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物为线索物为线索,就是以某一件具体事物作为叙述的线索,串联文章内容,安排文章结构。它有时是串联几个不连贯的生活片断,共同表达一个主旨;有时它是含有寓意,作为象征之“物”出现在文章中;有时是从这个“物”引出一个故事。譬如2004年全国卷满分作文《父亲的布底鞋》: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学习刻苦,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但“愁”不齐学费。村里人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捏着几张破损了的沾满…  相似文献   

2.
一、物为线索物为线索,就是以某一件具体事物作为叙述的线索,串联文章内容,安排文章结构。它有时串联起几个不连贯的生活片段,共同表达一个主旨;有时饱含寓意,作为象征之“物”出现在文章中;有时则是从这个“物”引出一个故事。譬如2004年全国卷满分作文《父亲的布底鞋》:父亲一直都穿着一双布底鞋,白底黑帮,宽宽大大。我曾经笑着问父亲“:你现在已经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怎么还穿这么土的鞋子?”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学习刻苦,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县重点,但凑不齐学费。村里人有的手里拎着半袋米,有的捏着几张破损了的沾满了汗渍的钞…  相似文献   

3.
<正>珍珠项链很美,是什么串起了这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是线。想写的东西点点滴滴,是什么串起了这一个个细节?是线索。有了这个线索,就能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线索,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脉络,是作者在文章中呈现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在散文中,依托一物作为线索来叙说,会更加形象生动,情感的感染力也会大大增强;在小说中,作为  相似文献   

4.
线索是使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好象衣服的领子,契领则顺;有经验的教师在分析、讲解、评论记叙类文章时,通常先指导学生去寻找文章的线索。线索可以分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也可以是时线和地线。一、物线物线是指将具体的物品作为文章记叙和描述的线索。记物为主的记叙文或者以物喻人的文章常常以物线贯穿。龚自珍《病梅馆记》,以梅喻人,病梅象征  相似文献   

5.
正在考试中,学生的作文要得高分,不但要有清晰自然的写作顺序,还要用一根线索贯穿全文,把许多人和事串联起来,一气呵成,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合理、严密。那么,什么是文章的线索?如何确定文章的线索呢?一、文章线索的内涵与意义线索是贯串在整个记叙文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说材料是一颗一颗的珍珠,那么线索便是将这些珍珠连成串的一根线。散文作家秦牧说:"思想像一根红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弃散在  相似文献   

6.
<正>线索,指的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脉络及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中所有的人、事、物、景。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唯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为吾所施。"刘熙载《艺概》中的这句话,精要地概括了线索的作用。选择线索应以什么为标准呢?一般说来,应考虑两点:一是与中心密切相关,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文章的线索要能为中心服务,利于表达中心的事物才适合做线索;二是与文中材料密切相关,要把材料联系起来,组成有机整体,就需要选定恰当的线索进行约束,或前后照应,或层层推进。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构“线索”三题杨永红所谓线索,指的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的前提条件,对于串联文章内容,表达文章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关于文章线索的几个问题。一、不同体裁文章有不同的线索有人认为,线索存在于记叙性...  相似文献   

8.
写进作文中的"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应该成为作者构思链条中有机的一环,不能随意拼凑,游离于主旨之外。只有做到"物我交融",文章才能"意新情深"。下面介绍几个让"物"与"我"融为一体的方法。一、以"物"为线索串连全文,直至"物我合一"记叙文或散文以"物"为线索,必须做到人与物  相似文献   

9.
<正>记叙文中的线索就如一条线,串起文章的各个部分,使之前后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也可以是某种情感,还可以是某一贯穿始终的实物,等等。一、以人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即用人物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中的见闻推动情节发展,组织材料,串联文章。如,都德的《最  相似文献   

10.
【写作导引】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除了具备"六要素"之外,还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果将记叙文比作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素材就是珍珠,而线索就是穿起珍珠的银线。线索将人、事、物、情感等穿连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换句话说,如果离开了线索,素材再熠熠闪光,也只能七零八落,不能成为一件珍品。那么,记叙文的线索分为哪几种呢?1.以人物为线索。比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就以  相似文献   

