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中国》2006,(3):F0005-F0005
6 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学首次实现了磁性离子自旋态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新的广阔前景。通过这一方法对单分子实现了精确的“手术”操纵,调控单个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结构,由此改变中心钴离子的自旋态,成功实现了对钴酞菁分子磁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大制成新型单分子整流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中国人》2005,(8):46-46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在富勒烯单分子研究中又获重要进展。他们成功将富勒烯单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用氮原子取代,并利用单电子隧穿效应,成功研制成仅由一个分子组成的新型单分子整流器。该分子器件有着和传统单分子整流器不同的工作原理,在重复性和可控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这是他们继用单分子操纵手段实现由两个富勒烯分子构成负微分电导二极管后,所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信息》2006,(5):18-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侯建国院士、杨金龙教授和朱清时院上等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单个分了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了科学研究的新的广阔前景。9月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专文对该成果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单分子表征与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探测材料表面局域的原子级分辨率的空间和电子结 构,可操作性强,极大地增强了科学家表征单分子结构,研究单分子物理、化学特性,和操 纵单原子、单分子并构造纳米器件的能力。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单分 子表征和操纵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在单分子尺度下若干特殊的物理现象和效应,说明了 单分子研究对物理学和其他学科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器件材料     
《科学中国人》2016,(22):18-19
可逆单分子光电子开关器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课题组联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Abraham Nitzan教授课题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徐洪起教授课题组及其他合作者,利用二芳烯分子为功能中心、石墨烯为电极成功实现了可逆单分子光电子开关器件的构建,该研究成果于发表于《科学》杂志。利用单个分子构建电子器件有希望突破目前半导体器件微小化发展中的瓶颈,其中实现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功能是验证分子能否作为核心组件应用到电子器件中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创新》2005,(10):25-25
中国科技大学新闻中心近日宣布,该校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成功地将富勒烯单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用氮原子取代,同时利用单电子隧穿效应,研制成仅由一个分子组成的新型单分子整流器。这种分子器件和传统单分子整流器的工作原理不同,在重复性和可控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7月22  相似文献   

7.
由于具备在空间和能量尺度的高分辨表征能力以及纳米局域探针特点,扫描隧道显微术已经成为近年来对单分子体系进行空间、结构操纵和物理、化学性质调控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操纵单分子及其组元在材料表面进行各种运动模式乃至化学反应,并通过电致等外场效应调节单分子体系的量子态,从而在新型材料探索、纳米器件设计、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与控制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徐志康  徐又一 《科技通报》1994,10(5):284-287
研究了丙烯酸十八酯、聚丙烯酸十八酯以及丙烯酸十八酯/乙烯基咔唑无规共聚物在气-水界面上的单分子膜性质,发现两种聚合物单分子膜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采用连续压缩的方法可消除聚合物的松弛特征,获得排列紧密的单分子膜.在聚丙烯酸十八酯分子链上引入咔唑基团可显著改善单分子膜的转移特性,并获得一种含光电功能基团的新型聚合物LB膜.  相似文献   

9.
张毓敏 《科教文汇》2011,(36):85-86
最近十几年来,分子器件由于其诱人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了国际科技界竞争最为激烈的研究领域之一,这也使得分子器件领域在过去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分子器件的概念,以及分子器件研究中一些重要的实验和理论进展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4):315-315
寡聚噻吩既是制备高性能纳米器件的重要功能有机分子,义可用作模型化合物来研究有机电子传输的基本问题,因而其组装行为和单分子性质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化学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小组,近年来系统研究了寡聚噻吩分子的组装规律和组装结构。利用高分辨扫描隧道技术(STM),发现寡聚噻吩分子不仅本身可以形成稳定的组装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3):345-346
上海应用物理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的方海平研究组与樊春海研究组合作,通过理论计算发现,把单层石墨烯放在金(111)表面形成的复合结构,可以稳定吸附DNA分子,进而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在实验上很好地验证了该理论研究结果。这一复合纳米结构因具有很好的导电性,有望在生物分子检测和纳米器件等领域有着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分子仿生研究的就是模拟在微观的分子层面上的生物分子的功能。生物体的信号传递过程和功能性相互作用的机理越来越清楚,计算机中心处理器速度更快,功能更强大的分子模拟及分子设计软件的发展,使在分子水平设计并合成物质模拟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发展已经可以让人们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世界,尤其是为了充分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有必要在单分子层面上对生命活动进行研究,单分子探测就是这样一门技术。它是指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分子的运动、分布、以及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直接观测单个分子的性质可以揭示出因大量分子系综平均而抹去的隐蔽信息。有时,这样的信息正是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分子电子学和分子器件的研究是当前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在最近的二十几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对这一学科的发展给予了简要的评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2006,(2):53-57
有机固体研究主要是探讨有机功能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光电磁等物理性能以及它们在分子器件方面的应用,涉及到化学、物理、电子学等学科,属于新型前沿交叉研究领域。有机固体领域中的有机、高分子光电磁功能材料的研究是新材料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而分子器件是纳米科技的目标之一。有机固体研究已成为21世纪化学科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4):435-435
空间中心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室韩建伟等人利用基于自主技术研制的我国首台脉冲激光单粒子效应实验装置.首次在国内采用芯片背部辐照技术,对4M位SRAM器件和基于90nm SOI工艺的Power PC CPU器件进行了单粒子效应试验。试验获得了S洲器件单粒子锁定的微区分布,并测得了其发生单粒子锁定的阈值,与加速器重离子的试验结果非常吻合。激光扫描试验测得了CPU对单粒子翻转最敏感的部位;随后对该器件进行的版图分析表明,该部位正是此CPU芯片的通用寄存器所在区域。试验观测到脉冲激光诱发的该CPU一位和两位单粒子翻转及其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实践表明,脉冲激光装置是进行卫星用器件单粒子效应敏感度评估、电路抗单粒子效应设计验证、自主抗单粒子效应集成电路设计效果试验的有力工具,是元器件空间环境特殊效应的重要平台,对促进我围卫星产品和国产宇航器件抗单粒子效应设计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子材料和器件主要探讨共轭有机、高分子的设计、合成,研究其聚集态结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光电磁物理性质及相关现象,制备器件并研究其性能,是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领域。该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但仍然蕴藏着重要创新机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该领域已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张蕾 《科学中国》2006,(6):13-13
美国赖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2005年底为一辆用有机分子制成的纳米汽车装上了底盘和轮子。由于没有发动机,汽车只能“遥控驱动”,受电磁场的作用在加热的金属表面上行驶。最近这个研究小组为一辆纳米汽车上装上了分子发动机,使它能以光为燃料开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2):180-181
分子电路是指在分子层次上构筑的电子器件及其集成电路,是后摩尔时代接替硅基电路最受关注的方向之一。电阻转变型双稳态材料的存储特性在信息存储以及存储器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天生的存储材料。  相似文献   

20.
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吸附于金表面的单个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选键化学"手术",成功"剪裁"了分子外围的氢原子,并使其与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学键.该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审稿人给予高度评价,并邀请美国专家撰写专文介绍和评述该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