咤风云相比.当代海归对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是专业技能与先进理念,改革开放后的一大批海归更是中国现代发展的栋梁。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好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融合、民心相通,提升沿线国家科技、文化、教育合作水平,满足国际科学教育及沿线各国发展需求,对于借此贡献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展现中国智慧等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发展的意义、前景及其所面临的挑战等进行梳理和探讨,旨在提出相应且可行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服务于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声音     
《神州学人》2014,(11):34-35
中国要在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面临二次创业,其本质是科技创新创业。这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理念的留学人才广泛参与。而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已迎来新一轮海归大潮,去年有35万多留学人员回国,回国工作者增幅超过出国留学者增幅。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奖励》2004,(11):88-100
科技人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天津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几年来,天津市一大批科技优秀人才受到国家政府的特别奖励,他们在天津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重大科技工程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等方面作了突出的贡献,对我国科技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们如群星闪烁,成为天津科技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之治”是中国科技创新制度和治理机制的总依据,是塑造“科技向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的基本遵循。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治理的新形态,“中国之治”的制度逻辑与治理范式引领科技创新向善发展,透视出以制度体系建构科技治理路径、以治理之功通达科技强国的生成机制。从“中国之治”视角辨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本质是建构科技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统一的制度之善,根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治理之善,意义是贡献全球科技治理中国方案的人类之善,回答科技创新“我是谁”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7.
章在揭示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断之精髓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具体探讨了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对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技是引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科技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体系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本精神为价值遵循,中国共产党坚决摈弃“以资本为中心”的科技发展观念,从制度背景、科技理念到科技实践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科技人本”的理论与实践之有机结合,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路。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发扬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人本”意蕴,以科技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坚决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将教育、科技、人才置于同一语境之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以及世界现代化历程而形成的对三者“集成”关系的深刻认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要素环环相扣又互相渗透,发挥着动力塑造、力量凝聚、安全保障、文明协调的“集成”功能。为更好地发挥三者的“集成”功能,应在厘清各领域工作重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方向、体制效能、价值立场、实践导向与精神品格,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相似文献   

10.
归国     
《留学生》2010,(5):4-4
中国力推”千人计划”今年将分批引五百海归人才【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日前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干人计划”)入选专家专题培训班上与学员座谈,勉励他们争做国家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视角下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天中国能不能正确对待科技,能不能正确对待和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并形成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为核心的胡锦涛的科技思想,是对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的最新发展。新发展提升了对科技作用的全面认识,深化了科技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找到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邓小平科技思想发展的必然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设奖即将进入第五个年头,设奖以来,核能奖励工作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秉承“表彰在和平利用核能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激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攀登科学高峰,推动核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核能事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宗旨,建章立制,严格评审,四年来共奖励7229项优秀成果,向2341名核能科技工作者发放奖金共612万元。获奖成果在科技引领核能建设和行业发展中持续体现效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不仅成为核能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荣誉象征,也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创始人是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按照罗先生架构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是经历了三次发展模式转换、三次现代化的局部断裂的“被延误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模式转换中,革命、国家重建和传统文化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介     
《海归时代》全方位扫描海归群体中央编译出版社“海归”一词目前似乎比“留学生”更热,其背后有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所带来的国际地位变化及随之产生的巨大的个人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运动的热与冷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5.
回首过去,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都得益于科技创新的推动,而每一次科技大会的召开都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插上了翱翔的翅膀:1956年,“向科学进军”;1978年,迎接科学的春天;1985年,改革科技体制;199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向新科技革命进军”;2006年,建设创新型国家。  相似文献   

16.
对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陈传宏归纳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了一批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获奖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奖励》2012,(9):32-32
7月10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2011年度为重庆市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提出要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热情,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开拓和创始人是已故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按照罗先生架构的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是经历了三次发展模式转换,三次现代化的局部断裂的“被延误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模式转换中,革命,国家重建和传统化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出国与就业》2008,(2):55-57
根据最近慧博研究院发布的一份2007中国海归人才生存调查报告,对目前海归的构成、特点以及企业对海归的认可度等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近半企业对海归满意,而独资企业对七成海归不满意。录用海归的企业认为海归的不足之处最为突出的是缺乏务实精神,而这严重制约着海归人才的职业发展。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海归因为在国外留学生活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海外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思想是邓小平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的国情特点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使科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也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