11.
倘若文章的构成似人体,那么,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情节)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线索则是贯穿文章全部材料(情节)的脉络。一个人血脉通达,方可步履自如;一篇文章脉络明晰,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在叙事性作品中,线索是彼此相关的事件以及环境、场面、细节等构成的一个结构谨严的整体的维系物,是情节因素和非情节因素构成一个完整故事的连缀物。在抒情散文中,线索是抒情、寄意的凭藉,联想的纽带。明朗的线索,可使作品“虽千波百折,而能自成条理”。  相似文献   

12.
情节是记叙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来源于事件,但绝不等同于事件。情节的安排凝聚着作者的精妙构思,有着独特的情感脉络与个性风采,是事件经过提炼的结果。要使记叙文的情节抓住读者的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连所谓"连",就是指在安排情节时,以一条或多条线索贯穿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情节片段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能作为线索的,可以是人、物、景、情,可以是时间、空间,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等。  相似文献   

13.
线索是使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线索,好象衣服的领子,契领则顺;有经验的教师在分析、讲解、评论记叙类文章时,通常先指导学生去寻找文章的线索。线索可以分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也可以是时线和地线。  相似文献   

14.
"一字立骨"也称"一字经纬",它是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凝练的短语作为构思的焦点--立意的根本,行文的线索,统摄整个文章的结构.巧妙地运用"一字立骨"的写法,可以把零散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纷繁复杂的内容归拢集中到焦点上,从而使文章线索明晰、结构缜密、主旨凝聚.  相似文献   

15.
写文章总要有线索,文章的线索是指一种事物贯穿文章始终而成为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对文章的材料起到组织作用,就像一堆散乱的珍珠,需要一根丝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后,才能变成光彩照人的珠宝项链。把握准叙述的线索,整个文章就能自然连续,浑然一体。物件线索法就是以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的记叙方法。如《琥珀》一文的作者就是以琥珀为线索的,想象了琥珀形成和发现的经过与它在科学上的价值。连细节也考虑到了:在炎热的夏天,太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小说为研究蓝本,将短篇小说中接踵出现的"物象"作为研究线索,力图揭示物在此系列小说中的隐喻意义,和叙事上的作用,其中后者分为以下三点:一、人对物的超常迷恋引发的故事;二、从物的身上透射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关系变迁和状态;三、"物"在篇中具有"魅"的属性,为原本庸俗寡味的市井生活增"魅",形成一种瑰丽诡谲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一、借一双慧眼识线索文章反映生活,要表达的内容难免像生活一样纷繁复杂、多姿多彩。一篇文章一定是围绕某个主题而写的,这个主题就是文章的主线,也叫文章的明线。可由于一个主题往往要涉及几个人或几件事,有时为了说明文章的主要意思,在主线之外还会有另外的一条或几条线索,我们常称之为暗线。  相似文献   

18.
<正>【技法指津】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它能使分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我们怎样来选择叙事的线索呢?以实物为叙事线索。在叙事的过程中,让一个具体的"物"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把全文的材料贯穿起来。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就像《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就是以"金色的鱼钩"作为叙事线索,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用鱼钩钓鱼给三个生病的小战士吃,照顾他们过草地,  相似文献   

19.
散文集《清风徐来》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作者基于生命感悟的独到精准的艺术感觉,善于将一些平常普通的凡人小事创造为艺术美,获得别林斯基所言"熟悉的陌生人"的典型形象效果;作品以情动人的为文方式,以情为线索将众多的人、事、物、景、境等散珠碎玉串联成一条晶莹闪亮的项链;作品形散神聚的形制,开放兼容,形成将多种文类特点、表达方式与表现技巧融为一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技法解读】彩线穿珠,就是作者在处理安排材料时,选取一个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事物作为贯穿全篇的彩线,将一组精选的材料(珍珠)连缀成篇的构思方法。作为"穿珠"的"彩线",可以是物、事,也可以是一种思想感情,只要能够体现题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可。正是这彩线的制约,不仅使全文立意明确、线索清晰、行文变化自如却又浑然一体,而且文章由于重复出现关键字、词、句,就形成了比较匀称的文章结构,使文章一线贯通,富有气韵,形成一泻千里、奔流畅涌的气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