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深度,没有这种深度,艺术实践将是贫乏和肤浅的;追求艺术实践美的取向是艺术教师始终怀有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冲动.了解艺术教育实践美的标准和外显特征,使我们认识到艺术教育实践的美是"真"、是"善"、是思维方式、是精神追求、是一种"情感智慧".  相似文献   

2.
根雕艺术是从泥土中走出的民间艺术,展示着民族文化的魅力。它融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独特的艺术珍品,不仅走进了豪宅深院,也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很难想像,大自然的泥土中蕴藏着鲜为人知的奇形异状的美。那些被忽视的、被抛弃的各种乔、灌木及竹的废根,和自然界的景物一样,同样具有幽雅的形态,蕴藏着生命的内在活力。根雕艺术创作追求的是自然天趣的美。罗丹曾说过:“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见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内心的‘真’。这‘真’也即是‘美’。”信奉自然应是根…  相似文献   

3.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一种审美的创造,一种对历史的回望,一种对现实的开掘;艺术或许还是一种对苦难的回忆与伤痕的抚弄,一种寄托于精神之上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批判。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影响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文化实践活动。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在物质的生产力之外,还存在“精神的生产力”。这种把文学艺术确定为“精神生产”的观点,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韩琳 《文化学刊》2011,(6):56-59
钢琴技能课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实践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对音乐技能的学习,提高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当前钢琴技能课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化、因选课学生水平差距导致的教师施教水平受限等诸多难题,亟待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更新,通过"感受、鉴赏、创造"音乐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一切艺术都是对美的形态的表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花鸟画艺术在这点上最具汉文化特色;那就是对“意境美”的充分表达。花鸟画艺术同山水画一样皆是通过对意境的表达来反映内涵的,来抒发作者心中之情和心中之爱的。对自然美的抒情性表现是花鸟画意境美的本质所在,画家首先要从生活中发掘意境美,然后把它转化为“我”的思想,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刻划成典型的“物象”,感物言“情”,在艺术的表现中“即兴描绘”创造出意境美。  相似文献   

6.
艺术既是人类认识、掌握世界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关于“艺术的生产”的理论,既强调将其与物质条件联系在一起,即以“物质的生产”内涵解释“艺术的生产”,又强调将其与精神条件关联在一起,即以“精神的生产”实质进一步阐释“艺术的生产”,从而彰显了文艺之关联性及独立性。这一理论有力地支撑、引领了我国艺术生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长达百年艰辛探索中,将这一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近年来,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马克思主义“艺术的生产”指导思想常被抛掷脑后,致使“生产的艺术”质量不高、灵气不足,呈异化倾向。这种现象值得深入研讨。鉴于此,进入新时代,全面而深刻地解读马克思主义“艺术的生产”思想体系,方能正本清源,才能甄别“生产的艺术”的优劣,才能为当下及今后我国艺术生产实践走出误区、走向光明、指明理论方向并提供百年实践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静 《职业圈》2007,(7X):80-81
在我国现行的歌唱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文章就是通过对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大师沈湘先生对声乐教学的见解的理解以及本人多年的声乐学习的感受和教学实践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新型的声乐教学理念,必须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立足本民族声乐艺术基础,借鉴西洋声乐艺术教学的先进经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自然地、优美地唱歌。  相似文献   

8.
赵先政 《文化学刊》2008,(6):133-135
中国戏曲服饰艺术与中国戏曲艺术载歌载舞表演的程序性、虚拟性和假定性相适应,具有程式美、律动美、装饰美和符号美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经典的美术馆观众(艺术观众)研究,围绕着“阶级”“性别”“种族”等人之属性,探讨文化艺术实践。文化资本理论为准确把握美术馆观众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近年来关于美术馆观众行为的研究呈现出几个特征,一是较多为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艺术教育的跨学科领域,比如考察摄影对观展记忆的影响研究、摄影动机研究等;二是多立足于西方文化艺术实践语境,且经验性研究较少。最为重要的是,数字时代下,美术馆观众的文化实践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现象,比如线下摄影打卡、线上社交媒体传播等。该研究综述从经典的“艺术观众”相关研究切入,继而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美术馆观众行为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该领域研究概貌、研究走向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二胡演奏怎样拉出美的音色,根据我多年的艺术实践和演奏体会,初步尝试到了要使二胡音色完美动听,必须要有正确的演奏方法,扎实的基本功。 中国民族音乐之美在于“韵”,而韵的表现则有赖于乐器的音乐特征。中国乐器演奏的最高旨趣是在充分发挥乐器的人声韵味,以接近人声为贵。二胡,是中国民族  相似文献   

