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陈曦 《文教资料》2011,(24):38-39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翻译家,向西方翻译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本文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策略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其翻译目的,探讨林语堂翻译中体现的目的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坚持三十年用英语写作,创作出许多轰动欧美文坛的作品。虽然他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与他的文学创作相比要逊色得多,但仍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注意。本文对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进行论述和评析,从而指出他在翻译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他坚持三十年用英语写作,创作出许多轰动欧美文坛的作品。虽然他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与他的文学创作相比要逊色得多,但仍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注意。本文对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进行论述和评析,从而指出他在翻译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家和英文集大成者,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与理论上都大有成就。特别是在"美学"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突破,将美学思想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去,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林语堂崇尚"和而不同"的美学效果,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通过对其经典译作细细品读与分析,结合林语堂翻译观,浅析他翻译活动中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基于快文化翻译作品而言,其可读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翻译理念即为其中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影响因素。林语堂快文化翻译作品强调"间性",并将其视作主导思想,在加快异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提升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文章选择"间性"视角评价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首先介绍"间性"基本内涵、跨文化翻译和"间性"的关系,接着介绍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最后重点分析"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期待通过重新审视"间性"视域下的林语堂跨文化翻译作品体现出的可读性,对日后加强跨文化翻译作品的可读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7,(2):80-82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现象,文学自译却并不罕见。国内外很多作家都曾进行过自译实践,林语堂就是一位在自译领域大放异彩的著名作家。他借助于中英文创作、编译、自译等多种方式,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以林语堂作品为例,结合其翻译观,对林语堂文学自译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自译作品中厚重的理想主义文化情怀以及对审美要求始终如一的坚守,并分别就林语堂作品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阿妮 《海外英语》2013,(2X):120-121
关于林语堂之文学、翻译作品的研究似乎已是成熟之至,想要对他这朵"盛开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再进行一番新颖独到的研究,实属难上加难。林语堂特殊的生活阅历造就了他独特的东西文化观,该文旨在通过对他译作中不同翻译策略的或合理或不合理运用的解读来进一步阐释他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苟文蓉 《考试周刊》2013,(88):23-25
近年来,“林学”研究不断升温,对林语堂译作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是多数研究者都着眼于翻译策略研究方面,鲜有人关注林氏译作中的美学思想.其实,林语堂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论“美”进行翻译的翻译家,且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基于此,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梳理林语堂独特美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最终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的分析,以其译作中充分展现美学思想的文字为例,向读者展现林氏译作独有的率真表现之美、自然性灵之美和幽默闲适之美.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作为享誉中外的翻译家,以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而闻名于世,其翻译思想在中国的翻译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林语堂翻译中嵌入大量的创造成分,本文试图从“译创”理论视角追根溯源,历时考察林语堂翻译思想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并通过案例分析论证其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具体彰显。林语堂这种翻译中融有创造、写作中含有翻译的创作思想与“译创”理论的特征和要求不谋而合,是“译创”理论的个性化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