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沟     
每个家庭都有它自己的笑话,我们家的标准笑话是我父亲总也搞不明白我到底以何为生。我父亲是个屠夫,他的父亲、叔伯和兄弟也是屠夫。他与肉店的收银员结了婚,而她的兄弟也都是屠夫。当我出生时,我母亲便发誓我可以做  相似文献   

2.
我渴望父爱     
从我记事起,身边只有母亲。在家里的相册中,也总找不到父亲的身影……从幼儿园到小学,每当上学或放学,别的孩子都有父亲接送。看着他们拉着父亲粗大的手,或靠在父亲宽厚的背上时,我是多么羡慕啊,多么希望我也能像他们一样!但是现实总让我不解,父亲,你在哪里啊?回到家,母亲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而我却并不显得快乐,原因自然是餐桌旁总是少一个“人”。用餐时,我几乎都不说话。母亲似乎也知道我心里想什么,只是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有时,母亲因工作忙常不能回家,而我则会习惯性地拿出母亲买好的方便面来煮。手里端着热气腾腾的方便面,我…  相似文献   

3.
我渴望亲情     
亲情 ,还需要渴望吗 ?回到家中 ,母亲端上一杯茶水 ,父亲的一丝微笑 ,哥哥叫上一声“弟” ,这不都是亲情吗 ?可我好久没有尝到“亲情”的滋味了。两年前 ,四十多岁的父亲为生活所逼 ,出外谋生 ,接着 ,哥哥中考失败也离家出走了。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 ,随之外出。只留下我 ,独自寂寞地守着这个空荡荡的家。好久没有真真切切地叫一声“爸爸、妈妈”了。每当别人的父母站在教室的窗外时 ,我都努力张眼望去 ,希望是自己的母亲。但每次都是失望地收回了眼神。记得在一个深夜里 ,我与火车并跑 ,那是开往父亲那里的火车 ,在跑的路上 ,有电闪雷鸣 ,有…  相似文献   

4.
做儿子的在慢慢长大,父亲却仿佛变小了。从前,父亲指派我时,我总是“嗯、呀、噢”地答应着;现在,我向父亲建议时,他也只是“嗯、呀、噢”地答应着。我不知道,我们父子到底怎么了。出门在外,我经常挂念的是母亲,却很少想到父亲,有一回突然想到他时,却意识到对他的不公。我私下埋怨自己,为什么在别人面前有说有笑,一见到父亲就不言不语了呢?作为他的儿子,却不能给他带去欢笑,难道我只会向他伸手要钱?仿佛养活我是他必须执行的义务。母亲经常对我念叨说,你爸没有什么本事,只能让你跟着受罪。我听了并不在意,似乎母亲说得有理。因为别人家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父爱无边     
我的家庭是很普通的农村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家里的主要收入就靠父母开的一家路边小店,还有就是父亲在小店里帮人修摩托车。我和弟弟读书每年开支不小,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的父亲已经四十九岁了,他是一个非常勤俭、朴实的人。我每次回家母亲就会对我说你爸这几天修车总是修到很晚,有时凌晨一两点钟都还在修。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上街,也没有给自己买过新衣服,只记得有一次天气凉了,母亲就去买了一件皮衣给父亲。这是父亲最好、最贵的衣服。而在最近几年里,父亲根本就没有什么好衣服穿,基本上是穿我伯伯和他以前的一些老伙伴(父亲以前…  相似文献   

6.
家门     
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我的父亲曾是一个让我十分敬重的人,我也曾经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可好景不长,因为第三者的介入,我父亲变了,放着一个好端端的家不要,离我和母亲而去……这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由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娇宝宝变为了一个没有完整家的孩子。这之后,我随母亲住到了外婆家。又过了一年,母亲和别人结了婚,把我孤零零地扔在了外婆家。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而我……我恨他们,怨他们。之后,我又多了两个弟弟,我的怨恨更深了。我不断地在问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虽然父母没有忘记我,每周都来看我,买…  相似文献   

7.
前面的"准确地说是母亲离开家以前的事",为后面的"母亲走后的这些日子,父亲一直都很寂寞"铺垫——彰显父亲寂寞。"此时,我发现一个人无论怎么快乐,如果没有人与他分享,也没有多大意义"一语,开启下文,但是上文的"眼泪"的蕴含不是忧而是乐——上文未做"承接"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正有很多的年轻人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9.
有很多年轻人说现在社会很多人成功都是凭父亲、关系、相貌,等等。我就说,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儿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10.
我七岁那年,随父亲、祖父把家从河北定州迁到了北京,从此开始正式接受教育的生涯。在我们家,特别是迁到北京之后,并没有多少系统的、整理为文字的家规家训。长辈教育我们所依据的哲理多是孔孟之道、朱子家训等内容。我的母亲虽然没有太多文化,但遵循的也多半是这些。我的父亲任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军医处长,常年在外奔波,居家的日子并不很多,我对他早年的生活模式大多模糊了。而对我少年时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祖父。家规家风虽没有付诸文字,但见之行动的非常之多。在当时的社会,一般的大户人家都有一个堂名,也就是家的字号。祖父给我们在…  相似文献   