11.
美,天人之际的探寻。 ——题记 一 人生的终极关怀 人生,忙忙碌碌,熙熙攘攘,闹闹腾腾,纷纷扰扰,寻寻觅觅……人们不禁要问:人生希望的、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目标,终极理想? 翻开历史上卷帙浩繁的论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管是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不论他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语言,来研究宇宙,来探讨人生,最终都会集中到一个字上来:美。他们在追求着、寻觅着、探索着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怎样才能使人生充实而美好? 孔子曰:“里仁为美。”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把“仁”视作鉴别一切美恶的标准与尺度。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均不能离开仁,诗歌当然也不能例外。 孟子云:“充实之谓美。”他以为人的“善”、“信”是美的前提,美的基础,而后方能进入“大”、“圣”、“神”的人生境界。 庄子则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承继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恬淡为上”的观点,追求的是那种“无物累,无人非”的澹泊虚静的生涯。 虽说这儒道两家对美的认识不同,评判标准相逆,价值取向迥异,或趋向入世,或趋向出世,或重在参与,或重在超脱,但他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想描摹着美的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12.
高校艺术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和提升学生修养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现阶段我国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积极探索一条适合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路径是当前理工科高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育人体系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科学研究、专业教育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同时也是实施通识教育,特别是美育的重要实践基地。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广外图书馆”)特别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阅读推广理念,通过精心设计实现美育信息资源的合理投放,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大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达此目的,广外图书馆以咨询推广部为核心,通过团队建设、打造多渠道的宣传平台、建设整体的视觉传播系统、举办美育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有针对性地增强高校图书馆的美育功能,使广外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在省内高校范围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2012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人艺一甲子,上演优秀剧目300多部,培养了许多受观众欢迎和爱戴的优秀艺术家,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辉煌印记。 北京人艺秉承“戏比天大”的艺术宗旨,历经几代戏剧人的艺术实践,形成了鲜明艺术风格,成为一座兼具艺术性、理论性和人民性的国家级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美的感受力大部分都是直接由形式引起的,形式因素包括声音、线条、色彩、形体等单位,这些形式因素的创造会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没有美的形式,就不会有关的感觉,形式感是美的主要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门神造像的文化意蕴与图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09,(6):125-128
门神造像是中国传统民间版画中的一种独特类型,这种独特民间版画形式的形成,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内在联系,是“阴阳”与“和合”观念的形式外显,也是一种从思想观念、文化特征到艺术形式之间的“格式塔”。即由阴阳的对立与和谐,到艺术的变化与统一,“阴阳”对应着艺术审美中的“文武”、“柔刚”等。门神造像的基本构成格式是一种左右对称的艺术形象思维,体现了“统一”的视觉艺术特征,又通过人物造型的个性特征,打破了对称的单调感,和而不同,从而取得了艺术构思方面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践观的根本旨归就是对人的"现实性终极关怀",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在逻辑就是强调通过实践"改变世界",确立"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实践样式,追求"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蕴含立美之维的马克思实践观可以概括为"立美宜人"的实践观。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中国梦"同样也是一个"立美宜人"的美的理想建构之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马克思实践观的根本旨归和内在逻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李渔仪容美学包括仪容自身美与仪容修饰美两大部分。如果说仪容自身美(人体自然美)的创造,“天工”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那么,仪容修饰美的创造则完全赖于“人力”。运用“人力”(妆扮修饰)创造仪容美的活动,按照它们与人体本身贴近的程度来划分,依次是这样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领导艺术?论者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认为庖丁解牛堪称艺术;美国的NBA,巴西桑巴舞式的足球,不仅使人感叹其技艺之高超。更给人以一种文化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蒋介石退败台湾后曾跟蒋经国说:“毛泽东打仗是个艺术,”“是高超的艺术”。毛泽东的军事指挥确实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20.
数字,在教学中是枯燥的,但在文化学中却可以是美的。数字美中有一种,姑且名之曰“序数美”,即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还可加上百、千、万等)顺序或正或倒完整排列下来,当给它们赋予某种文化内容和形式后,就可产生一种很独特的艺术美。在华夏文化中,尤其讲究这种序数美,它是中华民族追求圆满完整、尽善尽美的传统哲学观、美学观和民俗观的一种反映。究竟何为美,历来有不同说法,如美是和谐,美在完善,美在快感,美是生活,或对称为美,中庸为美,圆满为美等,东西方美学各有自己的传统和标准。序数美体现了东方美学的圆满之美,或完整、完全之美。我国自古有“天圆地方”之说,崇尚“圆”为大、满、全之极限,故《说文解字》释“圆”为“全也”。中国人最喜欢讲“十全十美”,就是说,满十为全,全即美也。因而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数字一至十完整无缺地排列一起就是祥瑞吉庆的象征,并因此而被广泛应用,从天文宇宙到人文景物,无不存在这种别具一格的序数美。本文以文学为主,兼及其它,作一次综合考察和品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