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庄子要义在于世界之存在是道通为一的,惟达者能够通过对道通为一状态的领悟,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此要义比较充分地在《逍遥游》、《齐物论》两篇中得到表达。但内篇篇名为汉人所命,背离了文本,本文对前人之误解作了梳理分析,提出了能畅其妙理的解释,不仅使庄子解释史呈现出一种新的面目,也使庄子之妙道得其正解。本文进一步就庄子思维之拘囿予以分析,指出其文本表达与实际思考之纠结,并提出一种新的哲学构想。  相似文献   

3.
"绝圣弃智"是庄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对于"绝圣弃智"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体现在《庄子·外篇·胠箧》一文中。《胠箧》一文通过采用事物类比的方式对统治者治理国家,以及世人对待智慧的态度进行了深刻论辩。庄子认为,治理国家应"绝圣弃智"。本文立足《胠箧》且结合庄子"绝圣弃智"的思想来源,以及其产生时代的社会背景,探讨"绝圣弃智"带来的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4.
《庄子》中论及"寓言"概念的《寓言》与《天下》两篇,疑皆非庄子所作。寓言在《庄子》中的作用,亦非如《寓言》篇中所写般是为使读者更加信服。而是因为庄子认为"言不尽意",所以需要借助寓言以构建事象,通过事象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庄子·天下》篇述庄子学行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庄子》他篇叙述庄子行迹所显示的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原因多端。庄子在精神、人格上追求道通为一、至人无己、自然无为、虚己顺人,在践行叙事中却睥睨天下、傲视王侯,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和傲然个性。笔者从文献、生存论根源等各个维度对这种不一致性予以新的诠释:一是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理想本身即表明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二是这种理想若要影响社会,必须在践行中具有坚强独特个性;三是文献所述庄子思想与行迹均各自有自己的历程,需细致辨析才能适当把握。这提示读者必须整体、辩证、多维、过程、超越地解读《庄子》文本,才能准确地领悟庄子人格理想及其践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章启群先生把"《庄子》美学"作为悖论的问题,本文将为庄子美学的合法性进行辩护。首先,本文采用了彭富春"无原则批判"的方法,以此划分庄子美学的四个边界。其次,本文辨析了庄子关于美的言说,以此揭示庄子美学的诗意性。然后,本文立足于庄子自身的道,澄清了庄子美学的合法性问题。最后,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庄子美学的可能道路。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庄子美学非悖论。即使庄子美学存在章启群先生所谓的悖论,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也反映了庄子美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叶建华 《职业圈》2013,(1):30-3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相似文献   

8.
近40年庄子研究成就突出,著述数量空前,其中杰出之作质量优异,对于《庄子》文献、解释史、哲学等有更细密、透彻的梳理和论述。相当多的优秀论著或充实深化了先贤定论而更清晰可信,或颠覆了权威成见而能卓然独立。昭示新的文化语境中的学者们学风沉潜、视域宏阔、功夫深厚、思维缜密,使极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庄子》思想焕发出新的光辉,改变了此前一段时间《庄子》蒙尘晦暗的状态,也必将相当长时间影响此后的《庄子》研究史。  相似文献   

9.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海德格尔建议把德语中的道路“Weg”与道家的“道”相对应。《庄子》中“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不可言传,不用语言显露自身,与语言疏离。海德格尔所说的“道”,特指文学书写的运思和表述,与语言结缘。《庄子》用于文学书写的卮言以“道”为依托,是对“道”的顺应。海德格尔则认为文学书写的语言是对大道召唤的回应。在“道”与语言关系方面的持论,《庄子》与海德格尔殊途同归。《庄子》的寓言和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的诗意因素,都是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具有暗示性。象征义与象征物之间的本质关联,反映出两位哲人对思想表达媒介深层认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崇尚精神自由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楚王闻知庄子贤能,意  相似文献   