11.
淡若月光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做不成散发着光芒的太阳,但是在黑夜里,却是温柔疗伤的月光。这样的人,可以是父亲。父亲不如母亲,不是经历十月怀胎的磨难生下你的人。所以不可能如母亲一样,心思细腻地了解你的每一寸发肤,也不可能和母亲一样,对孩子无法抑制地宠爱,有如太阳般炽烈。或许这就是"严父慈母"的由来吧?可这套理论在我家不成立。从来我最怕的人,就是母亲,只有她会对我实施刑罚——扭耳朵,她内力深  相似文献   

12.
我的母亲     
母亲常给我讲家里以前的事,讲她的成长史,她经历得太多太多,我觉得母亲很可怜.   母亲一路走采确实不易.童年时她和她乡下的舅舅一起生活,八九岁时就开始挑柴、洗衣、做饭,到了读书的年龄又遇上了"文革".母亲很早就来深圳打工,是个并不太受社会尊重的"农民工".后来和父亲结婚,两个人工资勉强糊口,但为了照料整个家,母亲在生下我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工作.每天买菜、洗衣、做饭、打扫,十几年,母亲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忙里忙外.……  相似文献   

13.
她的刘海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我也是父亲的第二个孩子,我是父亲和母亲的孩子,而那个女孩,她不是,我管她叫姐姐。后来我和母亲搬出了那个家,那个时候我还只和母亲的梳妆台一样高。离开父亲的时候我抱着自己的玩具被母亲抱出了家门,头靠在母亲的肩窝里,没有哭。从此,我们走出了那座房子。父亲说:“我送你。”母亲微笑着点头:“我该走了。”父亲为母亲打着伞,雨水滴湿了母亲的左肩,我看见了。自我满月就一直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母亲不在,她为了那个姐姐把我放在这儿,她说太忙。打小我的印象中只有两位老人的存在,而忽略了母亲,那个太忙的母亲。…  相似文献   

14.
暖暖的柿子     
青秋 《同学少年》2008,(12):33-33
可能是父母工作忙的原因吧,从小,我就跟着姥姥过,以为姥姥家就是自己的家,姥姥就是最亲近的人。等到大一点儿,我才知道自己还有另外的一个家,家里有父亲母亲。于是,就经常有人当着母亲的面问我:"你是谁的孩子呀?"我不假思索地大声说:"我是姥姥的孩子。"那人又问:"长大了孝敬谁啊?"我就看一眼母亲,更大声地说道:"孝敬姥姥!"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微笑     
微笑,让人温暖;父亲的微笑,让我明白父爱的伟大. 印象中,父亲似乎并不爱笑.有一次,我在书上看到了一个笑话,觉得挺好笑,便拿着书讲给父母听.母亲听完这个笑话哈哈大笑,一边捂着肚子,一面称赞道:"真好笑,真好笑!"可是父亲却一脸严肃,没有丝毫的笑意.我打开相册,看着一张张相片,回忆着和父亲的时光,竟发现父亲的笑容是那么少.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我们家从没有订过什么制度。我父亲去世得早(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母亲艰难地拉扯我们姊妹六个长大成人。我们几个似乎比别人家的孩子懂事得早,很少让母亲多费心。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家庭也能有条不紊地运转。长大,成家,有了自己的女儿,一切沿袭着过去的习惯,从没有想  相似文献   

17.
蹲着的父爱     
父亲这个称呼很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因为这个称呼背后的那个人,不但是我童年的缺席者,而且还和母亲离了婚.对于他是否存在于我的世界,我其实没有太在意.一直以来,我觉得,就像我从来没有在乎过他一样,他也从来没有在乎过我. 但那一次,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暑假里的一个清晨,我要离开我上学时寄居的母亲的家,到父亲那里去.我在他们离婚时被判给了父亲.漫长的两个月的假期,我必须在父亲那里度过.对于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见到他后我不知该如何开口,只是傻傻地跟着他前行,跟着他坐进一辆等在一旁的小车.开车的是我认识的张伯伯,他旁边还坐了一个光头叔叔.我和父亲坐在后座.  相似文献   

18.
我想谈谈如何当父亲。虽然有时这份差事对我异常艰难,但它总是意义非凡。我是在没有父亲陪伴的环境下长大的。两岁时,他离开了家。幸运的是,我和妹妹有一位出色的母亲,一对慈爱的外祖父母养育我们。但我依旧能感受到父亲的"缺席"。我现在会想,如果他花更多时间陪伴我,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这便是我竭尽全力当一个好父亲的原因。当然,我也并非总是尽善尽美。以前,工作常让我无暇顾及家  相似文献   

19.
我想,当时的他肯定也有一个与我同龄的孩子,看见我漂泊在路上,他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我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母亲病故后,父亲更忙了,他似乎永远都在工作,有时几天才回一次家,好不容易回来一趟,除了呼呼大睡,就是指责我。他常常冲我大吼:"丹尼斯,  相似文献   

20.
数鞋子     
我的同桌小敏买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我也准备买一双。放学回到家,我就问母亲给钱买鞋子,母亲却不给,问父亲,父亲也不给,我气得连饭都不吃就去了学校。因为心里有气,我上课老是走神,作业也写错了。下课后,班主任问我是不是病了,我说没有。班主任过来摸摸我的额头,说我的脸色不好,快去校医那里看看。我说:“老师,我真的没病,只是心里不痛快。”老师问我有什么心事,能不能告诉她。我和班主任挺好的,就把爸妈不给钱买鞋子的事告诉她。班主任说:“原来是这点小事呀。”我说:“事情不大,可真够气人的。小敏家里那么穷,父亲下岗,母亲擦鞋,可她的父母二活没说就掏钱给女儿买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