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源在媒介议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决定了受众获取的信息,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的背景与形象,①对于受众的舆论引导是嵌入式的、潜移默化的.当前国际传播呈现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在外媒涉华报道中,新华社等传统外宣媒体不再是占垄断地位的中国消息源,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成为外媒涉华报道的重要消息源之一.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社交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被外媒引用的情况,来分析社交媒体平台在塑造中国形象中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手机,原本只是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人际传播的通信工具。然而手机技术应用的发展,使其不仅是双向语音通话的工具,更成为个性化的、可以随时随地收发信息的媒体终端。随着它与互联网的结合,手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新兴媒体。新闻媒体在利用手机方面,一是可以将自已的内容通过这一大众化的终端进行传播及销售,二是可以成为媒体与受众间互动的中介。  相似文献   

3.
楼旭东 《文化学刊》2013,(3):162-168
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出现,电视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日益成熟,成为继电视之后,另一个广泛影响受众的传播媒介。电视与网络提供给人们大量的信息,需要人们有选择性地进行捕捉和筛选,并且须充分而正确地了解和使用媒体。本文结合沃尔顿最新的著作,对信息文化生活展开讨论,并通过对电视和网络两种媒介的分析,阐述了现今媒介文化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以使更充分地理解沃尔顿的传播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受众需求比媒体需求更直接地影响传播效果。在融合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受众对于跨文化的符号不再被动接收媒介赋予其的文化意义,而更多从自我出发完成对符号的使用。在中国对外传播中,中国符号从主要承担认知功能,到主要承担标签认同与价值观认同功能。梳理并重建原有符号体系,可在新环境下增强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国越来越多企业借助海外网络平台进行国际形象建设和品牌传播。然而,从网络平台使用规模、平台功能使用率、传播力等方面来看,大部分企业的运用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各类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和流行,"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走进西方传播和媒介研究界的视野,成为理解和分析社交媒体界面、传播技术与用户之间关系的术语之一,不少国外学者也从可供性角度探讨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及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而互联网平台可供性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6.
以互联网和3G、4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已深入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在逐渐改变以往的传播模式、传播观念和受众使用媒介方式的同时,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乃至文化形态也在发生悄然的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电视媒体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应及时、准确、客观地,源源不断地将信息传播给公众,以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文章浅析了电视节目如何吸引观众,如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并提出:满足观众,服务观众,引导观众,提升观众,首先在于掌握观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的普遍应用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把德育引进了全新语境。自媒体技术具有双刃性,给青少年德育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德育的新思路,适应自媒体时代德育的方式是学校、教师、青少年、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要求四方通力合作,即学校建立自媒体平台,教师提高媒介素养,青少年提高媒介素养,社会加大自媒体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2,(1):82-82
余庆华在《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撰文指出,21世纪后,媒体发展迅速,产生了许多新兴媒体,在我国除了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四大媒体外,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手机电、博客、播客、IPTV、短信等,同时受众的心理需求也是越来越多,媒体应该有责任引导受众心理需求。这是有利于媒体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受众心理需求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正>在社交媒体不断精致化的同时,大数据的应用及标签功能使得信息碎片可以更精准地串连起来,让过去的信息噪音得到过滤。但社交媒体公司越来越依赖精准投放所带来的商业利益,以及社会议题被精准串连后所带来的对立,令我们需要思考这些精准的新工具是否也会带来成本,甚至慢慢剥夺受众选择的权利。为了对这样的弊端进行修正,社交媒体公司与用户最终需要做出适当的调适。一、社交媒体的信息碎片互联网正在进入社交媒体不断精致化的时期,如果  相似文献   

11.
网络红人层出不穷,婚恋节目话题不断,"史上最牛记者"被撤职,大连中石油爆炸、李刚案的悬而未决都为我国媒体的公信性惹来非议,新闻媒介公信力的异化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媒介生态。本文结合媒介公信力相关理论以及近年众多案例来阐述我国媒介公信力现状,分析我国媒介公信力异化现象及其成因,并从政府、媒介以及受众三个方面探讨重塑我国媒介公信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杉  方明豪 《文化学刊》2013,(3):139-144
受众对媒体的偏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偏见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偏向,也源自受众对媒体的主观认知偏差,即所谓的"敌意媒体效应"。敌意媒体效应研究近些年在西方学界不断深化拓展,但在国内研究领域却鲜有提及。对此,本文将对敌意效应理论加以简要介绍,并进行本土化解读:一方面用案例说明这一理论在国内传媒研究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探析其在媒介效果研究的理论拓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灾难新闻是受众最关心、最容易扩散的信息,也是媒体最重视的信息。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媒体竞争加剧,灾难新闻成了媒体争取受众眼球的重型武器。与此同时,灾难新闻的对外报道也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一个媒介大国,其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都比较发达。随着网络的发展,其受众媒介接触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加之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及两国的紧张关系,日本民众对华心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我们应在把握这些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对日传播。一、日本媒体概览日本是一个报业国家,报纸等传统媒体有着非常大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网络红人这一群体从相对边缘的网络亚文化圈子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而在网红现象的潮流中,一批会说中文、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外国人进驻微博、微信、抖音等国内社交媒介平台,通过持续发布原创内容,与大众进行交流,收获了大批中国粉丝,成为外籍网红这一特殊群体,英语在其中得到了发展。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媒体传播下英语跨文化交流存在短视频跨文化内容同质化程度高、视频“标题党”等现象,以及过度迎合观众、偏离客观视角等问题。因此应混合使用中英双语进行表达,使用网络热词和俗语体现口语化特征组建传播群体,引发跨文化主题热议,促进英语交流。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16,(4):67-70
正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发展迅速,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媒介环境、舆论环境、传播主体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主要依赖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来进行。因此,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等特性开展城市外宣,应成为移动互联时代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外宣媒体进行海外传播的首选阵地,如何利用媒介融合的特点打造自身的媒介品牌影响力成为对外宣传媒体的新考量。谈到媒介融合,必定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即渠道和内容。但随着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时代来临,民众使用媒介的目的和功能指向发生根本变化,单一的信息需求转变为集社交、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  相似文献   

18.
正通信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形态各异的传播管道,人类进入到了一个"经常被媒体环绕的时代"。1日趋先进的传播技术使媒介消费者不但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得以日趋深入地参与到媒介内容的生产活动当中。因此,从传媒业和受众关系的角度看,媒介融合的过程暗含着从业者对"媒体应该提供什么给消费者"这一问题的认识的转变。这一转变对媒体组织的形态、市场定位以及日常运营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伴随互联网技术  相似文献   

19.
林岳 《职业圈》2012,(31):41-41
在博客和交友社区(sns)之后,微博变得异常火爆,已经成为互联网社会化媒体中用户最为活跃的平台,不仅改变了普罗大众分享信息、了解资讯的方式,更颠覆了媒体和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20.
媒体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广告在媒体经营中的角色也越来越多样.作为重大的资金支撑,广告在媒体生态链中处于"给养机"和"整合器"的地位.但同时,广告也给媒介生态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媒介低俗化、过多过滥而被受众排斥等.文章认为,在整个媒体生态链中,广告扮演着一把"双刃剑"的角色,在构筑和谐的媒体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