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科学研究》1990年第四期刊登了泗滨同志的文章《也谈教学质量的管理——与张广茂同志商榷》(以下简称《也》文),对拙作《教学质量管理的“发展公式”》(以下简称《公式》)一文提出了质疑。 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又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应该  相似文献   

2.
《湖南教育》于三月下旬转给我三位同志的来信,由于最近工作较忙,无暇查阅资料,不能作出详尽答复。现只能就记忆所及,略答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答肖伯球同学:你提出: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公输》篇中有“子墨子曰:‘请献十金’。”但别的地方出版的古文评解《公输》一文,却是  相似文献   

3.
1.材料一: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说: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 材料二: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旅美学者时就提出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他说: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我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不能没有限度,既然有限度就不能“完全”,完全的自治就是两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 材料三:江泽民主席1995年1月30日在春节茶话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  相似文献   

4.
长期来,我对毛泽东同志《七律·答友人》诗有这样的看法:它是缅怀、慰籍、悼念杨开慧烈士的。这看法不一定符合诗的原意,但我觉得并非全无道理。 在“四人帮”横行称霸时期,这看法只能同少数同志交换意见,是不能写文章提出来讨论的。因为江青忌讳“骄杨”,害怕人民群众歌颂“骄杨”。因此,长期以来,对于《七律·答友人》诗的原意,人们不敢去讨论,诗的艺术形象也被曲解了。  相似文献   

5.
6=3 3,8=5 3,10=5 5,12=5 7,28=5 23,100=11 89.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质数(除2以外的质数)之和.这个有趣的现象被200年前的哥德巴赫发现了.哥德巴赫本来是普鲁士驻俄罗斯的一位公使,是个职业外交官,他的爱好却是钻研数学.哥德巴赫和著名数学家欧拉经常通信,讨论数学问题,这种通信联系长达15年之久.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说他想发表一个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奇质数之和.同年6月20日,欧拉回信说:“每一个大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哥德巴赫又…  相似文献   

6.
读了高树榕同志的《也说柳宗元的〈江雪〉》,有点不同想法提出来谈谈。高同志的文章,分析柳宗元的处境和心情,谈得是好的。只是结论可商。他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正是对渔翁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坚持与寒天斗争的歌颂。”“《江雪》中的渔翁不是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而是要跟当时的冷酷社会,跟造成寒冷的老天爷去斗争!”“也是柳宗元向当时的压迫者提出的挑战!”在《江雪》里看不出这种斗争精神。高同志引《答周君巢饵(艹乐)久寿书》:“虽万受摈  相似文献   

7.
感谢汤一介、孙长江同志给我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见《教学与研究》1963年1—3期)。将来我进行修改工作的时候,一定取供参考。现在只想提出一个理论问题,质疑请教. 在提出以前,先说一点.汤、孙二同志说,我在讨论孔子的仁的思想的时候,没有引“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那一段《论语》。因此二位同志对我大加斥责,认为是犯了很大的错误。确切是有些人,对于与自己论点不利的资料,佯为不知,避而不谈,以为这样可以掩尽天下人的耳目。这是违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不老实的态度。这是一种坏风气,应该严加斥责.但我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于“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那一段并  相似文献   

8.
陕西延安的刘欣同学来信问: 在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中有一篇课文是《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文注释说这篇课文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请问“祥子”为什么叫“骆驼祥子”呢, (请参与本期“这个问题我来答”栏目的读者朋友将答案在2月底前寄往编辑部的舒展同志收,同时也请刘欣同学关注本刊第四期的“这个问题我来答”。) 这个问题我来答 在本刊去年第12期“这个问题谁来答”栏目里,江苏赣榆的梁佳同学来信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下注释里,有一段对“白皮书”的注释,其中有…  相似文献   

9.
邱金法同志在《教材通迅》1985年第4期,对 OK时热力学体系混乱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提法,所使用的术语也不统一。提法有三种:一说“在绝对零度时,分子的热运动可以认为完全停止,因此可以说体系的无序度等于零”;二说“没有混乱度”;三说“混乱度最小”。我认为  相似文献   

10.
正面教育     
1962年4月10日,叶圣陶在《答孙文才》信中说:“所谓正面教育,我的简单想法,就是切切实实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包括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光是说给学生听,不能算数。学生听了,懂了,还不  相似文献   

11.
本刊1986年第二期禹佳同志的《这是数学归纳法吗?》一文,从一个侧面纠正了一些错用数学归纳法的情形,十分必要。但文中关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要证它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一般有两种证法,一是数学归纳法,另一是直接证法”的说法,笔者认为欠妥。因为文中所说“直接证法”的实质是什么并未点明。我认为凡是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以下简  相似文献   