11.
《庄子》内篇中的生态思想是一种大生态观,包括精神生态思想、自然生态思想和社会生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思想系统。其中精神生态思想是根本思想,按照庄子的观点,实现个人健康的精神生态的根本之道是忘掉小我,通过心斋、坐忘达到大我的状态,取消与他人、与他物的界限,与道为一。如此可达到与自我的和谐,实现精神生态的健康,可保持、恢复、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并能实现社会生态的和谐,最终成就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庄子》内篇《因其固然·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薪尽火传等寓言家喻户晓,该篇主旨、寓意却多有岐解,庄子创作寓言的真正蕴涵及其生存状态未能得到透彻理解。本文对前人相关注疏论述进行较全面深入的梳理,作出全新的辨析阐释:该篇主旨在于表达庄子中年与晚年时对于人生的不同体悟,中年时期倾向于积极高超地领悟对象的客观自然特征,由此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游刃有余。晚年更倾向于恬淡退隐地应对环境,故而安时处顺,委运任化。并联系《庄子》其他相关篇目作出较充分的论证。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与魏晋士人郭象的遭遇,既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又可以在人性的根源处找到依据。郭象注的《庄子》,最终成了郭象自己的《庄子》,这与他所采用的"寄言出意"的诠释方法密不可分。郭象运用这一诠释方法建构了"独化"的哲学本体,为当时的社会存在找到了合理的依据,使得"天人"之间,乃至"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得以解决。本文主要从"独化"的哲学本体论、"名教"与"自然"的调和、对现代经典诠释的启示三个方面阐释了郭象哲学中"寄言出意"这一诠释方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庄学二题     
庄学二题韩经太围绕着《庄子》一书的多维解读而形成的“庄学”,应该说,是人文科学领域里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问。《庄子》那既富想象激情、又擅玄思诡论的言语世界,为人们提供了多层交错的阐释空间,“庄学”因此而特具魅力。只是,“庄学”研究者每每所有的学术执迷,...  相似文献   

15.
一、"百家讲坛"的现行价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传统历史文化长河里,流淌着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但"百家讲坛"红火之前,《论语》、《庄子》、《史记》、《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能有几人关注和解读?正是"百家讲坛"能集百家之言,形争鸣之势,在捧红一批自古以来低头做学问的专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教所敬奉的教主,庄子是道家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司马迁谓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见《史记·老庄列传》),人们常并称老庄,可见其思想一脉相承。记载老庄学说的《老子》、《庄子》二书为道教重要经典。道家与道教思想,涉及多种学术文化领域,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拟从逻辑角度试析老庄有关思想,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7.
《寓言》是《庄子》书中探讨言、意关系的重要篇章。“罔两问景”和“老聃教阳子居”为是篇最后两章。关于“罔两”之意 ,向秀所言“景之景” ,是正确的 ,在《寓言》篇中它指老子所谓的“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本篇的“阳子居”其人 ,就是遭孟子猛烈抨击的杨朱。《寓言》篇述阳子居得老聃教诲而改变孤傲态度 ,变得从众从俗 ,在思想逻辑上与庄子的言意之辩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孙冀 《文化学刊》2013,(5):168-170
《庄子》从坚拒阶级政治的立场出发,对封建王朝君主专制政治进行彻底的否定和嘲讽,同时热切向往人类真性情的充分实现。庄子诉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在旧社会不能实现,而在现代社会则获得了政治正确的强大生命力,具有很强的现代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9.
艺术人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经典故事.千百年来曾一直被人们作为诡辩的代表作广为引用。而朱光潜先生则把它当作哲理性的命题来诠释,他认为庄子反应的是一种移情作用,即把自已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仿  相似文献   

20.
说"何其"     
李冰 《职业圈》2007,(13):105
众所周知,文言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一例外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本着学术的严肃性,文章以于丹《庄子心得》标题"庄子何其人"中"何其"的错误为例,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分析,对"何其"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