12.
丁三省同志: 来信奉悉。 前些年与李达同志(武大校长)及周世钊先生,同一时期都寄有九疑山产品(泪竹、墨刻、泪竹杆毛笔等)及赠诗。主席《答友人》是答我们几人的,郭老说:“友人不是一人,是多数,这样标题,很妥。” 我的赠主席诗,数十年前(约二十年前)已为宁远县人传抄过,我久已忘怀了。兹因你们询及,默写于下:  相似文献   

13.
一撇开具体问题的分歧不说,张寿康同志的《说“结构”》(《中国语文》1978年第4期)和李人鉴同志的《对〈说‘结构’〉一文的看法》(《中国语文》1979年第3期,以下简称《看法》)在结构类型的研究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说“结构”》比较重视结构的个性,强调结构的“丰富多采”,认为“可能还有一些结构,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对结构的特点和功能也摸得不透。”《看法》则注重共性,强调“归并”,认为除虚词结构外,完全可以归并到“主谓结构”、“联合结构”、“偏正结构”、“正补结构”这四种结构之中,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对《说“结构”》所列举的一些结构进行了“归并”。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在目前,用“可以归并”的办法,能否解决现代汉语“结构”  相似文献   

14.
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答费重阳同志严雪怡1995年10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探索与争鸣”专栏刊登了费重阳同志不同意我所提出“不存在培养技术工人的高等教育”这一观点的文章。现再申述一些补充意见,以就教于费重阳同志。首先,费重阳同志提出“高级技校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究竟是一个什么规律?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仍在继续探讨。刘世钰同志在《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认识》(《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2期)一文中,论述了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说:“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局部的特殊的规律。”就此问题,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章培恒君在《复旦学报》(1988年第2期)发表的《再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评价问题——兼答刘世南君》一文,首先根据我的“……抽掉了人的政治性亦即阶级性”这半句话,说我把二者等同,重复了杜林的谬论。其实我的“商榷”一文96页第二段第三行有如下一句:“完全抽掉了作者与作品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明明在二者之间用了连接词“和”,何尝说“人的政治性亦即阶级性”?章君是误解了我那句话。我说“我认为主要就是抽掉了人的政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学研究》81年第4期在问题讨论栏内刊登了重庆市南岸区刘家岗小学蒲跃庆同志的文章,题为《对“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是很有意思的也是有益的。但对《讨论》一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和作者蒲跃庆同志商榷、研究,也供同志们参考。一、不能用语文知识去推导数学知识《讨论》一文中开头就说“从语法的角度去认识”,“分数单位”与“分数的单位”是不同的。我认为用语文知识去解释数学知识很多问题是无法解释的,因  相似文献   

18.
《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的李世刚、卢文晖同志的文章《史记的思想与艺术》,对《史记》的思想意义和价值作了比较中肯的评价。但是,文中说: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鞭挞”和“批判”了吕后。我对此话不敢苟同,现在提出我的看法,来和李、卢两位同志商榷。文章说:吕后“罢黜当年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臣宿将”。凡是读过《史记》的人,都不会有这样的见解。刘邦晚年曾一再想废掉太子刘盈,他说太子“为人仁弱”,“不类我”,而想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为太子,说如意“类我”。以后,由于大臣们的坚决反对,觉得“群臣心皆不附赵王”,终于没有实现。吕后对拥立太子刘盈的大臣,竭力拉拢,甚至亲自“跪谢”。(《张丞相列传》)吕后依靠功臣集团的力量才保  相似文献   

19.
本刊1956年第4期中有毛冠勋同志“自然数的平方和公式的一种直观证明法”一文,这是在证明了下面的公式的基礎上,用直观图形来证明下面的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文中对于公式(1)的证明,是用的数学归纳法,可惜没有能够也用直观图形来证明。现在我想到下面的一种直观图形,可以用来证明公式(1):  相似文献   

20.
哥德巴赫问:“1+1为什么等于2?”爱迪生问:“为什么鸡可以孵蛋,人不可以?”“一条毛虫为什么会成为美丽的蝴蝶?”……对,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人生就是个问号? 我问物理老师:“老师,什么叫力?它是怎样产生的?”答:“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由于物体客观存在而相互产生的。”问:“万有引力如何产生?”答:“牛顿发现的伟大定理。”问:“为什么要叫‘万有引力’而不能叫别的? ‘万有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